在美國中小學校園里,當一個學霸可能會遭欺負
在中國,只要你學習成績好,你在班級里的“地位”就會很高。
而中國的家長也是傾注所有積蓄想讓自己孩子成為“學霸"
但在美國的中小學校園里,學霸卻總是遭人歧視和欺負。
這和彌漫在美國社會里的反智主義有很大關(guān)系。
為什么會有這種反差呢? 一個高科技起家的大國,為什么人民會反智呢?
這幾天一篇題為《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走紅網(wǎng)絡。
文中描繪了為了孩子的教育而傾注了大量財力精力的中國家長們。
哪個中國家長不想讓自己孩子成績好,當學霸呢?
上學時,我和小伙伴常吐槽美帝同學的一點就是,以數(shù)學為代表的一系列知識黑洞。像二分之一等于0.5這種,每次都要解釋無數(shù)次。那種糾結(jié)于fortune cookie(占卜餅干)竟然不是中國的,都算是很高級的了。
當我第N次聽他們說巧克力牛奶是從棕色奶牛身上擠出來時,實在忍不住去找本土學霸吐槽。
圖片來源:tooopen.com
本土學霸是君君讀書時交到的第一個朋友,特別符合話少、高冷的學霸人設,平時不是在鍛煉身體就是在家里宅著。
學霸聽了我的吐槽,直接給我畫了個倒三角。
原圖找不到了,只能靈魂畫手上身,獻丑了
美國學霸反而淪為食物鏈的最底層?
學霸表示想在美國大學里玩得轉(zhuǎn),最快的捷徑就是體育好,好到可以加入校隊。不但可以擁有各種崇拜,學校還給獎學金,四年下來能過得特瀟灑!
圖片來源:mnusports.com
要是做不到體育好,社交能力強也行。游走在各種社團,每天上課的路上打招呼就能打上個半天,不夸張。
圖片來源:csus.edu
這兩個都不行,那就有點特長,彈琴、畫畫、種花、織毛衣隨你,也能找到一群志趣相同的朋友。
圖片來源:footage.framepool.com
要是這個都做不到,那就只能做個好好學習的學霸。嗯,重點是還要作為塔尖,默默支撐著上面的S1、S2、S3。。。
圖片來源:china-us.com
反觀中國對教育的態(tài)度
根據(jù)IQ Research的世界平均智商排名,中國香港以108排名第一,中國大陸以105和日本并列世界第三,中國臺灣以104排在第四。
而美國則以98與法國、丹麥、西班牙等8個國家并列排在第九名。
圖片來源:iq-research.info
小時候,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最怕就是,考試后掉出百人榜;就連同學錄上留言,都是什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之類的勵志格言。
從以前的孟母三遷到現(xiàn)在每年高考的全民總動員,我們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估計在整個銀河系都能排的上號。
圖片來源:東方網(wǎng)
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當年高考前的最后一晚,鈴聲響完,大家都抱著個大整理箱,一步一步向樓下挪動。
整個高一、高二的學弟學妹都在樓梯上夾道歡送我們,耳邊是一句又一句的“學姐加油!”
要知道我們學校的校風嚴謹?shù)每氨溶婈?,每個禮拜只有半天的休息時間,剩下的時間都在上自習。在這種情況下,能放學弟學妹們出來給我們歡送,那起碼浪費一張卷子的時間。
圖片來源:微眾圈
想想那些年我們做過得卷子,再看看中美兩國的IQ排名,心里還是挺平衡的。
美國社會和影視作品中的反智
但是隨著美國總統(tǒng)大選結(jié)束,對知識不信任、對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的反智主義卻越演越烈。
根據(jù)FT中文網(wǎng)的報道,在美國左派眼中的反智是右派過度宣揚宗教中的某些觀點,而拒絕相信科學。比如2014年在美國軍方都承認氣候變化會威脅到國家安全,但是當時的278名共和黨議員中只有8人認為全球變暖是人為造成的。
在美國右派眼中的反智是左派以政治正確為核心,一味的玻璃心,總是去強調(diào)少數(shù)群體的話語權(quán),從而忽略了真正的言論自由。比如當年羅杰斯大學想邀請前國務卿萊斯來演講,卻因為學生們的抗議(萊斯允許中情局虐囚)而作罷。
最早知道反智這個概念還是在高中。
當時看了不少美國校園電影,里面最受歡迎的不是啦啦隊隊長、就是橄欖球四分衛(wèi)。
圖片來源:Cosmopolitan
而學霸永遠都是一個刻板形象,總是那個被壓抑、被欺負的對象。
他們要么是亞裔,要么是某個戴著黑框眼鏡的同學;他們吃飯的時候,永遠都是抱著本書,坐在角落;他們通常還是男主落難時,首先為他們伸出援手,最后看著男主抱得美人歸。
為什么蜘蛛俠的技術(shù)大神小伙伴就一定是這種形象?
圖片來源:漫威電影
再想想《惡作劇之吻》里的江直樹,同樣是學霸,雖然是高冷,但是并不影響學校女生對他的喜愛,人設更是個妥妥的高富帥。后來韓國、日本、泰國也都翻拍過,但是對江直樹的這個學霸人設也從來沒有跑偏過。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但當時并沒當真,覺得只是電影的一種夸張手法。
后來又都開始追《生活大爆炸》,畢業(yè)于普林斯頓的Leonard,碰撞上11歲就進入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謝耳朵,再加上麻省理工畢業(yè)的Howard。光聽這些學校的名字就夠讓人羨慕了,更別說他們和Rajesh都能在獲得34次諾貝爾獎的加州理工繼續(xù)進修。
圖片來源:天天美劇
不少小伙伴對美帝的學霸們多少會抱有一絲絲的期待,想象著班上的學霸會不會和謝耳朵一樣的呆萌,就連聊完Nice to meet you too緊接著就會問別人看沒看過《生活大爆炸》。
都說戲劇源于生活,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謝耳朵們的生活還真是人、艱、不、拆。
圖片來源:freepressjournal.in
人艱不拆的學霸生活
我印象最深就是臉書上的啦啦啦隊隊長,每次一發(fā)狀態(tài),都是上百個贊;班里學霸發(fā)條狀態(tài),能過20個贊就不錯了,其中還有不少是親戚朋友按的。
班上的學霸曾經(jīng)也苦惱過,覺得自己是不是應該研究如何成為一個時髦精,或者討論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再或者八卦身邊的人今天又如何如何。用這些默認的社交手段,短時間內(nèi)融入到所謂的大圈子里。
可是,長此以往之,她要么逐漸變成他們中的一個,要么就是整天覺得心累。
圖片來源:USA Today
他們中的很多選擇了No。
對于他們來說,與其浪費時間、還勞心勞力,只不如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
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噴井式爆發(fā)的就今天,能分散注意力的東西太多了。有時你的一條狀態(tài)有多少個贊、多少條留言、多少次轉(zhuǎn)發(fā)......
圖片來源:esliefieger.ca
學霸說她父母屬于第二代移民,對亞裔在美國的生存發(fā)展深有體會,深深意識到光學習好是不夠用的。
在她四歲的時候就開始送她參加各種興趣愛好班。舞蹈、游泳、書法、國畫、奧數(shù)、鋼琴等大大小小的興趣愛好班確實一個都沒少去。
當時有不少人都說,參加興趣愛好班剝奪了孩子愉快的童年,這樣的家長都是虎媽狼爸之類的。
圖片來源:搜狐
其實,也沒那么夸張。
當時一起上特長班的,基本上都是玩得好的同學。而且,每次只要出去上課,父母都會給她零用錢自行解決吃飯問題。
對于當時每個禮拜只有10刀的初中生來說,簡直不能再開心了。
更何況那種能下得去狠心的父母真的不多,她說很多時候,要是真的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也不會過多的去堅持。
對父母來說,送她們?nèi)ヅd趣愛好班,只是想給我們和其他人一樣的競爭機會,不想讓我們輸在起跑線上罷了。
圖片來源:persuasivelitigator.com
這就和現(xiàn)在選擇讓孩子出國的家長一樣,沒幾個指望著孩子能賺大錢回來。
別讓自己無形中成為反智的一員
一位在杭州上班月薪3萬的高管媽媽花兩萬塊錢讓女兒參加暑假游學,游學回來后還要花5000元請阿姨照顧,同時還要參加鋼琴、游泳、英語、奧數(shù)、作文這五個培訓班。
這樣算下來后,自己連條裙子都舍不得買。
對此,不少網(wǎng)友也曬出各式各樣的觀點來。
有的覺得有條件讓自己家小孩出去開拓視野,是值得的。
有的覺得這位高管媽媽的花法,別說三萬了,三十萬也不夠她花的。
還有覺得10天游學太短,孩子學不到什么東西,太浪費錢。
和學霸的父母一樣,這位媽媽只是想給子女提供最好的機會,不讓她輸在起跑線上,最后能學到多少,還是看自己的造化。
至于那種上來就呈批判姿態(tài)的噴子,完全否定超出自己認知范圍領域的事情,請問這和那些扛起反智主義的人又有什么區(qū)別?
自己做不到別人能做到,就覺得別人在炫耀、在裝十三。殊不知,那只是人家的日常。
面對校園和社會上的那些暗搓搓的反智,他們?nèi)氯滤麄兊?,我們做我們的?/p>
至于你喜不喜歡?又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我又沒打算讓全世界都喜歡,也不差你們這幾個。
什么哈佛畢業(yè)賣奶茶?MIT畢業(yè)月薪不如高中輟學?拜托,這種新聞少看。
因為有一天,你一抬頭就會看見,走到最后的還是那些666的學霸。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