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過得很辛苦。我想要家人對我滿意,老板對我滿意,同事對我滿意,有時候甚至想讓沒有任何交集的鄰居或者大馬路上的陌生人也對我滿意。
但實際情況卻很打臉。
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怎樣去定義別人的滿意。付我錢算對我滿意嗎?不罵我算對我滿意嗎?不說我壞話算對我滿意嗎?態(tài)度友善算對我滿意嗎?表揚我算對我滿意嗎?人心隔肚皮,我自己也經??诓粚π?、言行不一啊。所以讓別人滿意是一個無底洞,沒有標準口徑,沒有測量標準,更不可能有真實的客戶反饋。
那時我試圖寫一篇文章,命名為《別人對我的期待到底是個什么鬼》,但是文章最終流產。因為我無論怎么寫,我都沒有辦法將“別人對我的期待”這件事情寫清楚。
回過頭去想,我才弄明白:這個主語是“別人”。人這輩子能把自己搞清楚就已經完成人生一大事了,還哪有時間去妄想把別人搞清楚?
別人對我的期待到底是個什么鬼?
那個時候,我整理過“別人對我的期待”,把它分兩種:一種是別人說出口的期待,一種是臆想出來的期待。
1. 別人說出口的期待:
就像媽媽對你說:我希望你考上公務員,嫁個如意郎君,早點生小孩之類的。老板對你說:希望你努力工作,更上一層樓。
對于這類期待,我永遠無法搞清的是,如果我實現不了,到底會對他人的生活質量造成什么程度的影響?他們到底會有多失望?我到底用不用調整我自己的生活方向和目標只為了去滿足他們的期待?
2. 臆想出來的期待:
比如你媽媽并沒有希望你怎樣怎樣,但你偏偏就是從她兩鬢的白發(fā)和期盼的眼神中看出了點兒什么。你老板并沒有讓你加班通宵,但你偏偏就覺得你加班通宵才是他最想要的。
對于這類臆想出來的期待就更加讓人摸不著頭腦。連人家到底是不是那么想的都還沒弄清楚呢,就打算調整行動朝臆想靠攏?
真的,不寫出來都不覺得這種思維模式有多詭異。
何苦對他人抱有期待?
整理完這兩種期待,我發(fā)現我真的沒有辦法去很好的厘清甚至實現別人對我的期待。因為它不僅無形無狀,而且捉摸不透,變幻莫測。可能今天我媽媽希望我能穩(wěn)定,明天她又希望我多掙錢,后天她又覺得我當全職媽媽也沒什么不好??赡芙裉旒影嗬习逵X得我是勞模,明天他就覺得我是在磨洋工。
于是我打算放棄了。
放棄之后,我把自己置身于對立面去想,如果我是那個對別人懷抱期待的人,我會怎樣?我應該也會有很大的概率被“被期待者”放棄吧。
人永遠在變,想法也永遠在變,所以無論是背負別人的期待,還是讓別人背負你的期待,對于雙方來說都是性價比很低的高難度任務。
對他人的期待,會讓人產生不切實際的預期,而難上加難的是,期待的結果是否能實現,其主動性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這里面的不可控因素實在是太多,會直接導致期待成真的幾率變得微乎其微,最終得到的多數是失望而已。
所以我想,如果每個人都不對別人抱有期待,那么世界應該會更和諧一些。
與其寄期待于他人,不如寄期待于自己
想要得到某件東西,想要完成某個目標,把這個事情托付給自己,勝算大多了。
別的不說:至少自己能決定自己每天幾點起床,幾點睡覺??梢宰孕袥Q定每天花多少時間在什么事情上,可以隨時變換目標,調整方向,隨之調整時間分配比例。
一切看起來都要靠譜得多。
但是哪怕一個自控力和執(zhí)行力再好的人,也都是有能力邊界的,不可能實現自己對自己的所有期待。更何況是自控力和執(zhí)行力很弱的人??赡苷且驗橛X得自己實現不了某件事情,才會把期待加諸于別人身上吧。
但是換個角度想一想:連“相對可控的自己”都實現不了的事情,你確定“完全不可控的別人”能為你實現?
把期待放在自己身上,哪怕實現不了,但至少在沮喪之余還能起到“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的作用。而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呢?恐怕還是要先做好承受失望的準備吧。
還是無法自拔地對他人心存期待
Ok,事實上,人還是可以對他人抱有期待的。
期待著別人在完成TA自己的吃喝拉撒睡,消遣娛樂,自我實現之余還能夠想起來還要應付你的期待。
也許你最親近的人真有可能把你的期待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但是你也曾經做過那個背負期待的人,你真的希望你最親近的人把人生的大多數時間都花在用來完成你對TA的期待嗎?
管理好自己的期待,別讓它變成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讓你失望的事情。
作者簡介
花小李:一個敏感,且特別喜歡反省自己的人。
微信公眾號:關于成長這件事
頭條號:關于成長這件事
微博:花小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