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做一個好父母,TA能幫你!

2017-6-26 06:45 原創(chuàng)

看了這個標題,一定一定會聽到這樣背景音 —— 在哪里做父母,都不容易!

為什么強調(diào)“在中國”?誰又能真的幫上我們?

強調(diào)在中國,是因為我們的文傳承化,在父母和父母的上一代出現(xiàn)了嚴重的斷層,文化的斷層還未騰出手來接續(xù),經(jīng)濟的浪潮又席卷而來。用了短短不到40年的時間,中國很多老百姓的口袋增肥成功,就是因為我們把“致富”放在一切需求之上。

馬斯洛的基礎(chǔ)需求似乎被滿足的七七八八了,這個時候,我們開始關(guān)注下一代,關(guān)注他們未來的競爭能力,就業(yè)環(huán)境,生存壓力,選擇空間…… 我們很在乎,孩子獨立后,是否擁有持續(xù)的經(jīng)營能力 —— 經(jīng)營自己的事業(yè),經(jīng)營自己的婚姻,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

家庭的教育,真的,真的,很重要!但是,因為斷層的存在,幾代人相互傳承教育無法保持一致性,一致性這個東西缺失了,使得很多的坑我們總也繞不開,掉下去,爬上來…… 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將一同來看看坑有哪些,怎么爬上來。

那誰能幫我們?協(xié)同培養(yǎng)可以做到。誰一起協(xié)同?你會想到誰……

現(xiàn)在這個時代

信息爆炸現(xiàn)場,烏糟糟的大環(huán)境

周圍太多人不遵守規(guī)則。打破規(guī)則的人,卻未被阻止或被懲罰,讓你的孩子對自己接收到的規(guī)則心存疑惑?!熬烤刮沂欠穹堑眠@樣做呢?”孩子會主動試錯,看看周圍的反應,這讓教育變得很低效,反復強調(diào),結(jié)果卻依舊不可預期。

下班路上,看到一位老人低頭數(shù)落身邊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你看你,走路不看路,撞到別人了不是?!”說完孩子,轉(zhuǎn)身向身后一個推著自行車的老阿姨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孩子沒看見?!斑@一幕,發(fā)生在人行道上!

孩子會不會認為在人行道上是可以騎車的?

孩子會不會認為發(fā)生摩擦,不問對錯先指責自己人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周邊現(xiàn)實烏糟糟,可是網(wǎng)絡(luò)展現(xiàn)的則是另一個世界。積極地看,全世界,全人類,從古至今,所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全都展現(xiàn)了出來,我們不用費多少力氣,甚至都不是主動尋求,就“獲得”專家指導。

這種撲面而來的速度,讓很多的人在看過之后自以為懂了,要知道消化不良也很害人。為什么?過量未被轉(zhuǎn)化的信息,反而容易變成,自我否定,批判他人的催化劑,我們帶著很高的標準檢視身邊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也包括自己。這讓大家做什么都不完全對,挺累心的……

信息如此輕易地相互之間傳播,讓我們很難很難,閉上雙眼不去看別人的生活;讓我們很難很難,不去聽那些嘈雜的聲音。我們自己的生活“被迫”成了比較的犧牲品。

家庭教育與大環(huán)境的不協(xié)調(diào),不一致,怎么破?

外面的世界飛速進步,自己的生活卻無法同頻,怎么做到不受影響?

|| 解藥

請不要漠視違規(guī)的行為,告訴孩子們,法律規(guī)則為什么被制定出來,誰被法律和規(guī)則保護著。和孩子聊聊,我們要做好自己,代表的行為是什么。不論孩子什么年紀,只要你已經(jīng)開始和他/她交流,就要重視這樣的不一致。

盡量帶孩子出去走走,開闊孩子的眼界。和他一起游走于守規(guī)矩的國度,感受一下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引導孩子們愛上因為人人都遵守規(guī)則,大家才得以享受到的秩序,寧靜,安全的社會……他們會記得的。

人的生活,幸福與否,很大程度看你是否夠“克制“。我們掃過所有“無比正確”的教育心經(jīng),克制自己的愧疚;看了外面的美好,克制自己的失落。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的“影響圈”,做一些你能做好的事情,推動你能控制的美好事情,一切會慢慢變得好起來。

只有克制,那就有點浪費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的紅利了。每次看完一篇讓你頻頻點頭的文章,找出一個自己愿意試著做一下的點,有意為之堅持1個月。我們的時間用在哪里,上帝無時無刻不在計算我們的機會成本【做了這件事,損失掉的其他所有機會】??酥频奈覀儾粩嗯χ?,上帝會給你準備好,你值得擁有的那些。

那就是所有新知,唯一正確的打開方式,不然就別點開了。

小家庭的現(xiàn)實

無法做到只依賴自己的力量帶孩子

雙職工其實就是“變相啃老”。在啃老的過程中,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變成了合作伙伴,非常特別的,伙伴。面對自己的父母,以為口不擇言也會獲得包容。實際,卻可能傷了最愛我們的人的心。默默付出,卻換來“付出 - 差評”,“再付出 - 再差評”的結(jié)局。另一半的父母,所有的意見不一,都進化成了“我受的委屈”,變成了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降低了溝通的意愿。似乎,就是生活中的腫瘤…… 

每每只有到了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我們才會努力搜尋溫暖的記憶,用稍許不自然的聲音,很輕地,說一句:“媽媽(爸爸)節(jié)日快樂,辛苦了哈!” 更多的時間里,我們隨著“正確養(yǎng)育”的信息不斷輸入,不斷質(zhì)疑自己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對夫妻關(guān)系的影響,不幸的是,這些影響更多地被認為是各種行為偏差的始作俑者。

這樣的依存關(guān)系,互相折磨著上下三代人。

大家究竟有多么的不一致?哪里不一致?

|| 解藥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我們就認了吧…… 【這只是努力的起點,接受現(xiàn)狀】然后,別把父母當父母。當什么?說句玩笑話,當同事挺好。那樣的話,我們肯定收斂好多,我們肯定能克制不少,我們不會那么理所當然的消耗別人的熱情,別人的時間,別人的精力。對于別人的善意和付出,我們不會麻木。彼此有了一些界限,未必是壞事。

再就是,我們要端正態(tài)度,不要認為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方方面面的信息,可以給這個事情蓋棺定論,可以對這個人貼標簽了。哪怕這個人是我們朝夕相處了幾十年的爸和媽!

智者說:我們實際上,永遠都無法獲得足夠多的信息,去給一個人下一個判斷。

我們每一個人,每時每刻,引以為戒。

另一個角度,在小家庭的環(huán)境里,永遠不要閃在背后,說一句“孩子就要他奶奶”來逃避自己的責任,我們作為父母,就是孩子真正的起點!我們的父母用盡心力養(yǎng)育我們,成為我們的墊腳石,我們卻讓自己的孩子退回到和自己同一條起跑線,降到同一個臺階,太可惜了!

分析自己的優(yōu)勢,從我們最擅長的事情開始,出現(xiàn)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斷地深入,在你還能影響孩子的時候,把自己和孩子的基礎(chǔ)打扎實。未來,孩子到了青春期,成人期,你說話仍舊有用的時候,你會感謝現(xiàn)在的自己的。

自我認知

深陷自己的不完美

精力不夠同時做好幾件事,工作,家務,教育,為人子女,修煉自己…… 

我們?yōu)椴荒茏龊妹恳患露载?,隨手翻到的一篇育兒文章,就能喚醒我們的自省【比如這篇,嘿嘿】。我們自省,是想做到盡善盡美,教出更好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未來有更多選擇的空間,自主的空間越大,孩子可能就越幸福。那些早早明白自己就是孩子起點的父母,會因為童年不能重來,而時刻擔心自己的不夠好是否在耽誤孩子的未來。

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時常會人前人后有著巨大的反差。孩子面前,我們嚴厲,我們總難滿足;孩子背后,我們自責愧疚,會因為心疼孩子被自己這樣對待,默默流淚。自己在這樣的拉扯中,好累地尋求平衡點。

我們成為父母,是人生一段新的經(jīng)歷,其實,無論是第幾個孩子,那個局面對我們而言總是全新的第一次。放松一點,我們真的無法在第一次就做到完美。

為什么不但做不到完美,而且感覺差距很大,原因有 2個:

1. 學習新的東西,是一個無法快進的過程:我以為我知道 —— 我知道我不知道 —— 我知道我知道 —— 我不知道我知道。繞。起。來~~~ 

所有新的知識輸入進來,當你開始嘗試的時候,你在哪個階段?

很多人說,我知道我知道 - 叉叉 - 正確答案 - 我以為我知道。當我們把所學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做不好,但因為我們自以為【我知道我知道】,我們會著急硬上,認為是孩子的問題。我們會質(zhì)疑新知識的正確性,不得正解就放棄了。

很多人,在自己真正踏上“我知道我知道“這個臺階之后,才回過頭去意識到/承認自己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我以為我知道 + 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痛苦期。 

2. 我們父母那一輩的教育,一方面存在斷層,另一方面沒有章法。他們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和想當然,用威脅,命令,棍棒來教育【收拾】我們。簡單粗暴的方式,讓我們自己某種程度上說,成了“病人”。

那些心理陰影面積隨著我們成年后的處事方式,可能增大可能變小。人們時常以各種理由拒絕以文化差異這種更廣闊的背景來思考問題。我們擔心先入為主會帶來偏見,然后我們沒有意識到,每一個孩子的確深受家庭文化的深刻影響。我們是在不自覺地復制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

自己的預期和現(xiàn)實的進展,那么的不一致,怎么辦?

|| 解藥

針對第一個原因,調(diào)整心態(tài),既然暫時選擇相信這些知識,那就多堅持幾天,摸索更多的嘗試就好。相信自己,每一個時刻也都在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我們現(xiàn)在的能力可以企及的最好。不要常立志,立一個長志??纯醋兓?。 

針對第二個原因,認識一個新名詞“實踐智力”,這是世界上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實踐智力和普通智力“相互垂直”:有你不等于有我的關(guān)系。

我們理解一下什么是實踐智力:知道該向什么人說什么話,該在什么時候說,怎么說才能達到最好效果。你一定很好奇,這種神奇的智力是如何培養(yǎng)出來的,我們獲得這類能力的場所是家庭。

所以,原生家庭模式無法拋棄,自己可能也是一個“心理亞健康的病人”,怎么能更好的成為孩子起跑線呢?有辦法的,還是請你放松。

最有助于幫孩子培養(yǎng)實踐智力的教育風格是:協(xié)同培養(yǎng)??!和誰協(xié)同?和孩子。對,就是你面前這個懵懂小孩。

【Spike 6歲的時候,一天我們倆走在路上,看著天真無邪,如此純凈的一張臉,我內(nèi)心一陣歡喜,忍不住說:“Spike,我蠻欣賞你的!”接到贊美的大班男生,嘴角向上翹起, 斜歪著頭,看著我回了一句“我知道!”這個回答太出乎我的意料,不是應該茫然才對嗎?我用的是“欣賞”,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小孩,你知道什么叫“欣賞”?!我忍不住追問:”你知道欣賞是什么意思?“Spike 很自然地搜了一下自己的中華語庫,1秒鐘后向我解釋:”就是你很看好我唄?!啊?/p>

嗯, 我們協(xié)同培養(yǎng)吧~~~ 猜想,這樣做的話,一致性會特別好吧~~~


回應1 舉報
贊4
收藏8
8年前
如果我們不啃老,孩子不啃的可能性也許會大點
發(fā)布

推薦閱讀

Sabrina KISS
Sabrina KIS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