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鈴木教學法
我的孩子就是鈴木班的。當時給他報名的時候,想到自己小時候練琴太辛苦,毫無樂趣,看到鈴木方法讓小朋友們一起拉琴,想著或許能夠提高一點興趣,就放棄了傳統(tǒng)路線走鈴木路線了。事實呢,也許興趣略微提高一點,但不會是太多,鈴木方法也不是治療小孩恐懼憎恨練琴的靈丹妙藥。
其實小孩不愛練琴再正常不過,所以不需要任何靈丹妙藥來治。如果你的孩子不愛練琴,恭喜你啊,她/他很正常!愛練琴的小孩大概和天才一樣少見。鈴木雖然發(fā)明了一套努力提高孩子興趣的方法,鈴木方法訓練的兒童還是幾乎個個都不愛練琴,普天下的正常兒童莫不如此。無它,練琴總的說來是枯燥的,需要重復,需要知道自己沒做好要改進,需要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而小孩畢竟是容易轉移注意力的,喜歡新鮮不愛重復(其實大人也沒好哪兒去)。(小孩很多時候也特別喜歡重復,比如重復講一個故事,但多數(shù)不是練琴的時候,尤其不是重復練習某個難點片段,而那才是有效練習的關鍵。)
但是,是不是因為孩子不愛練就隨便他們不練好了呢?那樣還真沒有幾個孩子會學習音樂演奏了(不是為了將來成為專業(yè)人員)。中國家長長期普遍地高壓強迫孩子練琴,輿論便經常反其道而宣揚要讓孩子完全自由發(fā)展,不喜歡練琴就不是那塊料不要強迫,并且時常拿”國外“的興趣教育做對比。其實,我認識的所有美國家長法國家長也都為練琴跟孩子吵架的,普天下的兒童在練琴一點上是一條戰(zhàn)線的,普天下的家長也是一條戰(zhàn)線的,區(qū)別不是沒有,是程度上的,是平衡的掌握上的。以前我寫過一些怎樣引導孩子興趣,讓孩子真心熱愛音樂的日記,寫完了就恐怕被誤解為美國的音樂教育下,孩子能夠純粹靠興趣自覺練琴。不是的,這些孩子是真愛音樂的,但是一到練琴他們還是不樂意,只不過,有了那點愛,對艱苦的東西畢竟還是有一定支撐,將來他們終究還是愛音樂而不是恨練琴。就像一位作者說的:"Nothing in my life since has taught me so ruthlessly that it takes hard work to create something worthwhile."
旁觀了鈴木方法這么多年,我也有一點想法,記在下面:
總的來說,我覺得鈴木方法還是不錯的,在培養(yǎng)孩子興趣方面有一些獨到之處。比較突出的一點,除了群體課之外,就是從第一冊開始就有二重奏,孩子們時時處在相互交流之中。音樂是交流,而不是獨自練,(雖然有很多時間必須用來獨自練,但目的仍舊是交流),這個頭開得好。(這個的好處我在2.室內樂部分再多說。)另外,強調讓孩子去仔細聽,這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教育。
不過強調聽這一點并非沒有其反面,其反面就是孩子視譜學習開始得略晚,尤其是聽力好的孩子,完全不依賴譜子就可以搞定三冊書,結果造成視譜能力略弱,不過這不是不可以后來追上。鈴木方法好不好,更重要的還看實施者是誰,如果教師能夠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對5歲以下的還在開始靠聽力,但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早教視譜,這也就不成其為缺陷了。
鈴木教育的另一個特點,也就是這篇文章里提到的,簡直成了一個cult,這個現(xiàn)象我很早就觀察到,也是我不喜歡Suzuki school的地方。Suzuki school確實可以改稱為Suzuki Cult,他們有遍布全世界的體系,每年開會,互相走訪交流經驗,出書,統(tǒng)一從教材到教法到指定閱讀材料等等。你從一個地方搬家到另一個地方,風景建筑都變了,可鈴木學校鈴木老師說出來的話卻一模一樣,向你推薦一模一樣的書,跟傳教士似的。旁觀他們的一些教學和會議現(xiàn)場,有些時候就像旁觀宗教集會,有時候連喊口號這種事都會有。比如我孩子某一學期的集體課老師就喜歡這一套,每次下課前都叫小孩右手握拳舉至頭側,宣誓:“I promise, I will only practice on the days that I eat." 之后才解散。跟安利、跟對毛主席宣誓似的,我一看就噎住了。不過好在不是每個老師都嚴格遵守這一套,而且越到后來越靈活,當然也就脫離鈴木越遠了。
鈴木方法是否太不嚴格?培養(yǎng)不出優(yōu)秀人才?
錯!以前我也是這么以為的。但事實是,不少國際一流樂團的成員小時候都是鈴木方法培養(yǎng)的,比如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首席,其父母就是有名的鈴木教學法的老師。鈴木方法不局限于鈴木教材那幾本書,而是有許多輔助教材,在學生程度略高的時候就會加進來,從音樂到技巧都是很全面的訓練。而最開始的時候鈴木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以小提琴為例,沒有從空弦、長弓開始訓練,是非常有道理的,非常適合兒童的生理條件和心理發(fā)展階段。如果開始學琴的時候年齡以及比較大,比如十來歲了,鈴木的優(yōu)勢就不明顯了,但是對于比較小的孩子,鈴木是很適合的。
總的說來,我覺得孩子是否走鈴木方法路線并不重要,比較關鍵的是,獨學而無侶是糟糕的,孩子最好能夠從一開始就有一些小群體充分交流,互相觀摩、組室內樂、組樂團,這些都是幫助他們體會和熱愛音樂的重要因素。
2. 關于室內樂
早上開車去相距一個小時的大學做實驗,路上可以完整地聽一些音樂。放了門德爾松的D小調鋼琴三重奏Op.49,這是當年朋友們畢業(yè)音樂會的曲目,也是孩子下學期要排練的東西,聽起來既懷舊又展望未來。昨天打印出譜子,跟他試了試,倆人都很興奮。弦樂部分怎么看都挺簡單的,但一看總譜就傻眼了,犬牙交錯的,那叫一個難?。ㄎ艺媸呛芘宸刈嗬飶椾撉俚?,一眼看四行譜子。)
他們的教練總是雄心勃勃的,第一學期的海頓Gypsy trio下來,第二學期就上貝多芬的Ghost trio,然后就是這個門德爾松,每次上的難度臺階都是個數(shù)量級。每次演出前的排練,小朋友們還這里那里參差著露馬腳,教練就著急上火。四月份演出貝多芬前一天第一遍run through,她聽完了脫口驚叫"It's horrible!" 把我都驚倒了,什么時候聽過美國老師對小孩說這種話的?哀兵必勝,小朋友們當天玩命練,第二天到了臺上完美謝幕,搞得教練又信心大增,當即就決定下學期上門德爾松。我估計下學期她又得心臟病發(fā)作。
跟了一年室內樂排練,每次對著總譜(只有三個聲部)一個一個片段反復,有時候自己還假冒大提或鋼琴聲部,或唱或用小提琴陪練,一個小節(jié)一個小節(jié)地摳那些寸寸的、失之毫厘謬之千里的配合,好像齒輪的齒若一點點對不上,整個系統(tǒng)運轉都要垮掉,那種緊張和時常挫折的感受真是一言難盡。這些艱苦的磨合過程,只有經歷了才能體會。太多的東西,聽的時候會錯過,但如果演奏者不演奏出來,聽起來卻又會不是那么回事。就是說,作為聽眾,一定程度也是聽到了,感覺好,但又沒完全聽到,且不完全明白好在哪里。
我第一次給老朋友們看孩子室內樂演奏的錄像時,他們挺吃驚,說沒想到這么小的小孩也能弄室內樂啊,大家都以為是要水平很高級的人才能開始。我以前自然也是這么想的,后來跟這邊搞音樂教育的人混多了,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個人演奏水平初級的,可以搞簡單的室內樂,小星星也是可以分聲部合奏的,而分聲部會帶給孩子的奇妙感受,會讓他們迷上這種音樂形式,這點屢試不爽。孩子第一次二重奏的時候,特別簡單的音符,小臉簡直樂成了花兒。后來從許多家長那里得知,這是普遍現(xiàn)象,他們都不在意自己的聲部特別簡單、甚至被主旋律聲部蓋住聽不清楚,那種在不同層面上共鳴和呼應的感受令他們對這種音樂形式一試鐘情。
就像練習獨奏時并不是先練熟了音符技巧問題全都過關了再來關注音樂表達,而是音樂表達從一開始練習就要時刻努力,室內樂合作也可以看成某種音樂表達(和聲與結構表達),在音樂學習中是一開始就應該引入的。室內樂首先教會人去仔細聽、用什么方式聽、去關注音響的平衡、和聲的音準、節(jié)奏的dynamics,這幾樣音樂核心的東西在室內樂演奏中特別突出地體現(xiàn)出來,而且不同于大樂隊,每個演奏者都是肩負重任的。這同時也是對做人的一種訓練。
3. 關于一些音樂apps
昨天木遙向我推薦這個app: http://site.douban.com/106379/status/1407354855/?start=0#comments,然后我又順藤摸瓜找到了貝9的app: http://site.douban.com/106379/status/1407400362/
真是太牛了!當即就想買下來,然后意識到一個問題,一個完整版有1.5G,太占地方了,我可憐的老pad一共才32G,這app也不能拆下來在別的地方用,也不好隨拆隨裝,而是老得裝著,想想只好又算了,畢竟把貝9研讀下來還不是我的真正心愿,也不適合當白癡啟蒙教材。要是能有那么個軟件,把任意曲目都能這么拆開就好了,我肯定會買。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水平太差實在跟不上。昨天用免費的貝9版本試了一下,很絕望,只能勉強跟著高音譜號的一個聲部,而且如果不是主旋律聲部耳朵還有點辨認不出來。對于沒有學習過總譜閱讀的人,要想分析聲部的話,軟件無論如何必須要能夠減速,否則真是無論如何也跟不上,還不說不同聲部眼花繚亂地跳,一會兒圓號跳出來,一會兒就沒了變成雙簧管,眼睛只盯著一行譜子的都反應不過來盯著的那行連樂器都已經換了。
最近我裝了好幾個音樂訓練的app,一個是piano companion,其實是個樂理學習軟件,和piano沒多少關系,只不過用鍵盤示意而已。不過還是偏難,各種chord progression,我玩兩下就暈了,練習聽和弦怎么都聽不出來,這東西真是要從小訓練,學弦樂的這方面訓練差,太差了。目前我勉強只能練習一下circle of fifth。另一個是slow tempo,可以改變樂曲的速度而不變頻率。這個是給孩子當卡拉OK伴奏用的,因為家里沒人會彈鋼琴,而錄音上的速度經常太快他跟不上。
文: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