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曾經(jīng)流傳過一組圖片,看過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你可能也猜出來了,這組圖片說的就是,爸媽帶娃和奶奶(姥姥)帶娃的區(qū)別——
爸媽帶,孩子都是白皙時尚的小公主、酷帥潮流的小帥哥,還能自己吃飯;送回去給老人帶,結果爸媽都認不出來了,孩子穿衣再也沒有了精心的色彩搭配,連吃飯能力都退化到只能讓奶奶喂,還有一個明顯的區(qū)別,那就是大多數(shù)娃都變胖了。
孩子胖一點,自然代表著他們在奶奶家吃得健康、睡得安逸、玩得快樂,也能反映出老人對孫輩濃濃的愛與疼惜,所以大多數(shù)家長可能都不會對此太過在意,有些家長或許還很喜歡看孩子變胖。
但是,我們今天依然要告訴你,來自中國、英國、美國等國的研究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主要由祖父母照料的孩子,肥胖幾率要比爸媽帶的孩子更高,而這種肥胖,主要是指會影響健康、大腦與壽命的肥胖。
兒童肥胖,責任人不止是父母
成年人胖,人們都認為原因在于他們自己,缺乏自制力、自省力,管不住嘴、邁不開腿;兒童胖,人們都認為這怪孩子家長,一味縱容孩子大吃大喝,不給孩子準備健康飲食,不愿投入時間帶孩子運動。
但是,以下研究說,兒童肥胖的鍋,還不能完全給家長背。
1、2010年,一項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在分析了12000名3歲孩子的健康數(shù)據(jù)之后發(fā)現(xiàn):
全天候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孩子,肥胖幾率比爸媽帶的孩子高出34%;
偶爾由爺爺奶奶照料的孩子,肥胖幾率也比爸媽帶的孩子高15%;
高階層的家庭中,媽媽一般都有高學歷和高級專業(yè)職位,爸爸也有忙碌的工作,因此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孩子居多,而這些家庭的孩子,肥胖率增加最明顯;
去托兒機構,和由保姆照顧的孩子,沒有明顯的肥胖率上升。
2、2013年,芬蘭赫爾基辛大學的研究者,用時2年分析了9000個英國家庭后發(fā)現(xiàn),年齡在6個月到3歲的孩子,如果主要由祖父母照顧,那么他們的肥胖幾率就比由爸媽帶的孩子,高出22%。
3、2017年11月,來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者,在分析了56篇論文中,來自18個國家(英國、美國、中國、日本等)的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在孫輩兒童早期階段提供照料的祖父母,對孫輩的飲食習慣、體重有負面影響,他們喜歡把食物當作情感工具,樂于把高糖、高脂的食物當作獎勵。
而孩子的父母,雖然很不滿老人對孩子的溺愛與過量喂食,但由于他們工作忙碌,非常依賴老人照料孩子,因此很難說服與阻止老人。
4、2015年,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者,專門對中國南部的兩個城市(廣州、河池)的兒童肥胖問題進行了調(diào)查,這是中國第一個研究“祖父母對兒童肥胖影響”的研究。
在廣州,他們選擇了底層、中產(chǎn)、富裕階層的社區(qū),在河池,則選擇了富裕階層的社區(qū)。在所選社區(qū)中,研究者與兒童父母、祖父母、班主任、學校護士、體育老師、食堂師傅、零售店店員進行了訪談,收集了數(shù)據(jù)與反饋。
研究者發(fā)現(xiàn):
中國的祖父母喜歡溺愛孩子,更喜歡給孩子投喂過量食物,也主張不讓孩子過多運動、做家務,因此增加了孩子的肥胖風險。
主要由祖父母照顧的孩子,比主要由父母照顧的孩子,肥胖幾率高2倍,對不健康零食的食用量,也多出每周2份;
與兩個及以上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比與父母生活的孩子,肥胖幾率高出70%;
比起低學歷的媽媽,有高學歷媽媽的家庭,祖父母常年住家的情況更為常見(低學歷42%,高學歷48.5%);
比起有女孩的家庭,有男孩的家庭,祖父母常年住家的現(xiàn)象更常見(男孩49.4%,女孩42.1%);
高階層的家庭中,出現(xiàn)超重、肥胖兒童的幾率,高于低階層和中等階層家庭。
5、2017年,上述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團隊,又發(fā)表了一篇后續(xù)研究,目的在于,查看孩子與父母搬到遠離家鄉(xiāng)的城市,是否會減小他們的肥胖幾率。
結果發(fā)現(xiàn),事實的確如此——
相比于大城市本地的孩子,大城市新移民家庭中的孩子,有更少由家庭關系引起的學業(yè)壓力,吃不健康食物的機會更少,肥胖幾率也更小。
而在廣州,新移民家庭中的兒童,肥胖率是14.3%,而家族就在本地的兒童,肥胖率高達20%。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新移民家庭中,祖父母在遙遠的家鄉(xiāng),孩子多由父母或保姆照料,受祖父母影響更小;而本地家庭中,祖父母一般也在附近居住,照例孫輩的機會更多,自然對孫輩的影響更大。
以上五個研究,共同指向一個結論:
無論哪個國家,與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超重、肥胖。
將中國數(shù)據(jù)與英國和其他國家數(shù)據(jù)相比,還會發(fā)現(xiàn)一個明顯的區(qū)別:
中國祖父母對兒童肥胖的影響,最為明顯(70%),而英國祖父母的影響,則要小得多(最高也只有34%)。
為什么祖父母會讓孫輩更胖?又是為什么,中國祖父母的影響尤為明顯?
中國父母:一邊依賴老人,一邊付出代價
一個人為什么肥胖?
基因與環(huán)境的共同影響。
如果身體中很少或不攜帶肥胖基因,為什么胖?
主要是后天環(huán)境。
因此,無論國內(nèi)外,孩子跟著老人就變胖,并非因為老人有什么“致胖魔力”,問題就出在后天環(huán)境中。
什么樣的后天環(huán)境?
核心因素:不健康的觀念。
關聯(lián)行為:吃得多、動得少。
根據(jù)研究,祖父母比父母,更容易擁有不健康的飲食觀念:
“高糖高脂的事物,比其他食物好”;
“愛你的人,會給你高能量的食物”;
“做對了、做好了事情,應該得到額外的美食獎勵”。
這種觀念,是全世界老人共有的,不分國界。
再怎么對兒女苛刻的父母,等有了孫輩以后,愛意和寬容度都會放大100倍,幾乎不可能對孫輩同樣嚴苛。將愛與食物聯(lián)系起來,這也是人之本能,是再正常不過的愛的表達。
基于這種觀念,愛孫心切的祖父母,經(jīng)常會不聽兒女勸阻,在愛意的驅使下,為孫輩購買零食、肉類,再心滿意足地看著孩子吃下去。
此為致胖因素的一方面——“吃得多”。
另一方面,動得少。
主要由祖父母照料的孩子,要比跟隨父母的孩子運動量更少,這應該很好理解。
老人腿腳不靈便,體能遠遠趕不上年輕人,而他們所照料的孩子,通常都是學齡前兒童,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在照顧孩子之余,老人們通常還需要料理家務、洗衣烹飪,因此是很難有持續(xù)充足的精力帶孩子運動、陪孩子玩耍的。
為了讓閑不下來的孩子更安靜、更聽話,怎么辦?
給他好吃的,給他看電視。
所以,很多老人為了有時間做家務,或為了給自己爭取片刻安寧,就會用食物和動畫片,將孩子安靜地拴在身邊。
吃得多、動得少,加上攝入過多不健康食物,孩子發(fā)胖在所難免。
這就是為什么,“祖父母讓孫輩變胖”,是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而中國的祖父母,除了具備上述促使孩子肥胖的觀念和行為,其實還有更加特別的地方,導致老人帶的孩子更容易變胖。
第一,特殊歷史原因導致的特殊觀念。
英國伯明翰大學針對中國兒童肥胖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這一代的老人,普遍都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和自然因素導致的饑荒,親身體驗過糧食短缺、營養(yǎng)不良帶來的恐慌和不安,加上大多數(shù)人都家貧多子,因此,“胖才是健康、強壯,胖才代表著富足安逸”,深深植根于這一代的老人腦中,成為了不可磨滅的觀念基礎。
研究訪談中就有來自廣州的中產(chǎn)家長倒苦水:
“我媽媽非常喜歡看我女兒變胖,我告訴她,孩子不能吃那么多肉和零食,她還要上游泳課呢,可是我媽媽不明白為什么孩子還要減肥,總是說我讓女兒挨餓,虐待女兒”。
還有另一位來自底層家庭的媽媽說:
“我告訴我兒子,你需要減肥了,可他直接懟回來說,奶奶說我這樣更強壯,只有你才想讓我變瘦變?nèi)酢薄?nbsp;
有前人的研究表明,節(jié)食經(jīng)歷會導致人吃更多食物。而可怕的饑荒所帶來的影響,遠遠大于偶爾的節(jié)食。
有過挨餓經(jīng)歷的老人,雖然自己的身體已經(jīng)不允許他們大吃特吃,但伴隨饑荒而來的“稀缺感”,已經(jīng)深深影響到他們的大腦、心理,即便如今物質(zhì)豐富、食物充足,在他們眼中,孫輩始終是曾經(jīng)吃不飽肚子的自己,只有多吃、變胖,才能健康強壯,也才能被人認為家庭條件好、家長照顧得好。
第二,對兒童肥胖的錯誤認知。
對于很多祖父母來說,肥胖根本就不是病,肥胖也只能發(fā)生在成年人身上,兒童根本不可能肥胖,更不可能因為肥胖而影響身體健康。
一位來自廣州中產(chǎn)家庭的媽媽說:
“我的女兒已經(jīng)超重了,但我的父母依然天天做很多肉給她吃,他們說,‘三高’不會發(fā)生在孩子身上,孩子想吃啥就吃啥,正長身體呢”。
第三,對于健康飲食結構的誤解。
對于經(jīng)歷過食物短缺的老人們來說,高糖高脂高能量的食物,才能算作好食物,而清淡低脂的食物,對身體“沒什么用”。
一位孩子爸爸抱怨:
“我告訴我的兒子,他的飲食結構需要有所提升,但是我媽媽說,兒子吃飯從不挑食,給啥吃啥,菜里的肉和油都能全部吃掉,在他們生活過的年代,肉和油都是最金貴的事物,越多越好,只有有錢人家才吃得起。因為住在一起,他們又很固執(zhí),我無力改變我媽媽的觀念,所以我決定和妻子、兒子搬家,他們這種觀念實在是個大問題”。
第四,特殊家庭結構,導致祖父母對孫輩過度保護。
“全面二胎”政策,最近才在全國范圍內(nèi)得到實施,而目前需要祖父母照料孩子的家庭,大多依然是獨生子女家庭,“4+2+1”結構的家庭中,孩子才是全部注意力的中心。
于是,中國特色的“獨生子女”政策,也使得祖父母對孫輩的疼惜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他們的保護欲,以及中國老人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也導致孩子父母無法說服老人改善孩子飲食。
一位家長說:
“在我成長的年代,家里孩子多、食物少,為了吃到好吃的,兄弟姐妹之間都要打架,可是現(xiàn)在,一個孩子身后就有4-6個成年人為其服務,每個成年人喂點東西,孩子就會吃多,他們得到的愛和關注太多了。我很想改變這種情況,但很難避免祖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投喂”。
還有一位家長無奈表示:
“我注意到,在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爺爺奶奶會獎勵零食,而因為我不讓孩子吃零食,他們就偷偷給孩子買,我又生氣又無奈”。
一位小學老師說:
“放學時候,接孩子的通常都是爺爺奶奶,而很多人手里都拿著一大袋零食等孩子。雖然我們平常會教育孩子不要吃那么多零食,但根本沒有辦法,他們都知道,放學就能得到好吃的,所以連午飯都不好好吃”。
祖父母對孫輩的過度保護,除了過度投喂,還有嬌慣孫輩,不讓他們做家務。
好幾位家長都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一個9歲的孩子了,現(xiàn)在還不知道如何剝雞蛋、如何整理自己的床鋪,因為他知道,這些事都是奶奶做的,奶奶不會讓他自己做”;
“我父母經(jīng)常說,他們小時候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又累又煩,現(xiàn)在孫子是獨生子,應該享受無憂無慮、沒有勞作的童年…我只能尊重老人的想法”。
第五,優(yōu)質(zhì)保姆短缺,年輕人依賴老人帶孩子,難以改變老人觀念行為。
養(yǎng)孩子的成本一年高過一年,很多家庭都需要夫妻雙方出去工作,無法親自照顧孩子。而在中國,保姆行業(yè)還沒有十分嚴明的法律規(guī)定,保姆素質(zhì)參差不齊,毒打孩子的保姆遍地皆是,找個好保姆全靠碰運氣。
因此,照料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老人身上。
“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當年輕人依賴老人照顧孩子時,即便老人給孩子投喂過多食物,他們也無力辯駁和阻止。老人一生氣,回家了,孩子怎么辦?
只能忍著。
以上五點,就是中國老人更容易讓孫輩發(fā)胖的原因。
當然了,研究結論只是說“祖父母更可能讓孫輩變胖”,并沒有說“所有祖父母都會讓孩子變胖”,或“祖父母一定會讓孩子變胖”,其中最需要各位了解的,是“與孩子朝夕相處的人,對孩子的飲食習慣影響巨大”,而那些樂于運動、經(jīng)??答B(yǎng)生節(jié)目,且觀念與時俱進的老人,自然也不會放任孫輩陷入肥胖。
糾正舊觀念、培養(yǎng)好習慣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很多老人讓孫輩變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觀念太舊、習慣不良,因此,如果各位家中又持這種觀念的老人,家長需要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慢慢糾正老人的舊觀念。
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普及肥胖對兒童的健康危害,用“恐怖效應”促使老人改善孫輩飲食結構。
肥胖對兒童會有如下危害:
讓人更容易暴飲暴食:就像吸毒會讓大腦越來越難以滿足,肥胖也會導致大腦對糖分和脂肪帶來的愉悅感越來越不敏感,讓我們越吃越多、越吃越胖;
讓行為更加沖動:超重的兒童中,大腦中一個區(qū)域會比正常兒童小,這個區(qū)域幫助我們控制沖動。這個部位越小,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以后,越有可能發(fā)生強迫性暴飲暴食;
肥胖增加精神疾病風險:2010年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腹部肥胖更容易導致整個大腦體積減小,而過去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體積更小的人,有更高的風險出現(xiàn)精神疾??;
肥胖導致大腦發(fā)炎,影響智商和記憶力:有一個研究中,實驗者用手術去掉了胖老鼠的腹部脂肪,移植給收老鼠,其后發(fā)現(xiàn),瘦老鼠出現(xiàn)了大腦炎癥,改變了大腦神經(jīng)的正常功能,損傷認知能力;肥胖的人,更難回憶起不同物體的位置,記憶力更差;肥胖的中年人,其大腦年齡比正常體重的人老10年。
這些科學事實,對一部分老人或許有用,而有些老人,或許對于科學也心存懷疑,而對于這樣的情況,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團隊的第二個研究,可以帶給我們啟示——
“遠離家鄉(xiāng)的大城市新移民家庭中,孩子的肥胖幾率低于本地家庭的孩子,因為移民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而沒有祖父母”。
因此,如果實在無力扭轉老人的觀念,也許自己帶孩子,或找保姆照顧孩子,是個更健康的選擇。
滿懷愛意而不自知的傷害,其實最致命,因為很少有人覺察到其中的危險,并對此采取措施。
你覺得呢?
來源:家長進化論,文:子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