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上不來,繼續(xù)再發(fā)一篇我很喜歡的。
兒子12月1號生日,我答應他可以選擇一件自己最喜歡的禮物,媽媽會送給他。
2周前,兒子看中了個賽車,非常喜歡,就天天求著買,想把他的生日禮物提前透支。
兒子說“媽媽,我實在太喜歡了。生日的時候就不買了”
那好吧,我給他買了。買回來,兒子歡天喜地,開心了一周多。
2年前,兒子特別喜歡一個機器人,天天去玩鄰居小朋友的。要了多次,我都堅持沒買。
直等到生日送給他,結果,孩子喜歡機器人的熱情已過,對于送來的禮物,絲毫沒熱情。
延遲滿足是否也有個期限,過頭了就把熱情都延遲沒了?
就像我有時候特別喜歡一件衣服,過一陣,也許根本就沒心情了。好心情,買東西的心情也不是天天有,
何必一定要延遲這個美好的渴望呢?
昨天,兒子又要一套新玩具,念叨了10次。 我說,可以考慮新年送給你。
兒子開始磨我,下午,我實在招架不住,告訴他,如果真的那么喜歡,就打電話問問舅舅,也許他會送你生日禮物,他可能會買給你。兒子主動打電話給舅舅要禮物,“我的生日快到了,就下周。”舅舅肯定答應買了。但是兒子仍然不確定。因為舅舅很遠,2年沒見面了。
兒子的不確定有點讓我難過。 突然就感受到自己的童年。一個怯怯的孩子從不敢要求什么;要了也要不到。
內心無論如何喜歡,都是忍著,耐心的,默默的等待,等到自己都有些麻木了。
在我的觀念里,我似乎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努力--等待--獲得了,似乎也沒意思,因為等待的太久;沒有獲得,似乎也沒那么傷痛。我認為,等來的東西似乎才珍貴,要來的東西太過勉強。事實上,東西還是那個東西,味道為什么變呢?
我們希望孩子學會珍惜,學會耐心。從而推出的邏輯就是,容易獲得的東西,就會不珍惜;不容易獲得的東西,會異常珍惜;
如果是孩子在此過程中參與并付出,我相信孩子會有體會,但是,例如買玩具,早買,晚買,孩子對這個結果并沒付出什么額外的努力。在孩子的軟磨硬泡中,只不過證明了父母的原則和內耗。因為我確實很內耗。
如果孩子真的有個美好的愿望,迫切的愿望,用不同的方法,有何不可呢?不爭取又如何獲得呢?
只要這個方法是對方愿意的,不傷害到周圍人和對方,有何不可呢?
關于買玩具,兒子就不理解,禮物為什么一定要到生日買呢? 是因為沒錢么?因為郵遞員送不來嗎?
因為多花錢么? 都不是。那為什么不可以提前拿到本將送給我的玩具呢?
我當時被問住了。我們所堅持的所謂“原則”,似乎就是生日那個時間界限,而不在乎送禮物帶給孩子的快樂。
而送禮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換個情形,如果孩子說“媽媽,我要吃飯。立即就要吃?!钡垱]煮好,必須得等10分鐘。此時,要告訴孩子
“媽媽知道你很餓,但是我相信你能堅持10分鐘。即使哭鬧,飯仍然是要煮10分鐘的”
我想孩子一定會耐心的等待的。
我覺得延遲滿足,并不等于有意的拖延,有意的制造困難,固守我們的原則;而是順應自然的等待,臣服于事實的等待。
這種等待是自然的,客觀的,孩子很容易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