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壞女巫》(Wicked)據(jù)介紹是與《歌劇魅影》和《獅子王》同為百老匯票房的“十億美元戶”,也是百老匯歷史上以來推向國際最成功的原版制作!可惜,昨晚我的感官體驗遠遠比不上去年觀看的《歌劇魅影》。原因在于我的自以為是!
上一次看《歌劇魅影》買的是貴賓票,位置極佳,兩側(cè)都有字幕顯示屏??少F賓票,一家人看下來3000都打不住,實在是有點貴,加上去年看《戰(zhàn)馬》時就坐的是二等票的位置。廣州大劇院的設(shè)計著實出色,當(dāng)時的感覺就是坐在任何一個位置,觀劇效果都非常不錯,區(qū)別無非是演員的面部表情是否看得清楚的問題。
可昨晚的經(jīng)歷大大地教育了我,上次看戰(zhàn)馬,那是說國語的,可《Wicked》是百老匯原版,我坐的位置看不到字幕顯示屏!我必須全程拿出考英語聽力的專注力去聽,累死了!好在那故事我跟女兒一起看過書,否則,我得再痛苦10倍!因此,每當(dāng)有演員說出類似“I have no idea”這樣的句子時,我都不免松口氣,終于聽懂一個完整的句子了。
看完演出,我訕訕地問女兒:“你看懂了嗎?”她說“沒看懂”,正待我要按捺不住受傷的自尊而想小小地“慶幸”(以至于我都忘記了帶她來看原版歌劇的初衷)一下時,她接著說,“最后那里為什么南方善女巫Galinda 會不知道Elphaba沒死呢?”
原來,我們倆個的“沒看懂”不在一個級別上![擦汗]
《Wicked》這部作品像是《綠野仙蹤》的前傳,它以經(jīng)典童話《綠野仙蹤》里的反派人物“西方壞女巫”為主角,講述了她的出生、成長的故事,她屢屢被人誤解卻從不辯解,以至于最后成為了眾人眼中的“西方壞女巫”.在《綠野仙蹤》中,她是被桃樂斯倒掉的一桶水所溶化,而在《Wicked》中,她后來隱蔽地復(fù)活了,這是女兒所說的不能理解的部分。
整體來說,這應(yīng)該算是一部悲劇吧,盡管場面熱鬧、喧嘩,不乏輕松、幽默的場景。但主人公Elphaba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劇的命運。她生來一身綠皮膚,備受歧視和排擠,卻聰慧、堅定、富有同情心。為了幫助受迫害的動物們,她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反抗極權(quán)的運動中,無論遭遇什么不幸,都會堅定地重新站起來面對奧茲國那個虛偽的獨裁統(tǒng)治者——而他卻正是她從未見過的真正的父親。
說到這里,想到前一段時間因為看到一篇推薦文章而去看的錢鐘書先生寫于1935年的一篇論文《中國古代戲曲中的悲劇》。坦率地說,錢老先生的文筆一向犀利,但由于先生原本是用英文寫作的論文,我看的那個翻譯的版本部分語句讀起來頗費些周折。倒是那篇推文的解讀,我很喜歡。
論文以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和德萊頓的《一切為了愛》與白仁甫《梧桐雨》和洪昇的《長生殿》加以比較(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埃及艷后”和楊貴妃這兩個故事),之后得到的結(jié)論是:
中國式的悲劇無法使人在觀劇后獲得代入式的付出激情后的挫折感,或者是那種“體驗到永恒的命運之后所帶來的平靜”,他們只是被短暫的個人情感失落所縈繞以至于難以自拔。
簡單地說,就是看了中國式的悲劇以后,你收獲的只是旁觀目測的同情心產(chǎn)生的悲憫,而不是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帶來的凄涼。再說得簡單一些,同情式的悲劇,它的潛在邏輯是——原來你是這樣的;同理心式的悲劇,它的潛在邏輯是——原來我們都是這樣的!
現(xiàn)在再回到《Wicked》中來,Elphaba與Galinda從勢不兩立到成為閨蜜,從期間曾因為“愛情”而反目成仇,到最后成為托付“身后事”的生死之交,展現(xiàn)了人性是復(fù)雜的,而復(fù)雜就會產(chǎn)生天然的沖突,從而導(dǎo)致悲劇,(當(dāng)然還有其它的線索)整部戲劇把導(dǎo)致人生悲劇的種種因素演繹出來,讓我們直面并思考其解決之道,這是不是就是錢先生所說的西方戲劇更偉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