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三歲多,講實話,由于孩子年齡尚小,生活體驗欠缺,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我還沒有真正開始給孩子進行所謂的“財商教育”。
我家情況特殊,我們居住南方,娘家婆家都在北方,孩子小,過年我們很少回去,所以,紅包什么的比較少,也沒指望通過紅包來教育孩子的“財商”。計劃孩子大點了,還是以零花錢為契機來進行財商教育。
目前,我的做法是更多地讓孩子接觸生活,接觸生活中關于“金錢交易”的方方面面。更多地通過生活體驗來感受,
一、孩子最早的“金錢”體驗(0-2歲)
在孩子出生三個月后,我辭掉保姆后,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買菜,我都是帶著孩子去買菜,那時候,菜市場很少有微信支付,都是現金交易。
大概孩子七八個月大,我就讓他把菜錢遞給商販,有時需要找零錢,我也會讓孩子接過找回的零錢。當時,孩子并不明白媽媽在干什么,但孩子看到的就是簡單而真實的交易,看到“金錢的流通”。
結果,孩子一歲半時,菜市場全部都是掃碼支付,我也順便偷懶,直接掃碼省事。
二、幫助樹立正確的消費觀(3-4歲)
所謂的消費觀,是指孩子對日常消費的態(tài)度和看法。而正確的消費觀養(yǎng)成,需要孩子從日常生活消費中慢慢體驗和感受。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不能懂,只有真實的生活體驗,才會給孩子帶來深刻的記憶與深入的思維。此時, 可以幫孩子建立兩個概念:按需消費(購買)和計劃消費(購買清單)。
超市就是個免費財商教育基地。
(一)按需購買,理性消費。
我們在多次帶孩子去超市購物后,就可以慢慢地讓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區(qū)別,適時引入按需購買,比如說生活的必需品是哪些:米、肉、蔬菜和水果、奶粉、洗發(fā)水等,都屬于生活必需品,屬于家庭“需要”的;而玩具、零食、飲料則屬于非必需品,是屬于我們自己“想要”的。
當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區(qū)別之后,還要讓孩子懂得,在購物時應該優(yōu)先購買必需品,然后再購買非必需品。另外,既然是非必需品,如果預算不夠便可以不買。
這時候,也可以給孩子錢讓孩子自己去付款結賬。孩子在給收銀員錢,和拿回自己想要的東西的過程中,他漸漸知道生活中有錢這樣一種流通物,通過給人家一些錢,就能換回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他就知道錢是可以用買東西的,大概知道錢是怎么運作的。
(二)計劃用錢,克制消費。
孩子認識數字后,我會根據商品單價給孩子介紹哪個商品價格貴,哪個商品價格便宜,大的東西也不一定就很貴,而小的東西也未必就便宜。 現在,孩子經常性問我,他的書從哪里買,多少錢買的,貴還是便宜。我感覺這些隱形的生活體驗已經逐步影響到孩子對金錢認知了。
我們也時常在超市看到不少父母都會在玩具區(qū)或者零食區(qū),碰到“不買不走”,甚至耍賴嚎哭的孩子。對此,在購物之前,我們應該孩子先約法三章,先明確告知孩子,你這次購物的權利和任務,你能夠為自己買什么商品,在多少價格范圍內,而且到了超市之后,大人一定要堅持原則,讓孩子做出取舍,即便孩子很喜歡, 只要家里有,一律不買。像我家小孩,平時去超市,只要他知道家里還有的東西,他都不會要求再買。
三、樹立孩子的理財(儲蓄)觀念(5-6歲)
孩子小,那么,儲蓄就是孩子接觸理財的第一步。我們應該盡可能讓孩子從小有儲蓄的習慣,也可以要求孩子拿出部分錢出來作為儲蓄,計劃孩子五六歲時,給孩子開設了一個他自己的個人賬戶,然后找時機讓孩子了解和接觸一點點理財產品等。
孩子三歲后,我給孩子買了一個存錢罐,主要用來儲存硬幣,這時候,我就順便給孩子介紹了紙紙幣和硬幣,某些等值的硬幣還可以和紙幣互換。也可以讓孩子認識貨幣單位,知道貨幣單位是元、角、分,認識錢幣的幣值等。
四、零花錢的管理分配和規(guī)劃使用
目前,我們還沒有給孩子零花錢,這一方面估計會在孩子上小學后實施。那時,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在拿到零花錢之前,我會與孩子商討對零花錢該如何去做規(guī)劃和分配。 如何實施存錢,以及孩子的存錢目標等,可以設定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讓孩子做計劃,每月大概儲存多少,大概幾個月可以達到目標。目前的想法是這樣,當然具體實際情況還要等到執(zhí)行時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