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小姐妹同時被牛津、劍橋錄取,沒錢還能素質(zhì)教育嗎?

2018-3-27 22:47 轉(zhuǎn)載 · 圖片16

畢竟,一直抱怨階級固化也不是辦法

前兩天,一條似曾相識的新聞刷屏了。溫州一對99年出生的雙胞胎姐妹,分別被牛津、劍橋、達特茅斯等多家名校錄取。

報道稱,這對名為馮亞晞、馮亞晗的漂亮小姐倆幼時調(diào)皮,無心向?qū)W,全年級排名倒數(shù)第二和倒數(shù)第三,妹妹的數(shù)學更是考出過17分的超低成績。所幸母親一直心寬放養(yǎng),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后,雙胞胎最終考入名校。

她們的母親又是如何培養(yǎng)出這對“非傳統(tǒng)意義”學霸的呢?

孩子不愛上幼兒園,媽媽就帶著她們環(huán)球旅游。挑小學,媽媽看中的是校訓中的“來玩”二字。姐妹倆初中就讀8萬一年的私校國際班,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媽媽不鼓勵姐倆參加期中、期末考試。

在被姐倆稱之為“放生”的教育中,亞晞、亞晗既沒有上過奧數(shù),也沒有上過任何除了興趣外的補習班。她們的愛好是滑雪、長跑、網(wǎng)球、觀星、研究古波斯楔形文字。

八年級時,亞晞、亞晗進入美國私立寄宿學?!咨礁咧?。這所私校占地250英畝,只有132名在校生,師生比例為1:5,一年學費+寄宿費近6萬美元。微軟副總裁和首席信息安全官Bret Arsenault是其知名校友。

在這所私人定制的高中,姐倆不但學習成績一飛沖天,更在十一年級時跟隨國際公益組織探訪美洲和非洲,十二年級時提前畢業(yè),游學歐洲。

記者試圖聯(lián)系姐妹倆時,被告知姐姐馮亞晞正在大英博物館學習美術(shù)史,妹妹馮亞晗則剛剛到達北極。

對于這則“素質(zhì)教育”報道,網(wǎng)友紛紛感嘆:

“全程也沒有透露資產(chǎn)有多少,保護我們這些看客的自尊心。

同樣是放養(yǎng),畫風不一樣。

沒有仿效意義,只有瑟瑟發(fā)抖?!?/p>

階級固化是近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隔三差五地就可以換個體位說一說。

毫無疑問,優(yōu)渥的經(jīng)濟支持在小姐妹的成長中意義重大。但一味強調(diào)教育壟斷論、階層固化論、先天基因論,也沒有什么意義。畢竟,開掛的人生并非常態(tài),育兒上的投入沒有止境。中產(chǎn)家庭花3萬送孩子出國夏令營;土豪們忙著建宅頂網(wǎng)球場、室內(nèi)游泳池;而比爾·蓋茨、喬布斯們則紛紛為女兒買下馬術(shù)訓練場。

與其跺腳艷羨“有人出生在羅馬”,普通人更需要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上升通道,而真正具有核心價值的素質(zhì)教育,并不一定是靠燒錢比賽才能完成的。


堅毅,是一項可以訓練的品質(zhì)

提起素質(zhì)教育,人們想到的是花錢懟出來的芭蕾、鋼琴、英文、環(huán)球旅行。還有人提出高頸豌豆、低頸豌豆的基因論,認為個人努力不敵資本構(gòu)架。

然而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七項指標是:堅毅(Grit)、激情(zest)、自制力(self-control)、樂觀態(tài)度(optimism)、感恩精神(gratitude)、社交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好奇心(curiosity)。

這些具有核心價值的品質(zhì),是無論物質(zhì)貧富的每一個家庭,無論智商高低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通過自主訓練來培養(yǎng)的。

居于七項指標榜首的“堅毅”( Grit ),原義是沙礫,指向?qū)﹂L遠目標的持續(xù)激情及持久耐力。對于這項最為重要的品質(zhì),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安吉拉(Angela Duckworth)在Ted演講中談到,自己的研究團隊在大學、企業(yè)、比賽、甚至西點軍校中展開調(diào)研。通過性格研究來預測哪些人可以迅速適應環(huán)境、并且贏得晉級。結(jié)果顯示“堅毅”是碾壓智力、知識、情商的第一品質(zhì)。

簡單來說,“堅毅”意味著一個五歲的孩子做不對3+6=9沒有關(guān)系,重要的是他是否在兩次算錯之后還愿意第三次嘗試。而培養(yǎng)堅韌品質(zhì)最有效的方法 叫做成長型思維模式,通過不斷努力和超越提升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堅毅這項品質(zhì)并非天生。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圖赫(Paul Tough)在其暢銷書《孩子如何成功:毅力、好奇和隱藏的人格力量》中談到:“堅持、樂觀、自控等等因素,這些不僅僅是性格,它們同時也是技能,因此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

對于如何訓練堅毅品質(zhì),我又要拿出臺灣教育家、青少年感化官盧蘇偉父子的例子。

盧蘇偉八歲時因患腦膜炎使得部分腦功能受損,三年級才生活自理,五年級才開始認字;勉強讀完高職后,他花了七年,投考五次,終于在25歲那年入讀臺灣警察大學,后以全系第三名成績畢業(yè)。

盧蘇偉的兒子盧蘇士,頗為巧合,也是一名智商低于平均值的孩子,非但手腦不協(xié)調(diào),而且過目既忘。得益于自身經(jīng)驗,盧蘇偉帶領(lǐng)這名先天弱勢的孩子一路入讀建國中學、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他用的辦法是,用一個成功的經(jīng)驗來帶動其他的成功可能性。

小學時,父親與盧蘇士用9天時間完成400公里的環(huán)島騎行。之后,父子倆又一起學習游泳,每天多游10米。一年后,盧蘇士已經(jīng)可以輕松橫渡3300米的日月潭,游完后覺得不過如此,意猶未盡。

運動上的成就給盧蘇士帶來了自信。從文科到理科,盧蘇士的學業(yè)慢慢趕了上來。他永遠是5點鐘起床,10點鐘睡覺,自己安排時間。學習之外,他還會堅持日長跑四千米,做一百次伏地挺身。

后來,盧蘇士以建國中學第六名的成績畢業(yè),考入政治大學。因為沒有被第一志愿的臺大錄取,盧蘇士在本科4年中堅持跟高中一樣的作息,最終考入臺大研究生院。如今的盧蘇士在麻省理工經(jīng)濟學系就讀,難以想象,他曾是一名智商72的孩子。

溫州雙胞胎姐妹的新聞發(fā)酵后,輿論多關(guān)注于“有錢就能為所欲為”,“成績墊底也能上名?!?,少有人發(fā)問一個從初中數(shù)學17分到被牛津數(shù)學系錄取的妹子,她經(jīng)歷過什么樣的量變和質(zhì)變,而這些不僅僅是燒錢就能解決的問題。畢竟,李少爺也是小小年紀被送到美國學習,非但不缺錢,母親還為他樹立了“一定要拿諾貝獎”的小目標。

眼下,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各種輔導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身處瞬息萬變的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大多人注定將在潮水中掙扎求生,更沒有什么學歷、技能是一輩子的屏障,唯有擁有堅毅的性格,才有機會成為亂流中一往直前的鮭魚。畢竟,改變我們命運的,是我們一定要改變的決心。


閱讀,是沒有門檻的上升通道

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副教授金刻羽,通四種外語,擅鋼琴和單簧管。14歲赴美讀書,哈佛畢業(yè)的她,父親是亞投行行長金立群。

前年,被哈佛提前錄取的杭州女孩郭文景,家境不凡,可以負擔女兒從小到大中西穿梭的教育費用。

去年,以一句“現(xiàn)在的狀元都是家境好,自己又厲害”正中人心的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父母都是外交官。

我們不斷被這樣的消息刷屏,感嘆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感嘆那些“比你漂亮,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的富人們已經(jīng)把我們的微末的抗爭踏平了,和著夢和遠方,踩進泥土里。與此同時的是,對于一些尋常但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長們卻又疏忽倦怠。

閱讀,正是這樣一條沒有門檻的上升通道。

兩三年前,豆瓣上一名博士的帖子招致了蔚為壯觀的討論。在《說實話,我很嫉妒那些勤奮的富二代們》一文中,作者提到自己的表妹家境優(yōu)越,父親開著上市公司,豐厚的經(jīng)濟支持使表妹可以無限制地擴展自己的愛好。

除了艷羨的提及表妹的美術(shù)老師是國家二級畫師,鋼琴老師是音樂學院系主任,游泳老師是省游泳隊教練,作者更是提到表妹在小學階段就已經(jīng)擁有了令人難以想象的閱讀量,初一已經(jīng)開始讀《萬歷十五年》、《鄉(xiāng)土中國》。

這讓我覺得十分有趣。因為,2016年在哈佛畢業(yè)典禮上演講的何江博士,其中學時代的課外讀物中同樣包括一本《萬歷十五年》。此外,還有《流動的盛宴》、《江城》、《人類簡史》、《槍炮、病菌與鋼鐵》、《自私的基因》、《局 外人》。其中,何江博士精讀過的《小樹苗的教育》更是美國教育部指定讀物。

而何江的背景又是怎樣的呢?出身于湖南寧鄉(xiāng)一個沒水沒電的村莊,父親打漁母親織網(wǎng)。由于缺乏醫(yī)生,人們被蜘蛛咬傷后要用火燒的土法來解毒。

盡管家境有天壤之別,但在閱讀上,何江的門檻與“表妹”幾乎等同。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自我教育。當媒體紛紛熱議“文化資本的隱性遺傳”時,我感概于何江這個助力為零的孩子可以通過閱讀汲取到的認知把自己培養(yǎng)得這樣好,儒雅謙和、不卑不亢,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再到哈佛,對于一次次“文化沖擊”應付自如,舉手投足透露著自信和修養(yǎng)。

《北京折疊》的作者郝景芳,婉拒北大中文系的免試錄取后,投考清華。先后取得物理和經(jīng)濟學位。她曾說自己并非無所不能的學霸,而是心中有一束光,點亮了所學的一切學科。物理、生物、社會、美術(shù)、歷史、經(jīng)濟、寫作,全都統(tǒng)合在光束之下,從此之后再無亂麻一般的知識碎片。而這束光芒的源頭是郝景芳兒童時代從《十萬個為什么》到《紅樓夢》到《呼嘯山莊》到《百年孤獨》“散漫的閱讀”。

身在北美,我深感中西學生的閱讀習慣差距巨大。據(jù)調(diào)查,美國孩子的閱讀量是中國孩子的6倍??梢哉f,閱讀是西方教育體系中最具優(yōu)先級的內(nèi)容。為此,美國政府曾連續(xù)五年,每年投入高達九億美金的支持。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tǒng)后,更是提出《美國振興及投資法案》和《沖頂計劃》,繼續(xù)將美國閱讀行動向深度和廣度推進。

相比之下,我們的孩子在作業(yè)和補習上消耗了大量精力,連玩樂都被壓榨的所剩無幾,難以抽出時間通過大量閱讀包括《星期三的戰(zhàn)爭》、《動物農(nóng)莊》、《小樹苗的教育》、《逃離第十四號集中營》、《阿基米德與科學之門》、《殺死一只知更鳥》、《蠅王》等美國8年級孩子就在閱讀的嚴肅作品,引發(fā)人性、善惡、法律、自由、科學等等的思考,從而獲得一生受用的批判性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高度。

美國教育部網(wǎng)站上寫著一段話:“能夠閱讀的孩子,是能夠?qū)W習的孩子,能夠?qū)W習的孩子終將會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成功?!?/p>

在中國家長們踴躍投入各種教育具備競賽的同時,我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閱讀對于塑造一個人的重大意義。


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上升通道

溫州姐妹被名校錄取的新聞刷屏后,大量的討論集中于階層之間資源、人脈、視野、格局的巨大差異。

我們總是習慣將別人的成功歸功于環(huán)境,將自己的成功歸功于自身。事實上,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上升通道,實現(xiàn)自己跟自己相比的逆襲,關(guān)鍵是你要知道把勁使在什么地方。

我見過不少父母,一邊抱怨孩子讀不進去書,一邊眼皮不抬的把玩手機。而比爾·蓋茨的家中有條規(guī)定,不得在餐桌上使用電子產(chǎn)品,女兒更是在13歲時才被允許使用手機。

我見過不少老師,動輒要求學齡前兒童掌握1000漢字,恨不得一年級的小朋友字寫得像印刷體一樣規(guī)整,卻極少鼓勵孩子開拓性的閱讀。

我見過許多人大談“沒錢,素質(zhì)教育就是一場空談”、“孩子,你可以不成功”,然而他們并未弄清所謂素質(zhì)教育不只是多才多藝,更在于塑造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批判性的思想。而成功代表著一種正向的精神,而不只是掙點錢讓傻X知道。

知乎上有一道問題:“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答題中,大家無不認為家庭因素有著近乎決定性的影響,然而并不是因為錢,而是家教家風。如同何江博士所言:“如果說有一條起跑線,那就是父母看重對孩子性格和品格的培養(yǎng)?!?/p>

堅毅教育與閱讀培養(yǎng),還有我沒能提到的財商認知、生活技能,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擁有的經(jīng)驗,也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提供的資源。在抵抗素質(zhì)教育之前,我們應該先明確素質(zhì)教育的著力點在哪里。即便我們的孩子無法能像伊萬卡一樣踩著老爸的資本走上人生巔峰,無法像溫州雙胞胎姐妹一樣在全球搜索“總有一款適合你”的教育體制,他們?nèi)匀豢梢該碛型暾娜烁?、堅毅的心態(tài)、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并依仗這些特質(zhì)在生活的磨難與挑戰(zhàn)中保持方向與彈性。這些,正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價值。

最后,根據(jù)渥太華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Miles Corak劃分的“蓋茨比曲線”,在各國青年有望脫離父母階層的指數(shù)中,中國的可能性高居40%,遠超歐洲、日本、新加坡。

不管家庭因素再強大,我們都沒有理由放棄,不在一個層面的努力也仍然不是無意義的努力,因為退縮和借口都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來源:大家 
 


回應35 舉報
贊33
收藏134
7年前
特別贊同文中所說的每個階層都有適合自己的上升之道。我沒有能力送孩子參加幾萬元的國際夏令營,但我可以有我能承受的起的方式開拓她的眼界,鍛煉她的意志的方式。我也很贊同培養(yǎng)完整人格和堅強毅力的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并且,認同閱讀的重要性,所以報什么班,報多少班都以保證閱讀時間為前提。很慶幸我的女兒熱愛閱讀,享受閱讀的快樂!
7年前
看來只有閱讀是最接地氣兒的培養(yǎng)方式??
7年前
世界唯有閱讀與旅游不可負。
7年前
這文章寫的有點散。。??
7年前
應該是有綠卡吧??
7年前
確實是“沒有仿效意義,只有瑟瑟發(fā)抖”????
7年前
中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和已經(jīng)很發(fā)達的國家比,有更大上升通道
7年前
Phantom Catcher 確實是“沒有仿效意義,只有瑟瑟發(fā)抖”????
很贊同,哈哈????
7年前
很贊同,閱讀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