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家家媽
張立憲,江湖人稱六哥、老六,專業(yè)編輯及出版人。他做的一件特牛的事,就是以一己之力辦了一本“有趣、有料、有種”的人文社科雜志——《讀庫》,在這個紙質(zhì)書前途未卜的時代,扎扎實實一期期做下來,耗盡心思打磨了13年,聚攏了一大批文藝青年。近幾年老六自己當(dāng)了爸,麾下的文藝青年們也有了娃,于是又添了《讀小庫》,一個看上去不怎么眼熟、有個性、有意思的童書庫,全是老六挖空心思從童書界的角角落落里找出來的作者、角色和故事。
我很好奇,像他這樣的出版人是怎么理解和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的,最近偶然看到育兒博主大J采訪老六的視頻,幾個常見的問題聽他娓娓道來,果然有獨到之處,給大家分享一下(采訪鏈接在文末)。
閱讀的本質(zhì)是什么?我小時候沒什么書看,現(xiàn)在不也挺好,讀書和不讀書,差別在哪里?對孩子來說,讀什么、怎么讀,才是好的閱讀?聽書和看書的區(qū)別在哪兒?孩子是如何從文字里架構(gòu)出想象空間的?孩子說不愛看書是怎么回事?孩子的閱讀品味是怎么來的?怎樣保護好孩子的閱讀熱情?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讀書,設(shè)立讀書目標(biāo),這樣做有什么問題?沒有閱讀習(xí)慣的家長想要改變該怎么做?看看以下老六怎么說。
讀書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可復(fù)制、不可替代的體驗。
我們總愛問,讀書有什么用處和好處?我們基本是把讀書當(dāng)成一種負擔(dān)或任務(wù),很功利——這本書能不能讓我考上大學(xué),讓我當(dāng)上學(xué)霸。。。我覺得不是這樣的,讀書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是其他都帶不來的一種不可復(fù)制,不可替代的體驗。
美國有一位先天失明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因為醫(yī)療技術(shù)的發(fā)展,復(fù)明了??墒?,他在復(fù)明的前幾年還是不敢睜開眼睛,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視覺訓(xùn)練后才形成的,對一個從小通過觸覺去感知世界的人來說,他沒有過這種體驗,所以當(dāng)他看到一本書、看到一盞燈。。。它們是什么?他反應(yīng)不出來。
一個人的智商也好,情商也好,其根本就是反應(yīng)。既不能沒反應(yīng),也不能反應(yīng)過頭;既要對好的做出反應(yīng),也要對壞的做出反應(yīng)。閱讀就是由無數(shù)次的體驗而來的,就像弗洛伊德說的早期體驗,長大以后,好東西看多了,不好的看起來就會不舒服,會有反應(yīng)。所以要提高孩子的閱讀品味和審美,就要讓他們多看。法國、意大利的畫家為什么好?他們從小就在博物館、美術(shù)館長大的。我們出版業(yè)有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只要英國人寫的東西就不會太差,因為他們小時候的閱讀經(jīng)驗是狄更斯和莎士比亞,有了無數(shù)世界級文豪的文學(xué)滋養(yǎng),所以他差不到哪里去。
偶爾看一兩本“壞書”,不用大驚小怪
如何給孩子選書?家長對某個人、媒介或品牌的信任,朋友間的推薦等,信息的篩選是必須的,家長的確需要學(xué)習(xí),但心態(tài)要放松下來。給孩子選書的時候,好書和壞書有個配比,好書占主流,偶爾一兩本壞書,也不用大驚小怪,因為有時候一本壞書的反面意義可能更大,有了對比,就會形成判斷。就像孩子不能總是生活在花前月下和風(fēng)細雨里,他們也得見識些風(fēng)雨。
好的閱讀能讓孩子自己的腦子動起來
一個故事能讓孩子有比對、參照、嫁接、關(guān)聯(lián),能讓孩子自己的腦子動起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能勾連起他以前接觸的其他的書,勾連出書之外的東西,比如玩的游戲、吃的一道菜、地鐵里看到的一幕場景。。。這才是好的閱讀。父母如果能幫助孩子建立起這種勾連和嫁接,那就太好了。書不是從你到我單向的傳遞,是一種互相對話,可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一起來重新創(chuàng)作的故事。
語文課的文章都是好文,但為什么讀起來不享受?就是因為被(中心思想、導(dǎo)讀)限制死了。把一個故事的多義性,人的思維的冒險的樂趣剝奪了。所以,所有好的童書都不是所見既所得。
有些書能讓孩子的思維拆分又重聚。比如《綠老鼠大鬧大飯店》,一本簡單的無字書,類似眼神大偵探,需要完成12個作業(yè)。大多數(shù)人看書是從第一頁看到最后一夜,可如果這樣讀,完成這12個作業(yè)就不太容易了,因為小孩的大腦承載不了多線程作業(yè)。所以孩子就會這么看——每頁只看某個部分,然后連續(xù)看這個部分發(fā)生的故事,這就意味著把一本書拆成了很多小書,這就是思維拆分又重聚的過程。
孩子如果有了這種閱讀的訓(xùn)練并且體會到快樂,長大了讀紅樓夢,就既可以依次讀完120回,也可以先讀賈寶玉的故事,再讀林黛玉的故事,這樣既能體會賈寶玉也能體會林黛玉。一個小朋友如果學(xué)會這樣閱讀,他還能從故事中體會是非善惡,體會壞人的命運、體驗失敗者、出丑的人的動機和命運,未來就有了同理心,情感的豐富面就有了,不會只愿意做個大英雄或光鮮照人的成功者。有了這種情感體驗的訓(xùn)練,長大后面對失敗、被冷落、當(dāng)配角時,就會好一些。
閱讀的決定性瞬間就是讀著讀著一下子融會貫通,豁然開朗。
攝影界有一個決定性瞬間的說法。著名的法國攝影師布列松,最有名的一幅畫就是一個男孩捧著一瓶大香檳酒,意氣風(fēng)發(fā)春風(fēng)得意地走在大街上。這幅作品哪哪都對,鏡頭中的人對、時機也對、光線也對、人物也對、他摁下快門的時機也對,這就是布列松在攝影中的決定性瞬間。我想閱讀的決定性瞬間就是讀著讀著一下子融會貫通、豁然開朗,閱讀帶來的豐富性是其他不能替代的。
如何做到閱讀的豐富性?小時候讀認知類的書,大一點以后,有自然、科學(xué)、藝術(shù)、人文、文學(xué),社會、自我教育。。。就像一個書櫥,一格一格的,好像我們在每個格里都放上不同的書,知識架構(gòu)就完整了,外觀上來看是這樣的,但它不是那么機械的,但一定要讓每個格里都要有。
文字的閱讀體驗,看起來最簡單,卻是最豐富的,能架構(gòu)起一個孩子的想象空間,是聽覺和視覺提供不了的。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不買書了,因為電子書太容易拿到了。一個結(jié)構(gòu)完整的故事,如果聽的話是從前到后線狀推進的,看書的話可以從頭往后看,也可以從中間看,孩子可以自己編輯剪輯,在某些書頁上多看幾眼,有時一翻而過,由自己掌控節(jié)奏、掌控蒙太奇——就是掌握了電影剪輯里剪刀的功能。
名著改編的影視劇總是不盡人意,因為越是訴諸視覺和聽覺、越豐富,反倒限制越強。就像紅樓夢,畫面人物一出現(xiàn),就被固化了。文字的閱讀體驗,看起來最簡單,卻是最豐富的,能架構(gòu)起一個孩子的想象空間,是聽覺和視覺提供不了的。孩子聽書沒問題,但讀書的體驗不要偏廢了,因為這是孩子可以自己掌控的,故事結(jié)構(gòu)能夠自己編輯的一種體驗,文字帶來的張力,想象空間,千萬不要限制死。
強調(diào)和懸賞讓讀書這件事變得不自然,孩子就會有逆反心理。
當(dāng)一個孩子對你說,“我不愛讀書”,重點是那個“不”字,Ta在享受那個向你說不的權(quán)利。首先,家長不要太強調(diào)讀書。不要說只要讀書就是好孩子,或者對旁邊的人說,“你知道嗎?我家孩子上周讀了20本書!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讀書,在廁所也要讀,讀很長時間。“ 還有一種是懸賞,你讀了書爸爸就給你什么。這種強調(diào)和懸賞,讓讀書這件事變得不自然了,孩子就會有逆反心理。
你和孩子面對面說的話,你說十句,Ta大概能聽進去兩句,可你對朋友講的話,Ta在旁邊聽,十句能聽進去九句。如果你說,“我愁死了,我家孩子不愛讀書?!边@句話孩子聽進去之后,Ta會坐享其成,會躲避在你給Ta貼的標(biāo)簽里——”好,你這不說了嗎,我不愛讀書就不愛了唄!“,很多微妙的心理博弈,孩子比我們聰明多了。
不要過度的強調(diào)讀書是個多么好的事,不讀書是個多么糟糕的事。不要把讀書和不讀書截然分開。所謂截然分開就是,拿起書來就是有出息,不看書就虛度光陰。更不要把讀書和玩對立起來,孩子不看書的時候,玩的時候,Ta照樣是在學(xué)習(xí)和成長。
最主要一點,不要讓孩子認為讀書可以獲利。其中一種就是懸賞——只要讀書,爸爸給你買冰淇淋;只要讀書,家務(wù)事就不要做;只要讀書,媽媽受多少苦都值得。。。這樣的話,孩子會躲在讀書的這個帳篷里,逃避責(zé)任。
一個舉手投足間都能見到書的環(huán)境,讀完還能和人聊聊。
如何保護好孩子的閱讀熱愛呢?首先爸媽就要愛讀書,會讀書。讓孩子生活在一個舉手投足間都能見到書的環(huán)境里,書就像其他東西一樣觸手可及,并且讀完一本書還能和人聊聊,常有新鮮的意外的收獲。閱讀是一種很微妙的,潤物細如聲的過程,不必著急上火,一年必須得讀多少書。。。不要那么教條。
讀書不是讀書,它是頭腦冒險的過程。
不喜歡讀書的家長想要改變該怎么辦?首先沒讀書也不要覺得虧欠,不用有負疚感。其次你要知道讀書是一種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讓大腦優(yōu)化的過程。一本500頁的書,你一天看50頁,100天就看完了,但是你有沒有這個耐心一天完成50頁呢?很多人是沒有這個耐心的,并且動不動就說,我不喜歡這種題材、這個我不懂、這個以前沒看過、這個對我沒什么用,用各種臺階讓自己下,用各種理由把書從自己眼前推開,而不是用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擁抱書。我們的大腦不就是用來冒險的嗎?不就是用來挑戰(zhàn)的嗎?一本書讀起來很艱澀,可能是我此前聞所未聞的世界,這不更好嗎?我們不就是要體驗一種新鮮嗎?有一句話叫做,“25歲已死,75歲才埋。“ 很多人的心智從考上大學(xué)或者大學(xué)畢業(yè)后已經(jīng)死亡,沒有更新、沒有迭代、沒有新鮮的知識注入、不產(chǎn)生更新的靈感,就像行尸走肉,生活在自己的成見中,凡是不符合自己的成見,就是大逆不道,我覺得這樣很無趣。
你可能會說,我小時候沒什么書看,現(xiàn)在不也挺好?你不能用一種貧乏去否定豐富。閱讀是一種智慧的樂趣,人——萬物之靈,是有頭腦的,能體會一種思維的快樂。正如阿瑟?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里的兩句話,“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所有銀河系里,最可貴的無非是心智。”就是說,人的智識是最寶貴的,在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智識時,即使在一片豐沛之中,也會死于饑餓。當(dāng)人真正意識到智識是全宇宙最有價值的東西時,就會爆發(fā)生命的光芒。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西雅圖雷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