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過一套錢理群主編的詩歌讀本,記得我是在哪里瞄到過一眼的,因為tiger媽的“怨念”讓我想起來了,去當當上搜索了一下,挖到這套寶了~
《詩歌讀本》系列分為學前卷,小學卷,初中卷,大學卷,老人兒童合卷,每一本都針對了不同年齡的人,有針對性的編選適合的詩歌。中外經(jīng)典都有。
非常不錯,感謝tiger媽的轉(zhuǎn),引出一堆美玉來~
把錢理群老師的自薦也貼過來給大家看看,很受啟發(fā)!
@@@@@@@@@@@@@@@@@@@@@@@@@@@@@@@@@@
錢理群:讓詩歌伴隨一生
奉獻給讀者的這套《詩歌讀本》,共分六卷:《天籟之聲——學前(0— 6歲)卷》,《成長之歌——小學(7—12歲)卷》,《生命幻想曲——初中(13—15歲)卷》,《心中的詩——高中(16—18歲)卷》,《詩道尋蹤——大學(19—22歲)卷》(此卷讀者可含大學畢業(yè)以后的青年人、中年人),《憩息詩鄉(xiāng)——老人(60歲以后)兒童(7—12歲)合卷》。
讀者不難看出我們的“雄心”:《詩歌讀本》的對象涵蓋各個年齡層次的讀者,我們的編輯理念是:“讓詩歌伴隨一生?!?nbsp;
為什么要編這樣一套書?
我們的編輯靈感,來自中國的“詩教”傳統(tǒng)。其實,不僅是中國,世界許多民族,特別是希臘、印度這樣的古老民族,都有一個詩教傳統(tǒng)。
所謂“詩教”,按我們的理解,它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從大的方面說,也是更接近本義的,就是要以詩來管理、教化社會,以詩治國。這就是《詩大序》所說:“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莫近于詩。”這里有一個核心的治國理念,即對人心、民心、民情的重視。觀人心、民心、民情的最好途徑,就是聽其聲,所以又有“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之說。這就是所謂“詩可以觀”的功能。按儒家的理念,詩的最大功能還是對人的精神的引導、教化,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jīng)解》)。也就是要通過詩歌的吟誦,發(fā)泄不滿和悲苦,使情緒得以平復(“詩可以怨”),然后,通過詩的移情興發(fā)、潛移默化的作用,涵養(yǎng)人的中和之性情(“詩可以興”),由個人心靈的凈化、性情的溫柔敦厚,進而發(fā)展為人與人關系的融合,彌漫于家庭、社會以至國家,就可以達到天下的長治久安與和諧(“詩可以群”)。
對這樣的儒家的以詩治國觀,歷來是有不同看法的,也有尖銳的批評,這里不作討論。我們注重的是其中的一個合理因素,即對人的心性、內(nèi)在精神世界以及人倫關系的重視,強調(diào)詩歌對提升、凈化人的心靈的作用,移風易俗的作用。由此,我們想起了人們已經(jīng)熟知的“人詩意地棲居”的理念,這樣的聯(lián)想大概是有道理的。
一位中學老師對這一理念作了這樣的闡述:“人生活在兩個世界里。首先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里,生活在一個世俗化的世界里,生活在一個充滿著丑陋和污濁的世界里。但這絕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每一個人還擁有另外一個世界,那是一個意義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這位老師說,“為了一種詩意的生活”,這就是我們今天需要閱讀詩歌的“第一條理由”(馬小平:《走近詩歌》)。
這自然是有感而發(fā):今天的中國,人的情感的沙化,趣味的粗鄙,精神的沉淪,心靈的扭曲,人倫的喪失,人際關系的冷漠,都已十分嚴重,構成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危機、社會危機。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作為普通的教師、學者,普通百姓,總體上會有無能為力之感;但我們還可以“救出我自己”,這就是我經(jīng)常說的,我們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圍的小圈子里,創(chuàng)造一種“有意義的生活”,“詩意的生活”。這絕不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恰恰是以我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對精神失落的現(xiàn)實的補救。而要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詩意的生活,最重要也是最簡捷的途徑,就是閱讀詩歌。這也是我們提出“讓詩歌伴隨一生”的理念的最基本的意義:在不間斷的詩歌閱讀中,人將永遠保持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永遠保持不斷提升和凈化自我心靈的態(tài)勢,這確實是一個人一生的生命命題,也是我們面對假、惡、丑,必須堅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線。
我們不僅自己讀,還要和朋友一起讀,至少要和家人一起讀。這樣,我們不僅有充滿詩意的生命個體,還有讀詩寫詩的家庭,讀詩寫詩的朋友圈。在這無詩、排斥詩的時代里,堅守一種詩的個體與群體的“存在”,哪怕是十分微弱的存在,這本身就是一首“詩”,一種意義。我們編選這一套《詩歌讀本》,也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由編者、出版者、讀者共同組成的詩的精神共同體。至少在我們拿起這套書時,能夠感受到一點詩意,感受到現(xiàn)實中所稀缺,因而不免有些怪異,但卻是超越時空,永恒的美好的詩歌,美好的人生的“存在”,這就夠了。
“詩教”,還有一層意義,就是重視和強調(diào)詩歌在兒童和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這也是詩歌的教化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首先是基于詩歌和兒童、青少年本原性的親和力,詩與童心的內(nèi)在契合。如一位兒童文學研究者所說:“人天生即具備歌唱的本能”,“在聲音與節(jié)奏、韻律與情感之間,兒童天生地即與詩有一種最親密的聯(lián)系”,詩的創(chuàng)造“植根于這種原初的天才的想象力和本質(zhì)性的兒童精神生活中”(李詠吟:《詩教與兒童精神生活的自由》)。如一位中學老師所說:“幾乎在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詩意盎然的歲月,那是多愁善感、混沌初開的青春期,迷惘執(zhí)著的深情,敏感纖細的心靈,仿佛只有詩歌才能訴說滿腹的心思,書寫對生活的最初的感應,因而,每個年輕人天生地就是詩人。”(嚴凌君:《人間的詩意——人生抒情詩讀本·前言》)
于是,就有了閱讀詩歌的第二條理由:“詩歌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因為詩歌是詩人靈魂的產(chǎn)物,靈魂的交談方式是最能抵達根本的交流方式”,而且“詩歌能夠使我們獲得對世界最好的理解”。(馬小平:《走近詩歌》)
而兒童教育學者們更看重詩歌的兩個教育功能:首先,詩教“不僅適合兒童的天性”,而且“有助于激活(孩子自身潛在的)人類本原的精神自由與想象力”;而兒童心靈自由的保護與培育,又是人的“生命中最偉大的事件”,這不僅對兒童個體生命的終身發(fā)展,而且對民族精神的健全發(fā)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其二,詩教“有助于兒童建立個人與古典文明或民族思想文化價值傳統(tǒng)”,以及人類文明傳統(tǒng)之間的“親和聯(lián)系”(李詠吟:《詩教與兒童精神生活的自由》)。這也是由詩歌的本性、本質(zhì)所決定的:詩在文學的文類中,是最具精神性的,因此,杰出、偉大的詩人的詩,總是集中了時代的個體精神、民族精神和人類精神。在這個意義上說,讀詩,特別是經(jīng)典詩歌,是承接民族和人類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徑。編選中國和世界最出色的詩歌,促進文明的傳承,正是我們這套《詩歌讀本》的一個重要動因和目的。
這當然也是有感而為。正值詩意年齡的兒童、青少年卻不讀詩,他們的生活也了無詩意,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教育現(xiàn)實。究其原因,首先是在應試教育的狂瀾下,詩歌也以應試的面目出現(xiàn),“那種非生命形態(tài),是肢解后的殘句片語,接受著一種指令性的觀賞”,知識的灌輸,解剖式的分析,使得最應親近詩的孩子,望詩而生畏(原珠海一中老師曾宏燕語)。
對詩的挑戰(zhàn),還來自電影電視動畫。如研究者所分析:“對于兒童來說,生命經(jīng)驗有限,觀看動畫藝術自然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但電影、電視、動畫的想象是“直接的,確定的,圖像化的,它具有一種特別的強制性,即讓接受者沒有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獨立想象的空間,只有被動接受和感知的自由”,因此,“我們?nèi)绻恢匾晞赢嬎囆g,那么,很可能全世界兒童的想象力將來都是一樣的”。這就會導致一個“十分可怕”的后果:“兒童的精神想象沒有了自由和無限的可能性”。這樣,通過詩歌的閱讀來保護兒童的自由的想象力和個人創(chuàng)造力,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上В两裰袊慕逃绾驮姼杞?,還很少有人注意到這“詩與視覺藝術本質(zhì)上的對抗性”(李詠吟:《詩教與兒童精神生活的自由》),還不懂得越是面對教育手段的科技化,恢復詩教傳統(tǒng)就越具有迫切性。我們編輯這套《詩歌讀本》,為“詩教”而大聲疾呼,實在是出于詩歌教育因應試、因視覺藝術的沖擊而被邊緣化的隱憂。
但我們也有自己有限的信心,還是基于前面所說的詩歌與人,特別是兒童、青少年本原、本質(zhì)上的血緣關系,即所謂“人在,詩在;青春永在,詩永生”。我們甚至覺得,教育的所有領域: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以至大學教育,成年教育,老年教育,都是詩歌“展翅飛翔”的廣闊天地。這些年,詩歌界一直在討論如何走出只有詩人讀詩的小圈子和困境,卻很少注意到詩教給詩歌發(fā)展和傳播帶來的巨大空間和可能性。而在我看來,一個時代的詩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詩歌能否進入年輕一代的精神生活。因此,編選這套《詩歌讀本》,也是一次溝通詩歌界與教育界,大學與中小學教育的自覺努力,因此請來了詩歌研究的專家洪子誠教授和我共同擔任主編。本書的編者也大都是詩人和詩歌研究者,這樣也就同時增強了這套《詩歌讀本》的學術含量。
如何編這套書?
我們確實是把《詩歌讀本》的編選當作學術工作來做的。這就說到了我們“如何編”,即按照什么原則來編選,其理論依據(jù)是什么的問題。大體有兩大依據(jù)和原則。
我在編輯工作一開始,就提出“人類個體發(fā)生和系統(tǒng)發(fā)生的程序相同,兒童時代又經(jīng)過文明發(fā)達的歷程”的人類學基本原理,是我們編選這套《詩歌讀本》的理論基礎”(《〈詩歌讀本〉編選雜想》,文收《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我們強調(diào),人對詩歌的閱讀是一個生命的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說,人在生命成長的不同時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和詩歌發(fā)生不同的關系,有不同的詩歌閱讀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我們要根據(jù)人的生命成長、心理發(fā)展的不同需求來編讀本,在人生命和心理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詩教要求,也就有不同的選文與編排。
我們正是根據(jù)這樣的編輯思路,將全書分為六卷——
學前卷。分兩個階段:從出生到進幼兒園之間的詩歌,是父母吟唱給孩子聽的,是所謂“母歌”。其特點是詩教與樂教的統(tǒng)一,突出的是“歌”的特點,只為好聽,意義并不重要。孩子在聆聽、歌唱中學習母語,培養(yǎng)孩子的聽覺思維,在聽中感悟生命的歡樂、自由和神秘。
從孩子進幼兒園開始,就意味著進入一個群體,進入了“兒戲”階段。其最大特點,是群體的歌、舞、詩、畫的統(tǒng)一,是更接近原始藝術的。我們在這一卷里,編選的“游戲歌”、“問答歌”、“數(shù)字歌”、“連鎖調(diào)”、“謎語歌”、“拗口令”、“顛倒歌”等兒歌,都有這樣的特點。這一時期的詩教的主要功能是在語言游戲中培育孩子對語言(特別是語音)的感覺與趣味,對五官,特別是聽覺、視覺、軀體的感覺,培育孩子的自由想象力。
小學卷。和學前相比,這一階段的詩教有三大特點:一是直接面對文本,逐漸和歌、舞、畫分離,成為獨立的文字閱讀;二是由群體的游戲性閱讀變成個體的閱讀行為;三是除聲音層面外,開始注意詩歌的意義層面。
因此,本卷的編選突出的是“兒童的幻想”、“兒童的情感”、“兒童的生活”(包括兒童家庭和集體生活以及兒童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兒童的智慧與德行”等,其功能在培育童心,童趣,童思,性情、情感、智力和品德的全面發(fā)展。
本卷雖不分初小和高小,但特地編選了主要供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的“少男少女們的歌唱”和“祖國土”兩個單元,突出“成長”的主題,表現(xiàn)少年意氣和精神,并引導孩子的視野由家庭、學校,擴展到祖國與世界。
本卷詩歌的詩體也很豐富,除兒童詩之外,還有童話詩、寓言詩、哲理詩等。
初中卷。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感覺最敏銳,情感最豐富,想象最活躍,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心理變化最大的時期。適應這樣的成長特點,我們將本卷的詩歌定位為“生命幻想曲”,以生命母題組織單元,展現(xiàn)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與自我、他人、社會,以及歷史的關系,這都是少年期最基本的生命命題。所選的詩歌,大都充滿浪漫主義的激情和豐盛、無羈的想象,并且充溢著生命的亮色,這是為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長墊底的。
少年也是詩的自覺意識覺醒的時期。為此,我們特地組織了詩的要素單元,對每首詩都作了詳盡的導讀,引導學生鑒賞詩歌,并撰寫了介紹詩歌基本知識的專題,引導孩子自己朗讀詩、寫詩。
高中卷。學生從少年逐步走向青年,思想、感情都趨于復雜,這是接觸現(xiàn)代詩的最佳時期。因此,本卷以現(xiàn)代詩的閱讀與鑒賞為中心,分別展示現(xiàn)代詩的多義性、風格和抒情方式的多樣性,以及現(xiàn)代詩的結構和層次。除導讀之外,還編選了有關的分析、討論文章,以引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逐漸進入詩學的層面,在感性的激發(fā)之外,也多一些理性的沉思。
高中卷我們也設置了“中國古詩詞鑒賞”部分,試圖引導學生從中國古詩詞的特點入手,去鑒賞中國傳統(tǒng)詩歌。每首詩后面,都附錄了研究專家精到的點評和相應的閱讀提示,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本身,更提供鑒賞方法,以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大學卷。大學和大學以后階段的詩歌讀者,大都本身就是詩人或詩歌研究者,他們對詩歌有一種迷戀和探索熱情,因此,本卷的定位是:“詩道尋蹤”。從表面上看,似乎更偏向于對“詩”本身的理性思考,所展現(xiàn)的是“詩歌在現(xiàn)代社會的位置及詩歌文化的多個側面”。但詩的背后,仍有人、人的精神世界;詩學所要追問的,最終是詩道,人之道。它涉及精神與身體,個體和社會、歷史,語言和人的思維,古與今,中與西,以至純與不純,小與大,自由與規(guī)范,少數(shù)與多數(shù)等社會、歷史、美學、哲學問題。如本卷編者所說:“讀一首詩,同時也是接近一種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理解詩歌的目的,最終在于理解自我,理解那洋溢在語言之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創(chuàng)造力?!薄@樣,對詩的理解,又回到最初的個體生命的精神自由與創(chuàng)造:這也是詩教的本質(zhì)。
老人兒童合卷。這是人的生命的一個合題:老人與兒童相遇。這也是詩教的一個合題:老人和孩子一起讀詩。本卷命名為“憩息詩鄉(xiāng)”,詩分“天道”、“人心”、“童心、童趣”三篇,而且全選中國古典詩詞,這都有返元、歸根之意。
這樣,本書的編選也就此畫了一個圓圈。
這套《詩歌讀本》編選的第二個原則,是追求“家庭詩教”、“學校詩教”、“社會詩教”的合一。因此,本書定位為這三類詩教的閱讀讀本,它的預設讀者是家庭的祖、父、孫三輩人,學校老師與學生,以及社會上熱愛詩歌的老、中、青三代人。
我們特別注重的,是家庭詩教。這是一個至今沒有引起充分重視的教育問題,卻又存在著巨大的需求。家庭詩教的最大意義,在于為家庭營造一個濃郁的詩性空間,讓親情在詩中得到升華,研究者甚至說:“當每個家庭都自由地傳出誦詩聲與音樂聲時,中國的現(xiàn)代文明就會產(chǎn)生真正的變化”(李詠吟:《詩教與兒童精神生活的自由》)?!对姼枳x本》編選的一個重要動因,就是要為家庭詩教提供一個切實可用的文本,具體可操作的途徑。我們設想,家庭詩教可以以不同方式貫穿一生的閱讀。學前階段,以“母教”為主,由母親(或父親)給孩子吟誦詩歌,或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兒戲”,在游戲中讀兒歌。小學(尤其是初小階段),由家長和孩子一起讀詩,家長給以適當?shù)闹v解。初中、高中和大學階段的詩教,應以孩子的自主閱讀為主,但家長也要自己讀詩,這既是自我精神提升的需要,而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詩,交換彼此閱讀的體會,這應是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進行精神交流的一個較好方式——在這一時期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常有障礙,一起討論詩,是最容易溝通的。最后,是老年的祖父母和幼年的孫子、孫女一起讀詩,這既是彼此的精神需要,也是溝通祖孫輩的較好途徑。
這樣,詩歌就真的伴隨我們一生的健康成長,伴隨我們家庭的健全發(fā)展了!其樂何如,其樂何如?。ㄥX理群)
學前卷
小學卷
初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