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燕去找烤白薯
在很多的影視劇中,無論古代與現(xiàn)代,都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溫馨的一幕:在一個寒冷冬日的街頭,路上行人寥寥,不遠處,路邊一個大爺守著一個白薯攤,走過去,稱兩個,剝?nèi)ネ饷婵镜慕裹S的皮,咬上一口,嫩嫩的、軟軟的,滿口甘甜,無怪乎漢代的趙飛燕也要飛出皇宮去尋找那昔日的烤白薯。
趙飛燕,生于漢,人輕靈,歌舞善。
烤白薯,不簡單,明朝時,方能辦。
白薯有很多名字,比如甘薯、番薯,山芋、紅山藥、土瓜、地瓜等,在北京叫白薯。在清代,烤白薯可是北京著名風味食品,在《燕京歲時記》里就記載:白薯這個東西,如論貧富的人都喜歡吃,將它用火烤熟之后,味道自然甘美。它既便宜又可以用來果腹,是燕京的四十三怪之一。如今,這種大眾食品更是受到編劇和導演的青睞,頻頻活躍在熒幕上。
在很多的影視劇中,無論古代與現(xiàn)代,都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溫馨的一幕:在一個寒冷冬日的街頭,路上行人寥寥,不遠處,路邊一個大爺守著一個白薯攤,走過去,稱兩個,剝?nèi)ネ饷婵镜慕裹S的皮,咬上一口,嫩嫩的、軟軟的,滿口甘甜,無怪乎漢代的趙飛燕也要飛出皇宮去尋找那昔日的烤白薯。
雖然白薯現(xiàn)在對于我們來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可千萬別因此小覷了它。其實它原本祖籍美洲,并非中國土生土長。它可是從國外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傳過來的,且傳入中國的時間相比于其他的農(nóng)作物而言也并不是很長,明朝萬歷年間才傳入。在明代以前我國亦有甘薯這一稱呼,但都不是指番薯,當時也沒有番薯。
有人說白薯是由陳益、林懷蘭從越南分別傳入廣東的。史書記載,在萬歷庚辰(1580 年)陳益(?—1592年)到安南,那里的酋長每次宴請他們的時候都有當?shù)胤Q之為薯的土特產(chǎn),味道甘美,陳益想得到這個種子,于是賄賂酋長身邊的奴隸得到,等陳益從安南回到家鄉(xiāng)東莞,白薯在那里開始得到普遍種植。還有一條路線是由 “溫陵洋舶”經(jīng)南澳島傳入泉州。 另外有人說,陳振龍(約1543年—1619年),常年從事貿(mào)易,久駐東夷,看到這種白薯被遍地種植,生熟都可以食用,他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福建土地貧瘠,人們經(jīng)常受到饑荒之災(zāi),于是他沖破種種困難,從菲律賓將薯種帶回福州。
無論是哪一條路徑傳入,白薯肯定都遠遠遲于漢代,在電視劇《漢宮秋燕》中的趙飛燕怎么能在大街上買到烤白薯呢?盡管她頗念舊情,還去尋找那個擺攤賣白薯的老人家,但這個賣白薯的老人家出現(xiàn)得很不合時宜,所以后來就隱身而去,將攤子交給他的兒子了,估計他兒子也難挑此重擔?。?nbsp;
歷史可以超越真實,但不能超越常識。否則,超越了常識的是歷史劇就不能稱之為真正優(yōu)秀的歷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