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子談完后,輕松很多,原本覺得結婚他會接受不了,但對他來說,這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結婚后,他還可以與peter做朋友。其實父子之間、母女之間為何不可以做朋友,為什么一定要把上輩和晚輩在生活中如此得分化,這樣不是更生分嗎?我小的時候就是這樣,我的想法不會被媽媽所接受,甚至提都沒可能,因為在媽媽眼里,我只是一個孩子,我的任何想法都是不成熟的,更不會被尊重。這是我小的時候所經歷的,當時的我很沮喪,所以我不會讓我的孩子有我這樣的痛苦,我希望我和他之間是母子,但更多的是朋友,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晚上吃飯時,我說了peter后天就要來了,在說的同時還特意看了一下兒子,想看看他的反應,他和沒事一樣一直在吃飯,當我提到這次peter會住在家里的時候,兒子本能地反應道:"那你們要睡在一起了,我是不是就不能再和你一起睡了?"我媽媽馬上說:"那是啊,你就不可以和媽媽一起睡了,媽媽要和爸爸睡在一起。"我媽媽就是這樣,說話都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說的是實話,但剛剛說好不逼著去接受peter為爸爸的兒子一下子就生氣了,放下筷子,飯也不吃了,一邊生氣地走到客廳,一邊說:"我不要爸爸,不要。"我有點責怪地看了一眼媽媽后,就走到兒子身邊,說:"媽媽說過不會強逼你,媽媽說過你們可以做朋友,媽媽從來沒有說話不算;媽媽知道是不是剛才外婆說爸爸的時候,你覺得不舒服,更何況你知道馬上就不可以和媽媽睡在一起了,所以你生氣了?"兒子有點哭泣地點了點頭,我接著說:"這樣好嗎,在他來以前你還是和媽媽睡,等他來后,我們問一下他,如果他沒有意見的話,那我們一起睡,好嗎?"兒子馬上不哭了,對我說:"你說的是真的嗎?"我點了點頭,我媽媽馬上說:"這怎么可以..."我知道媽媽想說什么,我打斷了媽媽的話,繼續(xù)對兒子說:"但外婆說得也沒有錯,我們結婚了,意義上來講他就是你爸爸。"兒子說:"這個我知道。"說完我們回到餐桌又開始吃飯。
晚上等兒子睡了以后,我就去了我媽媽的房間,我知道她還在為晚飯說的事在生氣。我進入媽媽的房間后,看見媽媽以往生氣時那張長長的臉,我就坐在床邊想告訴媽媽我的想法。還沒等我說話,媽媽就生氣地說:"你這樣太嬌慣孩子了,對他不好。"當然我知道媽媽說得沒錯,但實話難聽,良藥苦口,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有時候說話要講方式方法,并不是一股腦說實話就可以的,更何況我們的說話對象是一個僅僅11歲的孩子,本來就不接受peter的他好不容易可以主動拆掉那堵墻,現在又要強加一個爸爸給他,孩子怎么會受得了?更何況我是以退為進。媽媽有點不服氣地說:"好,那你怎么辦?什么是你的以退為進?難不成真的你們三個
睡一起?"我毫不猶豫地告訴媽媽我的想法,之所以我沒有馬上告訴兒子他不能和我一起睡的事實,是因為怕他知道后會更加認為媽媽有了peter就不再愛他,不再要他了,我不想讓兒子有這種錯誤的感覺,我讓這個事情由peter決定,原因有兩個,1 peter如果告訴兒子可以一起睡,那兒子會很開心,并在腦子里第一次打分會是百分之百的滿分,這樣可以拉近他們的距離;2 當兒子親身體會到三個人一起睡會很不舒服的時候,他自己就會提出不和我們睡。這樣不是很好嗎?我告訴媽媽說:"兒子沒有要求我只可以和他一起睡,不已經是萬幸的事了嗎?"事情要慢慢來,要用方式方法去解決,再加上孩子那么小,總不能把一切事實壓給他,接受就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媽媽聽后覺得我說的也有道理,但擔心peter不會同意,我知道,特別是老外,臥室是一個私人地方,更何況是睡覺,我明白我必須去說服他,但我覺得像這種特殊情況他應該可以理解。
第二天起床吃完早飯后,媽媽讓我們坐在一起,媽媽說有一件事要事先說清楚,我也有點莫名其妙地看著媽媽,并和兒子一起坐下了。媽媽提出了稱呼問題,并很強硬地對兒子說:"媽媽已經和peter結婚了,那他就是你的爸爸,等爸爸來了以后,你要叫--爸爸",兒子一聽又生氣了,說:"不是說好做朋友嗎?怎么又叫爸爸,我不要,我叫不出來。"我看了一眼媽媽,我知道這是中國文化在作怪,我可以理解媽媽,但我也可以理解兒子,就說:"其實在德國,并不一定要這樣起來稱呼,他的孩子也沒有叫我媽媽,只是叫名字。"在德國有時候親身父母都是以名字相稱,這個國家差異太大,媽媽說不可以,這像話嗎?我倒覺得沒有什么,兒子堅決表示不叫爸爸,最后我說:"要不把這個問題也留給peter,只要他說什么就叫什么"兒子聽后說好,我說:"如果peter說叫爸爸那你就要叫爸爸",兒子猶豫了一下,還是說好;我媽媽也說好,因為她覺得peter已經和我結婚,那我兒子叫他爸爸就是很自然的事,其實媽媽根本不了解德國,更不了解德國文化。我心里在偷笑,說:"好,這樣也算公平,你們都聽peter的"。達成一致后,我們各干各的,兒子悄悄跑到我身邊問我:"媽媽,你說的是真的嗎?在德國可以不叫爸爸媽媽?"我告訴兒子說:"是的,但不是一定的,有的是,有的不是,但像現在這種再婚的,那孩子稱呼繼父或繼母叫名的比較多一些",兒子聽后,稍稍安慰地去玩了。
媽媽的強硬,兒子的變化,都讓我感到重重壓力,但我希望可以用堅強的意志、恢宏的氣度、寬廣的胸襟去承受磨難、挫折,去承受生活中的一切壓力。生活中有許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要不怎么會有“行路難,難行路,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但是如果你能承受壓力,跌倒了再爬起來,那么你就會戰(zhàn)勝困難,抵達成功的彼岸。也許,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就會使原本心情不佳的你會更加傷心,但你不需要以在暴風雨中矗立的姿勢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不要理會它,因為沒有暴風雨時的悲哀,便沒有雨過天晴的欣喜。也許,突然降臨的寒冬會使原本衣衫單薄的你寒冷徹骨,但你不需要以整個身軀去撞擊冬天的大門來表達自己的反抗;不要在乎它,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