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外教很年輕,也就25,6歲的樣子,舉止言談更是孩子氣得很。小孩子很喜歡他,他話特別多(可能我之前和他灌輸了一定要不斷和小孩子唐,不能讓他們耳朵歇著),也特別能領會小孩子的意思(孩子之間有時也忍不住要說中文的,他反正也聽得懂),有親和力,象個長不大的孩子王。
同時他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上課也是沒有任何準備的。即使我明確表示我們希望上課的模式,但他的執(zhí)行力比較弱,或者說根本也不想執(zhí)行。小孩子當然喜歡做游戲,最好一整節(jié)課都玩下去,他也就放任他們這樣,比如說會花10分鐘去找小麥的藏身的地方,或者在一個地方躲很長時間讓小孩子找等事件發(fā)生。對課堂秩序的約束力很差,我親眼看見小麥因為什么生氣就不愿上課而在一邊玩30分鐘火車的情景,他勸了兩句也就算了,任其發(fā)展。
這也是一個毫無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可能在我們所能承擔的學費能請的老師都是這個樣子的。國際學校也有外教出來做私教的,學費可能要350-450/小時,教學質量還是有保證的。一般人請外教第一看的可能就是每小時的價格,然后再考慮外教的經(jīng)驗,性格,教學風格等方面。說實話,這些都是可以包裝的,通常外國人就是比較能侃的,就象我們第一個外教沉悶先生,他自我介紹還是個funny guy呢。我們很難通過一次面談或10分鐘的試講就看出這個人是否合適教我們的孩子。不知道在上海能不能做reference check, 就是和這個老師教過的或正在教的孩子的父母聯(lián)系一下,對了解老師的教學情況可能有所幫助。我當時也和中介提了,她很奇怪的眼光讓我明白沒這回事。
我們最終也沒有換外教,因為總共就9節(jié)課就不折騰了。小孩子每次還是蠻高興的,他們由此也是學了不少美國流行的游戲玩法而且玩的挺精的,在我們自辦的party上也搞了不少氣氛。后來在我的干涉下,外教每次也找兩本書念念,給孩子一個topic說說。
我媽將典型中國人熱情好客的作風極大的發(fā)揚光大了,由于我們的課程訂在早上10點,所以每次都輪上吃飯時間。我媽就經(jīng)常挽留就外教吃午飯,后來就成了習慣,每次他都很自覺的留下來了。餐桌上孩子們倒是學了不少東西,比如說
他想要餐巾紙,但離的挺遠,他就對豆豆說: tissue, pls. 豆豆的水平可能還停留在管餐巾紙叫paper的水平, 所以先是一楞,但馬上明白過來他的意思了,這就是body language, 或者叫意境英語環(huán)境吧。 以后每次外教吃完飯,豆豆都問他:wanna tissue?
還有一次我們問他美國私利與公立高中的事情,他說美國公立高中有的還挺亂的,比如中午吃飯時經(jīng)常發(fā)生food fight. 小麥聽到覺得很有趣,隨手把一個小番茄作勢要丟向外教,一邊還問他, like this?
這些可能也是意外的收獲吧。
我們的請外教經(jīng)歷就這樣結束了,至今孩子們還記得這兩個外教。我上次提了第一個外教,豆豆馬上來一句,就是那個老叫我們拼寫的人啊. 連最小的sam有時也會提到第二個外教和他一起玩捉迷藏的事情。這些課所產(chǎn)生的作用也許在我們大人眼里錢是浪費了,但孩子的評判標準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或者經(jīng)歷也是財富?我一直相信孩子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經(jīng)歷新的人,新的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作為家長,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多看,多聽,多經(jīng)歷,可能這也是我2012年去美國參加夏令營這么折騰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