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剛可能鬧了個“假”情緒

2017-3-22 15:25 轉載 · 圖片1

前幾天,和幾位朋友聚會聊天,聊著聊著有位哥們就開始訴苦了,說自己很委屈。 

受什么委屈了呢? 

他說,起因是老婆把熱水瓶打碎了。 

啥,這不小事一件,新年碎碎平安嘛,挺好的! 

那哥們說,就是因為他安慰了老婆一句碎碎平安,然后他就不平安了。 

剛開始,老婆看著一地的玻璃碎片,還有些難過的表情,那哥們便開始安慰老婆,并且開始收拾地上的碎片,一邊收拾一邊說沒關系什么的。 

誰知老婆原本難過的情緒突然變得憤怒,然后開始指責他,為什么要把熱水瓶放在這個位置,為什么不放進廚房要放到客廳…一連問來好幾個為什么,他說當時是一臉的無辜懵逼,最后想想,這熱水瓶好像就是一直放在客廳的。 

委屈呀!還委屈得莫名其妙的,你說這是為什么呢? 

 

01


那就借著這位哥們不開心的事,再說個笑話,讓大伙繼續(xù)開心一下。 

話說某天晚飯后,媽媽和女兒一塊兒洗碗,父親則和兒子在客廳里看電視。 

突然,廚房里傳來盤子打碎的聲音,然后一片沉寂! 

兒子望著父親說:“一定是媽媽打破的!” 

爸爸奇怪的問道:“你怎么知道?” 

兒子答:“因為她沒有罵人。” 

這是個笑話,但生活中,比這笑話更奇葩的事情還真實而廣泛的存在著。 

看完這個笑話,再想想自己,是否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和媽媽一起洗碗的時候,打碎碗的是你,結果會是怎么樣的? 

再想象一下,假如你是那個和媽媽一起洗碗的女兒,媽媽打碎了碗以后,你又可能會有什么遭遇? 

或者,你是否也像文章開頭那位朋友一樣,想安慰一下對方,誰知道,卻被無辜的攻擊和指責。 

為什么? 

很可能是,因為你的安慰,不小心把對方的心理防御系統(tǒng)打亂了。 

 

02


心理防御機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御功能。 

當自我覺察到了本我的沖動時,就會以預期的方式體驗到一定的焦慮,并嘗試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這個過程就稱為自我的防御。 

當我們因為自己的行為,或行為產生了不好的后果而難受的時候,常常也會對應出現(xiàn)一些心理機制來防御那些難受的感覺。 

特別是,我們無法接受,這個行為是因為自己發(fā)起的。 

一位朋友也曾分享過她類似的家庭故事。 

一家人出去逛超市。 

孩子蹲在玩具區(qū)旁邊玩。先生從超市入口推著購物車過來,可能沒控制好,一下就撞到了孩子的屁股。 

其實也沒多大事,孩子著迷著玩具,連看都沒有看一眼,朋友想著孩子既然沒有什么反應,應該也是沒有撞疼的。誰知道這時候,先生突然發(fā)火開罵:“怎么個回事呀,蹲在這里玩,占著過道,撞傷連怎么辦,你怎么也不管管?!?nbsp;

朋友也是一臉懵逼,根本反應不過來是什么回事。 

孩子沒有站在通道中央的位置,而且超市的過道也很大,可以同時通過兩部購物車,何況這根本是個意外,也沒怪誰。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朋友說好久都緩不過來。 

朋友說先生平時也不是個脾氣暴躁的人,也很愛孩子,實在是搞不懂為什么他那時候會因為一件小事發(fā)大火。 

 

03


在眾多的心理防御機制中,有一種叫,將自我批判轉向客體。 

意思是,當你做錯了某件事情,你因此感到了內疚和自責,你對自己的行為和事情產生的后果感到很難受,但是,你沒有在現(xiàn)實層面上去檢討自己的行為,相反的,你去指責批評其他的東西和其他人。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那位愛孩子的父親,因為不小心用購物車撞到了孩子,卻反而發(fā)火指責妻兒。我這么愛孩子的人,怎么可以不小心撞倒孩子!?內疚感太強,自己已承接不住,所以轉而指責孩子不呆在合適的位置玩,指責妻子不看好孩子。 

同樣的,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哥們的妻子,很可能也是因為覺得自己打碎了瓶子,很自責,自我攻擊的能量太多,消化不了之時便轉而攻擊丈夫。 

說到這里的時候,是否會讓你想起一些小時候的成長畫面。 
 

這也是很多無辜的孩子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 

為什么我做錯了事情,大人就可以說我?為什么大人們做錯了事情,死不認錯,還要對著孩子吼叫? 

很多時候,是成年人為了轉移自己內心的內疚感。 

內疚感太強的話,就嚴重的挫傷自己的自戀。 

但,總得有個說辭吧,所以此刻在身邊的人,便是最好的可指責和批評的客體,尤其是那些主動送上門來的哥們。 

 

04


玩笑歸玩笑,怎么辦呢? 

每個人的心里面都有一套心理防御機制,它有時候可以給我們的內心帶來一些好處或幫助,比如維護我們自我的完整性,保護我們的自尊心,不會讓自己的心理奔潰。 

它有時候也會帶來一些現(xiàn)實層面的副作用,比如它在保護我們的自尊心的同時,會讓我們無法理性的去面對問題,甚至回避或轉向,而這往往會在現(xiàn)實中導致和他人的產生沖突。 

最重要的,要讓自己區(qū)分哪些是情緒上的事情,哪些是客觀方面的事情。 

漫畫家?guī)酌渍f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70%的是情緒,30%的是內容。 

? 當因為自己行為過失,產生不好的結果的時候,請記得先安撫下自己的內心,尤其是小事情上,對自己不要那么苛責,一來可以減少自我攻擊,二來不至于和旁人起沖突。 

? 如果遇到對方的過失,對方卻因此而指責我們的時候,若可以的話,也先從對方的情緒去考慮。 

當然,首先要明確知道自己和事情無關,我們可能會因此覺得委屈或有情緒,但要知道,對方指責我們的情緒和語言,很可能只是他們對自己的憤怒。   

用最近比較流行的梗來說,你剛剛可能對我鬧了個‘假’的情緒,怎么和我沒有半毛錢關系。 

紅燈停,綠燈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知道的交通規(guī)則。 

那么黃燈呢? 

小朋友們會告訴你,黃燈是警告、是暫停。 

而成年人可能會焦急的對你說,你還不趕緊踩油門,快沖過去呀!! 

希望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活成了孩子眼里得反面教材。 

 

也希望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拉遠了親密關系的距離。

來源:吳在天


回應1 舉報
贊1
收藏
8年前
今天先生廚房打破個碗,探頭還沒問,他就說:沒關系,沒關系,打破的是別人家的碗。這種碗我們家很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