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跟我最開始一樣,拿到一個級別,從第一本開始讀,一直讀到最后一本。
這個方法,低階沒問題,但中階開始就行不通了!
為什么?
因為原來書本,是按照標題首字母順序排列。對母語國家的娃當然無所謂,但對于剛剛上路沒多久的普娃,任何一個小細節(jié),都有可能成為進階路上的絆腳石。更重要的是,中階難度提升,按著順序讀,普娃難免卡住,一卡住,難免心生疲憊,太難了,娃不肯讀,媽也累了……惡性循環(huán)開始了。然后就開始找各種理由,各種原因。
然后,RAZ刷不動,
然后,就放棄了……
然后,娃就長大了。
???把同一級別的書二次分類???
以我們最近開始的J級別為例,先上圖,如下:
每次拿到新級別的書后,我都會像這樣先二次分類,然后才拿給娃讀,親測,升級會順暢很多,而且,媽媽心里對這個新的級別也有底了。
二次分類是指把同一級別新書,簡單粗暴,先按照字數(shù)多少、fiction和non-fiction、multi level這樣的標準進行分類排序。
1.字數(shù)越多,娃越畏難。
以我們剛進入的J級別為例,如下圖:
你看,J級別,左邊是最少字數(shù)的書,右邊是最多字數(shù)的書。同一個級別,最少才232個單詞,右邊最多有438個單詞。這個差距有點大吧!
當然,這個字數(shù)統(tǒng)計是沒有算小字啥的,但不用一上來就要求娃整本書連小字都不能漏讀,量太大了,娃容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
對于小字部分,媽媽在H-K級別,可以主要解釋給娃聽,小字是啥意思,為什么有這幅圖,有什么作用,圖片跟文字的關(guān)系是什么?你不講娃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的認知盲區(qū),所以,媽媽先講。然后慢慢過渡到,你讀一句,娃讀一句(順便學習了斷句)。最后走向娃讀,你提問。完美!
2.fiction是緩坡,non-fiction是陡坡。
同一個級別,虛構(gòu)和非虛構(gòu)難度上都差的很大。
大多數(shù)娃都會卡在非虛構(gòu)上,那就把這兩種分開,每天讀的時候,媽媽來把控讀哪個,可以兩種結(jié)合著來,一天兩本,也可以看娃和媽的狀態(tài),懶得時候或者讀不動的時候,上最簡單的fiction。你看,也還好嘛。
3.在前面級別讀過的multi level,又是來給娃打氣的。
因為之前級別讀過這幾本了,雖然內(nèi)容難度有加大,但主體沒有變啊。我娃之前一直說,媽媽,三只小豬的故事沒講完。那等到級別高一點的時候,再碰到這本書,咦,又多講了一點呢。
二次分類是指把同一級別新書,簡單粗暴。
先按照字數(shù)多少排列順序(用以了解本級字數(shù)區(qū)間)。
再按fiction和non-fiction分類(虛構(gòu)類的內(nèi)容更簡單,娃讀起來更輕松,盡管是新書,也更容易上手,更有吸引力。有些例如小怪獸系列,容易讓娃產(chǎn)生追劇的爽感,還很親切)。
最后,還可以再分出已經(jīng)讀過的multi level。
其實,二次分類是從難度上,再次人為細分,通過同級別中,更少字數(shù),相對而言更容易認讀的fiction和已讀過的multi level內(nèi)容減少前進的阻力。
其實,不論怎么分類,都是在幫助孩子和家長尋求更舒服,更容易堅持下去的讀法。只要是能夠讓你和孩子感到舒適,那就是好方法。不同階段,不同等級,困難不同,多嘗試,說不定能更快的找到合適的方法呢。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