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爸爸真棒
最近上海中考出分了!最新的分數線新鮮出爐了,今年的控分線與去年基本持平,普高線比去年又增長5分:
這個又創(chuàng)新高的分數線,還是和中考人數直接相關。今年上海市中考人數突破11萬,為歷史新高。其中四校招生1871人,錄取率低至1.65%,這概率真的比爬藤還低。
中考前后,都是體制內初中生轉軌國際高中的高峰期,2023年上海中考生11.9萬,如果按照國際高中招生規(guī)模大概1萬人的比例來算,就是8.4%的人會進入國際高中賽道。
其實好的國際高中,同樣也是競爭激烈。我們依照往年的數據,預估了不同分數段對應的體制內外高中的錄取情況,可見一梯隊國際高中的錄取難度,也是“四?!奔墑e的。
說到中考后轉軌,是不是換個軌道就能康莊大道呢?今天文章的作者,經歷過體制內雞血初中,轉軌過2所國際高中的上海女孩卡卡卻說:“作為中產家庭,讀國際學校、出國留學,真的要想清楚這不僅是一條‘不歸路’,還可能是一條布滿雷區(qū)的崎嶇路”!
下面來聽聽她的故事吧!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大家好,我是卡卡,一個剛剛結束2023fall申請的普通學生,回顧我在國際學校的四年,可謂是一路踩雷踩過來的。
今天我將從費用以及課程兩方面來為大家講述在選擇就讀國際學校之前一定一定要想清楚的事。
01 一個草率的決定讓我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偏科的學生,愛看書愛寫作,看到理科則腦子發(fā)蒙,反應速度直線下滑。
上了初中之后,隨著物理化學等科目的開設,我對理科的厭惡也達到了巔峰。
當時班級經常舉行理科的周周練,無論我努力每天刷多少題,每次考試我總做不出試卷的最后幾道大題,名次也總在倒數前十中徘徊。
當時我總在想要是能夠不學理科就好了,與其不斷在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上死磕,不如將更多時間花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揚長補短。
機緣巧合下,我看到了一所當時新開的國際學校的招生廣告,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國際教育這個概念,當了解學生可以在這個體系下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還可以自由開展活動時,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在沒有任何準備和了解的前提下,我選擇離開體制內的初中,轉到了這所國際學校。
在當時的我看來,國際教育等于不刷題不排名的快樂學習,同時還可以擺脫我厭惡的理科,充分發(fā)揮我英語的優(yōu)勢,簡直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體系。
02 高中4年花掉出國教育預算
除了高額學費,各種隱形費用更真燒錢
然而當我真正進入國際學校后,隨著年級的不斷上升,國際學校的各種隱形費用也隨之而來。
除了每年固定的高額學費(接近二十萬)以外,我還需要承擔學校的學雜費,活動費等各種開支,同時還要兼顧托福,SAT,AP等各種考試的補課費。
要知道國際考試補習的費用遠遠高于補習體制內的費用,每一門考試前的補習費都會花上個兩三萬,然而像托?;騍AT這種考試,大部分學生都會考上個好幾次才可以出分,也就是說需要讀好幾輪班課。
假設一輪托福補習費用3萬,按照市面上大部分補習機構先從基礎班,到強化班,再讀到沖刺班的順序,學生僅僅在托福這一門標化考試上可能會花到將近十萬。
除了標化考試外,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去打學科競賽,寫作競賽等,通過競賽獲獎的方式來向大學招升官證明自己的實力。
然而很多競賽的考點內容會遠遠超過學校課程所教授的內容,又或者有些同學會考慮提前在10年級時就開始打競賽,因此都會需要通過找機構做專業(yè)的競賽輔導的方式去學習對應的學科知識。
不論是是申請美國大學或是英國大學,背景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報一些公益類的項目,對應學科的科研項目,付費的論文輔導以及發(fā)表服務,或者是尋找一些實習項目來豐富自己的活動列表,然而這類背景提升項目每個花費幾萬到十幾萬不等,長期的項目一般花費會更高。
像其他國際高中的學生一樣,我也找了留學中介,如果是長期的服務項目,即9年級或10年級開始簽約,一直服務到高三申請結束,市面上大部分的留學中介會收取十萬到三十萬不等的費用,但如果是短期的服務項目開支會更小。
將這些除學費以外的費用加在一起,每年僅我教育類的支出就已經占據了我們家總支出的大部分。
然而相比于國際學校內大部分學生的優(yōu)渥家境,我的家庭可以說是相對普通的,由于疫情的沖擊,父母的收入大不如從前,但又因為我已經走上了這條國際化教育的路線無法回頭,依然咬牙承擔著我的所有費用。
那時候的我經常會想:如果當時我堅持在體制內繼續(xù)讀下去,我的父母是不是就不需要因為錢而發(fā)愁了,更不會為了供我讀書而犧牲掉他們的生活品質。
盡管最后我取得了一個還算不錯的申請成績(雖然看到大學賬單后更心塞了),也并不后悔我當時做的決定,回顧這四年的辛苦,我依舊想要奉勸各位和我一樣家境并不算富裕的同學和家長們,一定要在了解國際教育的各項費用并確保了有能力承擔之后再做是否要從體制內轉向體制外的決定。
03 國際教育也根本不輕松
同時我也想“勸退”那些因為認為國際教育很輕松才選擇走這條路的同學們。
因為國際教育根本不輕松!
可能你們看到的是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曬出獨自做的項目,辦的比賽等,然而卻忽略了我們?yōu)闇蕚錁嘶荚嚡偪袼㈩}背詞,為保持校內GPA不斷內卷,為設計項目熬夜趕稿,為參加各類競賽拿獎而付出的日日夜夜.......
(p.s 我曾經也以為國際學校不雞血不內卷,直到我發(fā)現我在國際高中的這四年內掉了一大半的頭發(fā)emm)
04 隨便選擇學校,
不看課程體系讓我多走冤枉路
如果看完以上的文字,大家還是堅決要轉軌國際高中的話,我的建議是一定一定一定要先研究課程體系。
剛剛講到了我進入了一所新開的國際學校,由于決定做的很倉促,我并沒有多花時間去了解不同的國際學校,就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入讀了這所學校。
比如我不知道,新學校的生源以及學校資源并沒有我想的那么好;
我也不知道學校缺乏與頂尖大學溝通的橋梁;
同時還有校內社團少,學習氛圍也沒有那么濃厚,身邊的同學對待日常的作業(yè)也并沒有那么認真,等等問題。
但促使我離開這所學校,選擇后面一所更老牌、往屆升學成績也更好國際高中最大的原因,還是課程體系不適合我。
在第一所國際學校,我上的是A Level的課程體系,學校內大部分開設的是理科科目,文科選課相對較少,缺少很多我想學習的課程。
而我最終選擇的高中AP課程體系,讀下來也的確更適合我,原因:
1
AP課程限制較小,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選的課,在跟著校內上的AP課的同時也可以選擇自學去報名其他科目的AP考試,
2
AP文科科目選擇較多,種類也更多,對我這種純文科腦子非常友好。
盡管最終在多花大半年時間備考之后,我終于轉到了一個我理想中的國際學校,也最終找到了適合的課程體系,但這額外花的時間和經歷本可以避免。
如果我從一開始便詳細了解AP、IB、A Level這三種課程體系的區(qū)別,各類國際學校的生源和教學質量,我便不需要花這額外的時間去準備轉學。
因此也奉勸各位家長和同學們,不要因為一時沖動而去擇校,一定一定要在全面了解各學校以及課程體系的利弊后再做決定?。?!
關于AP、IB、A Level三種課程體系如何選擇,我的個人看法是--
AP課程選擇余地較大,自由度很高
不管你是文科生或是理科生,都能在AP課程中選擇到你想要讀的課和參加的考試,然而AP課程同樣需要大量的自學,大部分學生會報考4-5門左右的AP考試,有些會報到7-10門左右,甚至也有報十幾門AP的學生,除在學校學的AP課程之外,其余AP科目需要自學或是課外補習。
IB課程比較適合全能的學生
文理兼修,同時寫作能力強,時間管理能力好,較為自覺的學霸款學生,學習IB課程不僅課業(yè)壓力大,同時還要兼顧各類essay以及志愿者活動等,但IB課程的含金量和國際認可度也很高,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A Level課程單科難度較大,適合理工科學霸
相比與AP學生學的科目多,范圍廣,A Level課程單科涵蓋更多,更深的知識點,因此一些學科競賽的考綱也會更符合A Level課程的學習內容,但開設的科目種類可能沒有AP的那么豐富。
最后我想說不管是哪種課程體系,都會有好處有壞處。
講述這段經歷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可以在充分了解各體系的利弊后再做決定,多多參考各體系下學生的真實就讀體驗,才能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