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里,中國學守紀律,外國學守規(guī)則

2017-3-20 17:25 轉載 · 圖片9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當今社會最困難的就是,讓孩子學習教養(yǎng),但是他們卻從來沒見過好教養(yǎng)是什么”。

去年我?guī)畠河朴苹貒臅r候,在父母小區(qū)的幼兒園里看到了孩子出操的一幕。上午十點多,老師喊著“一二一”的口令帶領著兩條隊伍的小朋友整齊踏步走到操場。接著,老師開始布置隊形,把孩子們分成四條隊伍,兩條男孩,兩條女孩,每條隊伍的小朋友按身高由矮到高排列。

這個排隊過程對老師來說是痛苦的,孩子們到了室外都開始情不自禁地嘰嘰喳喳說話嬉鬧。這位老師在天性活潑好動的小朋友中間,一會兒對著一個正在說笑、不小心站在女孩隊伍里的男孩一臉厲色地說:“X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啊?”,一會兒又對著一個跑到別人隊伍的小朋友呵斥:“我不是讓你站這里的嗎?不要亂動!”

老師花了十幾分鐘整頓紀律 ,讓孩子們按照她的要求站好隊。隊伍終于排好了,老師們拿出了玩具,是塑料瓶子里裝著鈴鐺,開始分發(fā)給孩子們。沒想到等孩子們剛開始搖鈴鐺時,老師又發(fā)話了:安靜!安靜!不許發(fā)出聲音!現(xiàn)在還沒開始玩。

看完這一幕,我不禁回想起女兒在德國幼兒園的室外活動,都是自由活動,完全沒有要求隊形,孩子們可以任意玩任何操場上的玩具。那么自由散漫的德國幼兒園,為什么德國人恰恰是世界上最遵守規(guī)則、視規(guī)則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呢?

這正是紀律與規(guī)則的區(qū)別,紀律的本質是恐嚇與害怕,規(guī)則的本質是認同與內化。

紀律管教是從外界對孩子施加壓力,并將老師樹立為不可挑戰(zhàn)的權威人物,本質是把孩子內在的對老師的怕轉換成外在的聽老師的話??墒?,這樣的紀律管教對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和習慣真的有效嗎?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熊孩子,在幼兒園里老師說什么做什么,吃嘛嘛香,可是回到家依然變身小霸王,無視家長的苦口婆心,吃個飯非要全家人追著喂才肯張口,園里園外完全判若兩人。

在紀律機制下長大的人對紀律的服從更多的是源于害怕,而不是發(fā)自內心的認同,所以一旦外界的監(jiān)督(或管束)和懲罰機制缺位了,他們也不再把遵守規(guī)則視為己任,開始肆意踐踏規(guī)則。此外,這種教育模式下,還很容易培養(yǎng)出欺軟怕硬的不健全人格。

相反地,如果孩子學到的是規(guī)則,在互相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認同人人都應遵守的規(guī)則,那么無論TA走到哪里,無論有沒有人監(jiān)督TA,TA都會自覺地去遵守規(guī)則,主動去維護公平和正義。

德國的教育理念里沒有“聽話”一說,德語里甚至不存在“聽話”這個詞,德國父母從不要求孩子“聽話”,他們更多的是教孩子在幼兒園尊重老師和同學,遵守規(guī)則,友好相處。

德國老師和孩子不是上下級關系,孩子沒有義務服從老師,老師也不會對孩子下命令。德國幼兒園老師的角色更多的是支持、引導、陪伴與啟發(fā)。面對老師這個“權威”,德國孩子從小學會的是:老師的存在是為了幫我、支持我,遇到困難、有任何合理需求時我應該向老師尋求幫助。

1.餐桌規(guī)則

德國幼兒園的餐桌上,老師不要求孩子必須把碗里的飯菜吃完,吃多吃少是孩子的個人決定,老師不會干涉。但有一條原則,吃飯時一定要坐在桌前,一旦孩子中途離開餐桌,就被視為已經吃飽,不允許再回來接著吃。

在我女兒的入園適應期,我曾陪同她在幼兒園用餐,親眼目睹到德國老師嚴格的一面:當時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吃了幾口就想跑下桌玩,老師只是問了他一句“吃飽了沒有”,行動上沒有任何阻止。小男孩玩了一會兒又跑回餐桌前,就在他伸手準備去拿食物的時候,老師一把奪過他的盤子,將盤子里的食物迅速倒進旁邊的垃圾桶里,然后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吃飯時要專注,吃飽了再下桌。下桌就表明吃飽了,不能再回來接著吃。

這種做法就是正面管教中著重提倡的自然結果法,它和懲罰以及恐嚇有著天壤之別。自然結果法是讓孩子自己體會TA行為的自然結果,并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不吃飯會餓,不穿衣會冷,不洗手會生病,不收好玩具會找不到玩具,這些都是自然結果。

通過自然結果,孩子學到的是內化的規(guī)則,自發(fā)愿意遵守。而刻意的懲罰和恐嚇要么只能奏效一時,要么會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雙方陷入權力之爭。

2. 收納整理規(guī)則

德國幼兒園教的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且無比佩服的規(guī)則是收納整理(aufr?umen)。相信很多有寶寶的家庭都有這樣的困擾:家里寶寶的玩具散落得到處都是,剛剛收拾好的家里,沒一會功夫又被寶寶弄得亂七八糟,白收拾了??!

德國幼兒園對此采取的是身教和熏陶。悠悠所在的德國幼兒園每天都要收納整理四次:

1. 早上自由活動后、晨會之前,要收納一次;

2. 吃完早飯、玩玩游戲,出發(fā)去森林(或院子)前,要收納一次;

3. 戶外活動回來,吃完午飯,孩子們午睡時要收納一次;

4. 下午放學前,要收納一次。

每天重復四次同樣的收納工作雖然看來是在做無用功、浪費時間,但也正是這樣幼兒園里日復一日貫徹執(zhí)行的收納整理規(guī)則培養(yǎng)了德國人從小講干凈、愛整潔、會收納的良好生活習慣。

在收納的時候,老師并沒有強迫孩子們參與,一般都是老師先動手,嘴里號召著孩子們來幫忙。身教的力量之大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在教育孩子時,不需要說教,不需要物質獎勵,你希望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就行了。

3. 先來后到和輪流玩規(guī)則

遇到孩子們爭搶玩具時,德國老師一般都遵循先來后到原則,并沒有強迫孩子分享哦!一個玩具誰先拿在手里誰就有先玩的權利,如果另一個孩子過來搶玩具,老師會明確制止TA,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別人已經在玩了,你可以等別人玩完了再玩,或者先玩其他的玩具 - 這時候老師會指著另一個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候如果一個孩子一直霸占著一個玩具不放,(比如滑步車,幼兒園僅有四輛),老師會向這個孩子建議:“再玩5分鐘就給XXX玩了哦,你看TA都等了好久咯!”,然后再轉頭對XXX說:“你玩10分鐘就換SSS玩了哦,大家要輪流玩!”

4. 喝水規(guī)則

德國幼兒園在喝水上是非常隨意的,孩子想喝就喝,喝多喝少自己決定。但有一個規(guī)則孩子必須遵守:喝水時一定要坐在放水的桌邊,喝完再起身去玩。

德國幼兒園這么規(guī)定是為了讓孩子喝水時專心,以免邊走邊喝嗆到,或者水灑出來弄濕地面發(fā)生滑到,喝水規(guī)則的制定是出于孩子的安全考慮,同時也培養(yǎng)了良好的喝水習慣。

而國內幼兒園對喝水時間和喝水量都做了規(guī)定和限制,沒有照顧個體的需求差異,僅僅是為了方便老師管理學生。規(guī)則與紀律的差別,一目了然。

5. 午睡規(guī)則

德國幼兒園沒有強制性午睡,不想睡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動,但有一條規(guī)則需要遵守:不能在別的孩子午休時大聲喧嘩。你不睡是你的自由,但打擾到其他在睡覺的孩子就不對了。

悠悠現(xiàn)在看見爸爸在睡覺,都會主動輕聲輕語,遵守別人睡覺時不打擾的規(guī)則。這條規(guī)則讓孩子既學會了尊重自己的意愿,又同時要尊重和考慮別人的感受。

雖然,今天這篇文章講的是幼兒園,但歸根到底,想讓孩子內化規(guī)則還是需要落實到家庭教育。從今天開始,請大人在給孩子設定界限和規(guī)則的時候,想一想,你設置的到底是規(guī)則還是紀律?是為了方便自己還是教育孩子?

來源:大J小D


回應1 舉報
贊14
收藏22
8年前
中國的規(guī)則是從效率角度出發(fā),要想在中國享受理念更好的教育,多出錢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