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是50后。要談父母對我的教育影響,我首先解剖一下50后父母的特點。
50后”也稱為“50年代生人”,這一代人經歷過動亂時期,卻大多數(shù)都是恢復高考后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并且首先把握住改革開放良機來發(fā)展自己進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代人。他們身上有明顯的保守和滄桑感,但是卻是目前中國社會實實在在的成功一代和中流砥柱。在他們生活的時代,改革的號召,農民自己當家做主,有屬于自己產權的土地。由當初的吃一頓白面需要看日子的年代走到今天,他們經常質疑目前這種生活是虛幻的,遲早會有一天就是他們經歷的60年---餓肚子。這種經歷根深蒂固,即父母在生活中的節(jié)儉從小影響我。東西按需購買,不浪費。
50后從一個被否定了的時代走來。嚴格地說,50后對那個時代較少有切膚之痛,但在他們思想成型過程中,則經歷了對那個時代的批判與反思,也許正是這種批判與反思的氛圍,誘發(fā)了他們那個年齡段本就具有的渴望知識,羨慕文化。作為時代的主力軍,高考與他們失之交臂。沒有文化,是他們終身的痛點。所以,我母親開啟了她的經商之路(開了個小店),支撐著家里的日常開支。干旱的大西北,老天吃飯,經常農作物顆粒無收。媽媽非常堅定的是讓我和哥哥讀書??即髮W是我和哥哥必須完成的事情。同齡同學好多到初中就不上學了,外出打工。而我們在母親的堅持下,考大學才是出路,終于我們考上了大學。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目標確實很重要。如果沒有母親堅定的信念,我有可能不會有現(xiàn)在的生活。
再我有了孩子,我也在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現(xiàn)在已經不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精神教育。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在思慮,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為了孩子能夠代替父母彌補當年的遺憾? 亦或者只是希望孩子能夠邁入名校,走上巔峰? 每個家長,每個教師都有著對教育不同的看法,看似不同,卻殊途同歸,只是希望學生(孩子)比自己過得更好!
這么多年的受教育生涯,我卻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教育理念。最初時,只是希望能夠學業(yè)進步,邁入理想大學,讓人生不留遺憾。但現(xiàn)在,我卻更加重視家庭教育和親子關系上的培養(yǎng),只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的人生才顯得完美無缺。時代在變,我們的思想也要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