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冰邀。根據小冰的框架,修訂一版。
我家預計得將近三年完成RAZ的全部聽讀,這個速度,在小花生上不算快。因為我們畢竟主要聽讀就是RAZ,有的小朋友RAZ占比很小,也是三年左右完成。我家是普娃,普媽,絕對不是謙虛。憑的就是傻堅持,以及箭頭式的推進,沒有精力顧及其它。比不得那些讓人羨慕的娃娃,各項主業(yè)業(yè)余內容彈鋼琴式一樣,照顧得滴水不漏。
娃5月滿7周歲,2020年初起步學英文。說2年半有余,是因為之前也抽冷子帶他讀點RAZ,但是完全沒規(guī)劃,沒思路,沒節(jié)奏,沒堅持。一年也就混了最初兩三個字母,聽不懂成句的話,相當于還是0基礎。只能說,他知道有英文這回事,有另外一種語言這種存在。
我家二娃的情況,適合學前孩子,有大塊時間。家里小姐姐開學新五了,小弟的方法完全行不通,水平僅限于校內90+。這個后面有提,教訓也是深刻的。
正式開始有規(guī)劃地學英文,是上個疫情(2020年初),多放了半月假,帶娃開刷RAZ。然后一路升級,到5.18日AR測試7.3,6.28藍思測試1030,兩次測試中間百詞斬認讀詞匯7619。
藍思是用的東方小書童APP測試的,準確性我不太清楚。如有花友知道哪個免費的平臺能測試得準點也請賜教。
百詞斬的聽力詞匯明顯是偏低的,可能是剛測試完認讀,有點不耐煩了。這個聽力詞匯我有信心,肯定高于認讀詞匯。
過程,比較簡單粗暴,就是一路刷分級。
聽力先行。低段RAZ配著一些常見的分級。只管聽得懂,不要求認和跟讀。中段以后,常見分級囤貨跟不上了。RAZ篇幅也長了,就只看圖聽RAZ,到了G4段的時候,圖也基本不看了,只聽。一年半聽力刷完Z2.全程1.5倍速。
然后教自拼,認讀很快。前面的級別因為對他來說簡單了,不戀戰(zhàn),摸到N開始一篇篇讀,全都做quiz。目前W在讀。
中間開始自己從短句開始自然往出說,越說越復雜,各種時態(tài)、虛擬語氣使用正確。目前來看,應該是表達想法和觀點不成問題,和中文水平相當,但是一個單詞不會寫。
不再細說聽多少遍,每天聽多少時間之類的。肯定是大量。
********************************************************************************************
以下為按小冰要求補充:
重點處理聽力,目標:認知范圍內的隨意聽。
這一階段啟蒙總的方式:RAZ為主線,為難度標尺。配上親媽人肉或音頻的同難度分級(這部分主要是為了同難度單詞多情景復現,和中文一樣,一個詞總在一個情景聽到,和多個情景聽到,吸收率是不一樣的),數量我當時是差不多1:1,就是讀RAZ A級時,差不多難度的其它分級配了100篇左右吧,以此類推。都是一遍過——沒啥原則,就是想把家里庫存都清了。
* 總結這一階段孩子的學習特點:大量聽,可理解、多情景復現。
做手術住院期間,隨身物品半行李箱,RAZ半行李箱
資源:RAZ紙書和音頻,常見分級,有啥用啥
音頻用舊手機在XMLY上聽,可以調1.5倍速
聽報廢的舊手機,不止這倆
如何帶娃使用這套資源:第一遍,陪他翻圖聽,估計不懂也猜不出的,告訴一下。
會每級抽查幾篇聽的情況
孩子對該資源的喜好:沒有比較,培生、國地等也就都那樣,牛津樹更有趣些。但是甜食給多了,主食就不愛吃,好在牛津樹只到AR3左右就結束了。
對該資源的評價:RAZ不二選
通過這個資源,孩子在聽力方面,達到了聽力在認識范圍內自由的預期值
這一階段時是否遭遇過不順,舉例子說說具體的遭遇:
1、起步時有點難,不愛聽唄
2、時間不夠用。
應對思路是什么:
1、學習新東西,開頭肯定有阻力,依著孩子愿意,天天吃吃玩玩才好呢,該強制就強制
2、得失之間的平衡有個清醒的認知,明白自己要什么,沒有甘蔗兩頭甜。
如何應對:
1、能動手解決的咱們東北人不動口
2、果斷放棄提前三年占坑的學前班學位,失學在家,除了日常必須的玩,主要學習任務就是聽RAZ。
對這一階段孩子的學習成果做出總結:一年半多的大火攻,聽完RAZ全套系
重點處理閱讀,目標:認知范圍內的隨意讀。
這一階段總的方式:過完自拼和高頻率詞,然后RAZ為主線,爬級。
* 總結這一階段孩子的學習特點:大量讀,同步繼續(xù)聽非虛構和紀實小說。
資源:RAZ紙書,音頻就太多了,花友有書單,不再贅述
如何帶娃使用這套資源:讀+quiz,正確率低于80%的,重讀,訂正不過來的,幫他看看什么原因。
讀了將近一年,從文盲到AR7.3,藍思1030.
(又仔細翻了一下孩子的成長記錄,最早的自拼學習其實從2020年夏天就在嘗試。但是直到聽的RAZ高段之前的一年多時間,也是沒規(guī)劃,沒堅持的那種,三天讀兩天不讀,并且,他基本是看圖記住了音頻內容后“讀”的,所以我認為應該不算數)
困難:時間不夠用。
應對思路:還是有所舍,有所得,學校的任務降低標準,快點完成,能不做就不做。
********************************************************************************************
總結一下心得——核心就是第1點。第2點和第3點是湊數的。
比如聽別人說話,才能聽得懂七八個字的簡單句子的時候,一般不會讓孩子去認字、去做書面內容跟讀。守住靜默期,就是可理解性輸入(看圖理解,簡單解釋也可),量要遠超中文。類似的,每天聽多少,一個級別重復多少次,聽完要不要做題?正確率多少可以升級?所有這樣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想中文的學習過程——一本小中文書要給讀多少遍?一套書要聽多少來回?聽完凱叔講故事要不要問問題?答對多少可以聽更難的內容?——都不是核心問題。
舉例來說:小孩在學中文開口前聽了多少詞?每天家人不停地說,說了兩年,難度逐級提升。音頻輸入量,600-700小時總有了吧?那么孩子可理解性輸入超600小時后再看結果。否則就是強人所難。其實,小孩子在開口前,基本已經達到聽力與理解力相當了——就是認知范圍內的都能聽懂了,一些復雜的內容聽不懂,不是語言的事,是心智的事。并且據我觀察,因為接受能力更好,不是嬰兒心智起步,輸入遠遠用不上600小時,甚至200小時都不用上。但是20小時就要求孩子開口,甚至上來就讓跟讀,或模仿性輸出是不可取的。
說(輸出)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什么口語課、口水課,都是解悶的。沒人陪他聊,就找人陪罷了。輸入量不到,靠課堆出的口語,效率太低。
和上一點類似,中文也不是孩子有興趣家長才教的,就是給環(huán)境,泡出來的。這里的給環(huán)境,就是難度合理提升的聽力和圖片對應的RAZ和其它分級,并不是費媽的口語交互,我也沒那個能耐。至于不愛聽,那沒人能解決,2020年疫情我在家里,就摟懷里陪著聽,不專心就動手,咱們東北人講究的是能動手解決的不動口。家里兩娃學習方面的事全歸我,沒那時間和精力以及耐心整彩衣娛子那套花活。
尤其是個人體會以前就是保護興趣的雞湯灌多了,家里姐姐就是個失敗的例子,帶著各種蹦跳式學習,結果買櫝還珠,玩得挺開心,英文卻只停在很簡單的水平。當時盡管小,哪些是娛樂,哪些是媽媽牌夾帶的私貨,那小家伙分得門清。
孩子在剛學走路時,常常不愛走,出門轉身就要抱;學自行車時,也會有畏難情緒。但是一旦突破,享受到了自由奔跑和騎行的樂趣后,那些曾經的困難都不必提。如何跨越困難階段,見娃見智。我家兩娃的學習過程告訴我,必要的強制甚至暴力手段是必須的。我沒有圣母心,也沒有天使娃。
這一點是個悖論——要是能上量,還問什么方法?2020年起步時每天聽完一個字母的全部音頻(并且跟著音頻看書翻頁看圖,保證是專心聽),這次疫情平均每天閱讀量1-1.5萬詞(其實也不多,但是還得上網課,寫作業(yè),時間就那么多了),聽力2萬+。
2020年幼兒園疫情放假到六月,在家足聽了大幾個月,聽力突飛猛進,索性8月開學的學前班也不去了,繼續(xù)在家聽。畢竟中文識字關已過,中文已經自由閱讀,數學方面不是教的,不是刷何秋光、小紅花刷的,心智發(fā)展水平才是根本。基于這樣的情況和認識,我讓他在家失學一年,姥姥白天只管保證舊手機有電,坐他身邊陪著。經過一年半全力聽,到小學一年級上學前,RAZ全套系列聽完。
在2021年五月時,目標是學前能聽完RAZ,才開始布局認讀,前面也沒抓緊,眼看著要聽完了,才正經起來。趕在RAZ聽完正好無縫切換到閱讀模式。就是說,聽力快刷通RAZ后,才開始讀。這之前是英文準文盲狀態(tài),或許認得十幾、幾十個單詞。這一點前面有提。[這部分記憶有誤,回頭看記錄,2021年夏天差不多藍思400了]
2021年秋天上學后,全力推閱讀。因為聽力底子不薄,閱讀難度提升很快,從G級別每級挑幾篇適應篇幅,一直到N,開始全部都讀。但畢竟有作業(yè),有學校內容占用時間,進度很慢。不過抓住了今年疫情的時機,希望秋天開學前能閱讀RAZ通關。
關于量問題,身邊也有人說過——我娃這么耐雞的話,那還找啥方法啊,啥方法都到羅馬了。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無解,因為我家兩娃,對比很鮮明。
純是個人見解,不一定具備普遍意義。僅是我自己在老大身上失敗的教訓和小二身上暫時算是對得起付出的結果,就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