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作者杜森是一位生活在美國的爸爸,他們這一代留學(xué)生,往往都是拿著獎學(xué)金出國的,一路全部靠自己,“勤奮讀書、艱苦樸素”是必經(jīng)階段。而到了第二代,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大人希望孩子能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而孩子所生活的環(huán)境確是“歌舞升平、物質(zhì)豐富”。怎么能讓孩子理解這樣的價值觀,甚至,有必要去理解么?
幾年前的耶魯虎媽就非常擔心在優(yōu)渥條件下長大的孩子失去“虎氣、狼性”,所以逼著他們練琴,保持奮斗精神。這是國外移民后代的情況。其實,在國內(nèi)也一樣。如果讀書僅僅是為了有好的生活,家里已有N套房,為什么還要讀書?如果節(jié)約僅僅是因為物質(zhì)匱乏,啥都不缺,為什么還要節(jié)約?呵呵,孩子的這類問題,咱們都得好好回答 …
這位爸爸分享了他們家這方面的經(jīng)歷,他很實在,字里行間,你會看到他和孩子媽在這個問題上看法的些微差異,他對窮養(yǎng)富養(yǎng)到底意味著什么的疑問和思考 … 這類問題,你怎么看?歡迎在參加評論。
本文由作者杜森獨家授權(quán)小花生網(wǎng)發(fā)布,原標題:苦難教育
女兒不久要過十一歲的生日,從一開始小臉胖胖枕著我臂彎睡覺的小妞,慢慢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
在美國這些年里,她經(jīng)常被請去參加同學(xué)和朋友的生日會。這些生日會的程序都差不多,一般前后兩三個小時,在外面租的場館里,家長們帶著孩子和彩紙包裝好的禮物趕到,場館的年輕工作人員,好多都是兼職的學(xué)生,帶著孩子們進行各種活動,象畫畫,游戲,蹦床,做手工之類的,高潮是切蛋糕唱生日歌,最后小壽星的家長站在門口給每個孩子分發(fā)小禮物包(goodie bag)。
記得有次她在幼兒園時四歲多,同學(xué)的媽媽給家長們?nèi)喊l(fā),邀請大家參加她孩子的生日會,限時答復(fù)以便于統(tǒng)計人數(shù),統(tǒng)籌前后事宜。到那天我們倆開車送她過去,放下女兒也放下禮物,問家長大概什么時候來接。家長說:“大概兩個小時后吃蛋糕,棒約翰訂的比薩餅一個半小時后送到,訂了好幾個,足夠大人小孩一起吃,你們到時候過來吧。” 我說:“謝謝,不用了,我們已經(jīng)有安排。”
安排是和孩子媽在外面吃飯,一家以亞裔和墨西哥人為主顧的超市的韓國食鋪,有便宜的蔬菜水果,也有很大的魚類海鮮柜臺。以前帶了女兒去過,她一進門就捏住自己的鼻子,抱怨里面怎么臭烘烘的,最后就沒在里面吃飯,去了旁邊一家越南牛肉粉店。孩子媽喜歡吃石鍋拌飯,正好生日會給了我們難得的“兩人世界”時間,我們就相約去超市吃韓國飯。
下午三點鐘多,沒什么吃飯的人。韓國老板娘正在水龍頭上嘩嘩洗菜,看到我們,圍裙上擦擦手,來到賬臺前。點一份石鍋拌飯十塊錢,一份牛仔骨十六塊,我問孩子媽:“要不要加個海鮮豆腐煲?也是十塊。“ 孩子媽說:“算了吧,反正還送小菜?!?/span>
信用卡劃卡,我給了五塊小費。一刻鐘后,老板娘喊東西好了,我走過去拿塑料托盤。邊吃邊聊,孩子媽說:“味道不錯,但只送一份泡菜,上菜也有點慢?!?nbsp;
我說:“這里比外面韓國餐館便宜,老板娘請的墨西哥女孩要四點以后才來幫忙搭手,也是為了省錢?!?孩子媽問道:“所以你給20%的小費? ” (美國餐館小費的一般標準是15%到25%,視服務(wù)而定,這種自取類似快餐的食鋪給10%也可以)我說:“嗯,我希望她能開長久一點。”
孩子媽點點頭:“應(yīng)該的,我看老板娘臉上的皺紋和粉,應(yīng)該有五十多歲了,生活都不容易。” 吃完我把托盤送回賬臺,老板娘點著頭道謝接了過去。
兩個人出來到一家書店坐了會兒,看時間差不多去接女兒,正趕上切蛋糕。大人小孩們齊唱的生日歌聲中,帶著彩紙小帽子的小壽星吹滅了蠟燭。太甜的美式糖霜蛋糕女兒只嘗了一口,把盤子遞給我,說:“不好吃,爸爸,你吃吧?!?說完又跑開抓緊時間去玩了。最后出門,同學(xué)的媽媽站在門口,給我們一份禮物包,里面是六支彩色筆和一個小卷筆刀。
回家的路上,坐在后座上的女兒問:“媽媽,我怎么從來沒有生日晚會呢? ”
孩子媽很嚴肅地對她說:“我有三句話要對你說。一,別人有的,我們不一定有;二,我們都想要很多東西,但我們不能都得到;三,你想要的,不等于你真正需要。”
后視鏡里看著聽得似懂非懂的女兒,我說:“她還小呢,你不用這么嚴肅講大道理吧?”
孩子媽說:“有些道理我要讓她現(xiàn)在就明白。這樣一次花銷至少五六百塊的生日晚會,憑什么想要,我們就一定要給她?”
我聽了也就不說什么了。
教育孩子是個沉重的話題。如何看待貧富和物質(zhì)享受?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培養(yǎng)怎樣的金錢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平常避免和孩子說道理。我喜歡給孩子講故事。講我小時候我爸爸,也就是她爺爺,院子里砍了泡桐枝架在房間里掛上白熾燈,我在燈下做功課,春天到了,泡桐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講我初中時帶著妹妹,也就是她姑媽,在河邊洗碗,柴油機船轟轟開過,打起的層層浪把鋁鍋蓋卷到了河里,我躍身跳到河里去撈。
孩子聽了咯咯笑個不停。孩子媽問我:“你這是對她進行關(guān)于吃苦的教育?” 我說:“其實我當時也不覺得有多苦,我也不希望她吃苦?!?孩子媽又問我:“所以你就那么寵她?”
孩子媽有時覺得我太寵孩子,因為她自己很能吃苦,也很習(xí)慣吃苦。
當年她出來讀書,給還在國內(nèi)的我寫信,說坐公交車買菜,背著雙肩包拎幾個塑料袋在雪地里走回去。麥當勞都覺得太貴不舍得吃,周末冷凍蔬菜和雞蛋炒一大鍋蛋炒飯,每天微波爐熱一盤,倒一杯橘子汁,翻看一個臺灣同學(xué)送給她的菜譜下飯。
那時她每周修五門課,打工二十個小時,同時準備專業(yè)資格證書考試,忙得昏天黑地。一次大雪學(xué)校停課,下午六點多她從樓梯走下來,房東說:“我看你的車停在門口,應(yīng)該沒有出去,但又一直沒看見你,很疑惑你人在哪里。” 她說:“我太累了,前些時候每天都是只睡四五個小時,這次難得因為下雪,停課又停工,我從前一天下午六點多吃了晚飯,一直睡到現(xiàn)在,差不多睡了二十四個小時?!?/span>
我出國之后,讀書,轉(zhuǎn)學(xué),第一份工作后她第一個生日,我一個人去商場買件大衣送給她。她穿上身,站在鏡子前手插在口袋里,喜歡得滿臉是笑。然后問我要看發(fā)票,看了價錢堅決讓我去退掉。
有了孩子,搬進現(xiàn)在這個學(xué)區(qū)房。一個周末她染上流感發(fā)燒,躺在床上對我說:“這是我搬進這個房子后,除了出去玩不在家,兩年內(nèi)第一個周末我沒有上上下下給房間吸塵,今天我真的是爬不起來拖不動吸塵器了。” 我勸她:“那這周就別吸塵了。” 她看著我說:“你這么回答我?。课疫€以為你會說‘你拖不動這周我來打掃呢!’”
我希望女兒象媽媽:堅強,努力,認真,做事一絲不茍??伤笮r候的我:挑食,貪玩,愛看小說,差不多就行。
孩子媽最近經(jīng)常五點多天還黑著出去跑步,年初距離明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比賽還有一年多,她開始研究波士頓比賽的路線,進行跑坡的準備,在小區(qū)里一段百多米的大坡上來來回回跑。
兩年前她訓(xùn)練全馬時,一天她出門跑二十英里(約合三十二公里)。女兒睡懶覺,起來吃早飯,IPAD上看卡通片后做了幾道數(shù)學(xué)題,對我說:“Daddy, I feel fuzzy (爸爸,我覺得暈乎乎有點燥)?!?nbsp;
媽媽正好跑完回來,滿臉是汗喝牛奶,聽到了這句話,對她說:“你怎么大清早起來就fuzzy?快換身衣服,穿上跑鞋,跟我出去跑一圈,就不fuzzy了?!?/span>
兩人出門,我拿了相機,跟在后面,按了張照片。背影挺象媽媽的,心里想:長大了會應(yīng)該更象吧?
上周女兒去參加鋼琴表演,幾個月前一個比賽獲獎?wù)邊R演,臺下坐滿了老師和家長。最后頒獎,除了證書外,她還拿到了一百塊錢的獎金。
走出門外時,我跟她開玩笑說:“你用這錢給媽媽買樣禮物吧?” 她說:“一百塊能買什么?一盒子樂高?可媽媽不玩樂高啊。” 我說:“現(xiàn)在媽媽背的包,我給她買的,兩百多塊錢。你知道么?有的包要兩千多塊呢?!?她說:“我才不會花兩千多塊錢去買個包呢?!?然后又對媽媽說:“媽媽,你也不會要這樣的禮物吧?” 媽媽聽了,笑著對她說:“我不需要你給我買這樣的禮物。爸爸買,我也許會考慮。”
聽著女兒和媽媽的對話,我笑了,想起六年前幼兒園同學(xué)生日會回家路上,媽媽對她說的三句話。也許“苦難教育”收到了成效?
當時回家后我們討論了這個問題,達成三點共識:
首先,一方教育孩子的時候,另一方不當孩子的面提出異議,有不同意見可以事后兩人商量。英國《衛(wèi)報》曾刊登過文章,列數(shù)夫妻紛爭十大原因,第六條是Who decides what’s best for the children(由誰來決定,怎樣才是對孩子最好)。教育孩子父母很可能會有不一致的意見,溝通很重要。
其次,對女兒不必要有“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的硬性規(guī)定,具體視情況而定,滿足她的一些合理要求,但在當今商品社會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希望她能夠做到不事事跟風,不隨波逐潮流,懂得“買買買”未必能帶來快樂和幸福的道理。
最后,女兒的生日,我們買個她最愛吃的冰淇淋蛋糕,讓她挑選一樣自己喜歡的禮物,在家里三個人過。
楊絳在《我們仨》里寫道“阿圓(錢鐘書和楊絳的女兒)懂事后,每逢生日,鐘書總要說,這是母難之日。”
我跟女兒說,媽媽當年為了生她吃了不少苦,大清早進產(chǎn)房,催產(chǎn)素打到最大劑量,到下午她還是不愿意出來,最后媽媽挨了一刀,剖腹產(chǎn)才把她生下來,一個星期后感染發(fā)高燒,我半夜到外面藥房去買藥。
聽了這些,之后每年生日,她心里許完愿,吹滅蛋糕上的蠟燭后,總是說:“謝謝,媽媽!”
這篇文章,原發(fā)布于豆瓣,引發(fā)了很多討論,因為它再一次將孩子該“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的問題擺在家長面前。為此,在英國留學(xué)的一位教育學(xué)院博士生金津還提出了一些再思考,其中一些觀點,也在這里一并分享。
媽媽說的這三句話我非常認同,這代表一種獨立且有反思意識的生活態(tài)度。
你想要什么?
你想要的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你想要是因為別人都有而想要,還是就是你自己想要?
這不僅是在談金錢觀,也涉及到家庭教育應(yīng)該達到的最重要目標:讓孩子學(xué)會獨立思考和反思。明白之后,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為自己負責。
我認同的是媽媽對于欲望的反思態(tài)度,然而我覺得很多人對于吃苦卻不具有同樣的反思態(tài)度,認為吃苦都是對的,吃苦都是優(yōu)秀的。對吃苦的一味執(zhí)著是中國的教育,甚至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問題。我覺得很多大人,需要學(xué)會的,不是吃苦,不是堅持吃苦,而是學(xué)會快樂,學(xué)會在有限的條件里獲得快樂。不管我們有多少錢,我們其實都可以想辦法讓自己活得更開心一些,而這些更開心會讓我們更充實,更自由,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我覺得這就是更好的生活。
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媽媽對于“吃苦”的堅持也許有些過于執(zhí)著 ...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