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一直在努力學習怎樣教育、培養(yǎng)孩子
可總發(fā)現(xiàn)自己的耐心和情緒
好了一兩天又回去了
就像減肥總是會反彈一樣……
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這種挫敗感讓我們懷疑自己,不如放棄。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正是這種自責讓改變更困難。
01 你現(xiàn)在的教育方式有沒有受到父母的影響?
有位媽媽說,小時候父母對她很嚴苛,經(jīng)常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她。現(xiàn)在她當媽媽了,不想這樣“教育”孩子,但總控制不住脾氣。她想改變,試了很多方法,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又回到了老路上。她很疑惑,那些道理到底有沒有用?究竟怎樣改變自己?
是的,我也有這樣的體驗,常常想著改變育兒方式,卻總在不經(jīng)意間又用回了父母的那一套。有時也感慨,怎么就這么精準地復制了他們呢?連平時的表情都和他們一樣!
后來學習了心理學才知道,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深遠。兒時的經(jīng)歷,不僅構成了我們的童年生活,也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
我們的行為模式已經(jīng)被原生家庭塑造,雖然我們長大了,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但我們的頭腦里裝著的是忘不掉的過去,舊的行為模式把原生家庭的印記又刻在了孩子身上。
02 走出你的心里舒適區(qū),改變隨之而來
舊的行為模式可以說是“舊經(jīng)驗”,“舊經(jīng)驗”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與“舒適”,就這樣形成了心理舒適區(qū),走出心里舒適區(qū)真的不容易。
就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打罵往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讓我們感到情緒被宣泄了的痛快。這個“效果快”和“痛快”就是我們切實體會過的好處,它們是具體的。
而耐心教導孩子是新經(jīng)驗,其結果“親子關系更好”,“孩子心理更健康”等等,是期待的好處,是理智所構想的,我們沒有體驗過這種好處,它們是抽象的。
在具體的好處和抽象的好處之間,我們自然更傾向于選擇前者。這就讓舊經(jīng)驗根深蒂固了,更難走出來創(chuàng)造新經(jīng)驗。
有時候,我們處于一個很痛苦、很艱難的環(huán)境中,仍然不愿意改變,這也是一種心理舒適區(qū),因為我們熟悉它。
做為職場媽媽,相信你也有每天早上催促孩子起床上學,提著秒表趕到單位上班,每天火急火燎,跟打仗似的這樣的精力,我記得我媽媽曾經(jīng)跟我說過:每天早上家里就像戰(zhàn)場一樣,一分鐘也不容耽擱。當我們抱怨孩子不省心,讓自己累到爆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么多年來好像自己一直沒有改變過,甚至覺得生活就是這樣。
其實,這是因為,自己在用熟稔于心的方式來處理早上的匆忙。我們熟悉的應對方式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控制感。這讓我們覺得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中。所以,心理舒適區(qū)的本質是熟悉的應對方式所帶來的控制感。
“控制感”讓我們更有“安全感”。而改變意味著,我們要放下熟悉的安全感,面對新的焦慮,尋找新的適應辦法,這是很難忍受的。
所以,對焦慮感的回避和對控制感的需要,經(jīng)常會讓我們重新用回我們所熟悉的老方法,這就是為什么改變這么難。
03 延遲10″輸出你的慣例做法
一下子改變太難了,這甚至是任何人都無法做到。比起做個“做個好媽媽”這樣巨大的任務來說。延遲發(fā)火,延遲嘮叨,似乎對我們來說更容易些。
當我們要爆發(fā)時,試著“先忍10秒鐘”、“先沉默一下”、別說話”……這樣一次次下來,不知不覺會感覺脾氣緩和多了。
在你無法一下子改變時,延遲輸出你的慣例做法,接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遭,孩子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你的期待。以前,只是你太著急了而已。
04 放下自責,“愛”會讓你爆發(fā)出強大的力量
任何人在剛開始改變時與信心同在的就是脆弱,很容易因為一點小打擊就放棄。
有時沒控制住對孩子發(fā)了火,事后就很自責,很泄氣。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努力學習怎樣培養(yǎng)、教育孩子,可總是好了一兩天又回去了。就像減肥容易反彈一樣,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這種挫敗感讓我們懷疑自己,還能堅持嗎?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正是這種自責讓改變更困難。其實你的負罪感,并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反而加速你中途放棄。
內疚和自責會增加我們的焦慮和壓力,我們還要額外花費精力對抗它們,這種消耗讓人意志力脆弱,更難自控。如果把自己搞得士氣低落,哪里還有勇氣和能量去改變呢?
所以,別再自責,對自己多一些愛與鼓勵!正是因為童年受到太多指責,我們今天才有這么多的自我譴責。這些自我的譴責不是我們需要的,對我們的改變沒有任何幫助!
改變,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我們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我們更需要的是愛。學會愛與自我理解,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療愈自己的過程。
當自己被愛包圍時,你會立刻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和溫柔的目光。而孩子,會立馬感受到那個溫柔的你給他帶來的愉悅與輕松。這時的任何溝通都是有用而又高效的!
我們不妨試一試 !
痛苦不是財富,對痛苦的反思才是財富。
——柴靜《看見》
--End--
生活即教育
巴迪英語
與您一同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