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有這樣的疑問:古典音樂怎么聽?
生活中,似乎很難有機會遇到音樂人,尤其是受過訓(xùn)練的音樂家,對怎么聽古典音樂這件事提出指導(dǎo)意見。更多時候,音樂也常常只是作為背景音存在于生活的場景中,比如孩子玩過家家時、工作讀書時、洗衣做飯時、下午茶時、跑步運動時、逛商場時……嚴謹而精密的古典音樂很少出現(xiàn)在這些場合中,用曲高和寡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在美國,有這樣一部影片常常被用來做兒童的古典音樂啟蒙。 影片主人公是八支古典音樂,它把從來都是影視配角的音樂,當作超越劇情的絕對主角來對待;它誕生于二戰(zhàn)期間,是迪士尼的第三部動畫長片,也是迄今為止迪士尼重映次數(shù)最多的影片,包攬第14屆奧斯卡音樂及錄音技術(shù)的兩項特別成就獎;它是迄今為止,將音樂與美術(shù)結(jié)合的一次偉大嘗試,至今仍為曠世杰作,沒有哪一部音樂片可望其項背;對它的評價有很多爭議,但不能阻止它70余年來,的確為許多人帶來了美好的古典音樂啟蒙的事實。 正如迪士尼先生所說“Fantasia is timeless”。這部影片有一個勢必會讓人記住的名字Fantasia(《幻想曲》),代表著人們心中可以跨越時空等邊界的自由和美好。
▲ 《幻想曲》拍攝
這是一部什么樣的古典音樂啟蒙影片?
《幻想曲》(Fantasia)是華特迪士尼公司1940年公映的一部以古典音樂為主角的動畫片。由集作曲家、樂評家及作家于一身的狄姆斯·泰勒主持,指揮家、古典音樂改編家列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親自登臺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奏,以及當時在行業(yè)內(nèi)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迪士尼動畫師和技術(shù)工程師聯(lián)合呈現(xiàn),陣容豪華。
在選曲上涵蓋了兩種音樂體裁:無標題音樂(只是以音樂自身來抒發(fā)情感的“純”音樂形式,如影片首曲巴赫《D小調(diào)觸技曲與賦格曲》,動畫師全以非常抽象的畫面來表現(xiàn)),和標題音樂(一種用文字來說明作曲家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思想內(nèi)容音樂形式),然而除了《魔法師的學(xué)徒》一段,表現(xiàn)其余曲子的畫面卻基本與作曲家的標題意圖無關(guān),比如,原本講述俄羅斯古老傳說的《春之祭》,在影片中則變成了恐龍的舞蹈……
▲ 《幻想曲》正式海報
至于為什么是這八首而不是其他八首,除了幾位主要選曲人迪士尼本人、樂評人泰勒和善于改編巴赫曲子的斯托科夫斯基的個人喜好外,與動畫師們對音樂的想象方式和當時制作技術(shù)的邊界都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
即便如此,影片還是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呈現(xiàn)了一眾大師的音樂杰作,如巴赫的《D小調(diào)觸技曲與賦格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蓬基耶利的《時光之舞》、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舒伯特的《圣母頌》以及最受小朋友們青睞的杜卡斯的《魔法師的學(xué)徒》。
無論從音樂還是動畫的角度,陣容都可謂“豪華”,堪稱精品。音樂是時間的藝術(shù),尤其古典音樂,因其抽象艱深而被束之高閣;動畫是想象的藝術(shù),但常被冠以小兒科和幼稚的名號,此二者碰撞,為音樂和動畫都增添了新的注腳。當孩子上學(xué)路上無意中哼唱起《胡桃夾子》的歡樂片段,并在腦海里生成自己的音樂畫面時,必須承認,高配置的作品值得孩子飛速消逝的時間。
影片涵蓋了哪些曲目, 是如何通過畫面呈現(xiàn)的?
《幻想曲》共包括八個段落,分別對應(yīng)八首不同的樂曲。
1.《D小調(diào)觸技曲與賦格曲》:巴赫。開場曲,將器樂節(jié)奏和音色通過畫面來呈現(xiàn),這是全片最具實驗精神的段落。抽象動畫大師奧斯卡·費欽格也短期參與了制作。
2.《胡桃夾子組曲》:柴可夫斯基。蘑菇、精靈、花朵隨著四季更迭翩翩起舞,畫面不是臨摹原歌劇的故事,而是進行了全新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詮釋。
3.《魔法師的學(xué)徒》:杜卡。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xiàn)的米老鼠,在這一段中變成了見習魔法師,他趁師傅不在時,悄悄戴上魔法帽,企圖讓掃把替自己打水,卻沒想到情節(jié)急轉(zhuǎn)直下。是全篇最受歡迎的一段。
4.《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原本是講述俄羅斯獻祭的古老傳說的音樂,在本段被改編為一部史前歷史書,展現(xiàn)了地球誕生和生命出現(xiàn),也成為了恐龍時代和恐龍滅絕的挽歌。據(jù)說霸王龍的形象是照著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指揮時的樣子畫的。
5.《中場休息/音軌登場》:在影院原版《幻想曲》中,觀眾可以看見銀幕上的樂隊暫時離場休息,隨后是一段精心制作的“聲波”向大家展示音軌是如何錄制的。
▲豎琴的聲波是如何通過畫面呈現(xiàn)的。
6.《田園交響曲》:貝多芬。奧地利的鄉(xiāng)間生活,這是貝多芬為數(shù)不多明確描繪一個場景的作品。在《幻想曲》中,動畫師們的腦洞里鉆出來的卻是希臘眾神、半人馬、農(nóng)牧神以及其他神話生物共慶節(jié)日,最后被宙斯投擲的閃電攪得興致全無的故事。
7.《時光之舞》:蓬基耶利。這段《祭神舞》經(jīng)過改編,變成了全片最能讓人捧腹的橋段,鴕鳥、大象、河馬以及鱷魚跳芭蕾會是什么樣的場景?你還能想象以上舞者試圖共舞時,那個混亂不堪的滑稽場面嗎?本段熟練運用真人捕捉技術(shù),也不知道是用了誰的舞姿。
8.《荒山之夜》:穆索爾斯基;《圣母頌》:舒伯特。魔王在夜晚召集各路魔怪,黑暗、暴力,并以一聲鐘聲宣告結(jié)束,隨后《圣母頌》響起,修道士在荒山附近的森林中前行,直至陽光普照大地。
八段曲目
1. 約翰-巴赫: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2. 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The Nutcracker Suite)
3. 保羅-杜卡斯:魔法師的學(xué)徒(TheSorcerer's Apprentice)
4.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5.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Pastoral Symphony)
6. 阿米爾卡爾-龐切:時光之舞(Danceof the Hours)
7. 穆索爾斯基: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
8. 舒伯特:圣母頌(Ave Maria)
文:馬青,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 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