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干貨文章,關注公z號"秀秀媽英語啟蒙"
接觸過英語啟蒙的家長,對于“關鍵期”和“敏感期”這兩個概念應該不陌生。在聽到這兩個概念時,也常常伴隨著“再不XXX就來不及了”、“錯過XXX要后悔一輩子”這樣的話。
但是關鍵期和敏感期真的有這么玄乎嗎?
我們先要搞清楚幾件事情:
關鍵期和敏感期是一回事嗎?
學習母語和外語的關鍵期或敏感期一致嗎?
聽、說、讀、寫、詞匯、語法的關鍵期或敏感期一致嗎?
關鍵期、敏感期的理論,可靠嗎?
說到關鍵期,我們繞不開一個人和一個故事。
這個人叫勞倫茲(Konrad Lorenz),是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這個概念的提出者,并且因此獲得了197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諾貝爾獎得主的理論,是不是夠權威呢?別急,我們先看看他的研究對象是什么。他在1935年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首先看到自己而不是鵝媽媽。于是,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小鵝將勞倫茲當成了自己的母親,總是跟著他。
他由此得出結論:在生命中有一些特定時間窗口,必須在這個時間窗口內進行適當刺激,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的某些行為才會出現,過早或過晚都不行。
當然,對小鵝認媽媽這個行為而言,關鍵期就是它們破殼后的10-16小時。一旦超過16個小時,它們就不會把之后看到的動物或物品認成媽媽了。
介紹到這里,你應該能發(fā)現,這個關鍵期理論和二語習得,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那我們接下來再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成功地把很多家長唬住了。
這就是“狼孩”的故事,大意是說有一個在狼群中長到8歲的女孩,被救出來后哪怕受到了悉心教育,但是7年只學會了45個單詞。到17歲去世時,智力也僅相當于4歲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
這個故事的問題在哪里呢?
在于狼孩被剝奪的,不僅僅是語言輸入,還有正常的社會連接、發(fā)育必須的營養(yǎng)攝入等等(更何況,這個故事并沒有涉及到外語學習。中文和英文之間的差異,遠沒有“人語”和“獸語”之間大)。所以單憑這個故事當然也不能得出“如果8歲前沒有任何語言輸入,8歲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學會這門語言”的結論。
按照勞倫茲的定義,我們再去看所謂的“3歲是計算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3-8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就能一眼看出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了。因為“錯過這個年齡段就再也學不會這項技能”的反例比比皆是。
看來是時候修正一下勞倫茲的理論了,這個時候,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的概念閃亮登場。敏感期的時間邊界就比較模糊了,而且更多的是一種相對概念(在敏感期內學技能效果更好,但錯過敏感期也并不是學不會),所以敏感期又叫“弱關鍵期”(weak critical period)。
理論發(fā)展到敏感期這里,也終于和語言學習、認知發(fā)展搭上邊了。比如語音語調、語法加工、詞匯習得,都是和敏感期有關的。
(當然,這兩個術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有混用的現象。為了防止混亂,我在本文中會按它們的準確定義區(qū)分清楚)
1969年,一位叫Thomas Scovel的學者,總結了關于敏感期比較重要的觀點:
1-人到了青春期左右,大腦可塑性降低,在此之后再學外語,都會帶有口音;
2-敏感期僅對口語有影響,對其它方面的語言能力沒有影響。
在此之后,敏感期的理論又有了新的發(fā)展。討論主要圍繞這幾個關鍵問題展開:
1-青春期之后再開始學英語,效果是否不如從小開始學?
Kroll和De Groot于2009年提出,敏感期和語言學習的速度無關,而和最終能達成的語言能力有關。青少年和成年人學外語的速度可以超過小孩子,但是最終水平要比從小開始學的孩子低一些(二語習得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克拉申也認同這一觀點)。
PS:這個發(fā)現很重要,下篇文章我寫大童啟蒙時再展開詳細講。
2-敏感期到底是從幾歲到幾歲?
眾說紛紜。
有說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Lenneberg, 1967);有說2歲達到頂峰,到青春期結束的(Johnson & Newport, 1991);有說6歲開始,青春期結束的(Long, 1990);有說12歲前結束的,尤其是對于口語而言(Flege, 1988);有說9歲達到頂峰的(Singleton, 2001)。
把上面的幾種說法歸總一下,大家對于結束時間的意見是比較一致的:青春期。
3-不同的語言能力對應的敏感期一致嗎?
不一致。
總的來說,聽力和口語對應的敏感期較早,而語法對應的敏感期較晚。
嬰兒在剛出生不久后,可以辨別音素,哪怕這些音素在母語中不存在。(這一點在2018年BBC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里也有闡述,這項能力會在1歲后消失。
PS:這片子不錯,推薦3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去看一下,在騰訊視頻就可以搜到。
至于語法學習的敏感期,可以一直持續(xù)到接近成年(17.4歲),隨后語法學習能力才逐漸衰退。(這項研究的樣本很大,涉及67萬英語學習者,所以我采取了這種說法。這比之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的青春期結束論,時間要晚幾年)。
4-兒童和青少年學習英語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先說個原則:
青春期之前的二語學習者不需要模仿語言結構(即語法);而青春期之后的學習者需要有意識地反思(De Keyser, 2005)。
具體的方法我們下篇文章展開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