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太久沒有機會做,比如自己一個人去看場電影,約朋友吃個飯,三五好友去爬山,獨自逛商場……似乎做了媽媽就總有這樣的迷思,除了孩子,個人生活所剩無幾。
我曾在一個媽媽群里看大家每天都打雞血一樣的給孩子打卡,英文閱讀、練琴、課外班、在線外教、戶外活動……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一一記錄,一件不落,可以想象這些事情足以填滿了每個媽媽下班后的每寸光陰。
可是自己給自己留出了多少時間呢?有一天,我試探性地提議,要不咱們也把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學了什么、讀了什么也放在打卡記錄里吧?
只有一個媽媽回應:已經(jīng)累成狗了,哪有時間學習?
的確如此,自從有了孩子,我突然變得格外無私,把該給自己花的錢都勻到孩子的教育、衣食玩具上,縮減了一切個人時間,用來陪伴小孩。
誰來陪伴我們呢?沒有時間和閨蜜約會,因為曾經(jīng)的閨蜜也都成家立業(yè)有小孩啦,大家見面如果帶孩子那就是個純粹的孩子中心的聚會,哪里還有空聊自己。
沒有時間和老公單獨做任何事情,看電影、二人晚餐?通通都沒有了。
漸漸地,我習慣了這樣把孩子作為重心的生活,但某天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孩子離開了家庭,我還能重新找回自己嗎?細思極恐,如果用100%的個人生活減掉和孩子有關(guān)的部分,幾乎就只剩下1%。
有時候,我也會自私。比如,我會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多待些時間,好有更多清靜時間用來讀書、學習、運動。但是好景不長,每次都似乎覺得這是虧欠了孩子什么,就用更多的物質(zhì)和時間去彌補。
最后留給自己的部分還是很少。有時候翻翻自己的朋友圈,真不忍直視,怎么就沒找到只有自己的照片呢!
其實我很想改變,但發(fā)現(xiàn)習慣了的事就很難打破,只能從小事做起,多為自己想想。
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別老去繪本童書區(qū)晃蕩,也借些小說,逛逛那些或深刻、或?qū)I(yè)的厚厚的純文字的書,偶爾給自己借個電影DVD看或者音樂CD聽。
逛超市的時候,買點自己真正愛吃的食物,不要一想到吃,就自動轉(zhuǎn)移到孩子的喜好上。
專門買件漂亮的外套、鞋子、化妝品,慢點挑選,不趕時間,不為了優(yōu)惠去湊單,只為了自己真正心動的物品去挑選一次;找個時間,背上背包,找個山頭,登上山頂喘口氣;去看場只有大人能看懂的舞臺劇……
寫著寫著突然覺得這些小事都變得好奢侈,也好需要,只有試著轉(zhuǎn)換回自己的軌道,才知道自己的生活也是值得好好過的。
為了20年后當孩子成人,我回望自己過去幾十年,不留下太多虛無空白。
本文首發(fā)于“兔媽在美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