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s
2014
發(fā)布于 2018-04-01 · 圖片3
Flash kids共6盒卡片,真是英語啟蒙進階的利器。
綿學完26個字母大小寫后,現在用three-letter words,很輕松認知單詞,玩起來也簡單,綿爸也能上手,只是被綿給虐了,單詞量還不如她
感覺比直接過渡到sight words還是循序漸進些。整套卡片配套用,感覺進階很方便。
回應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

11歲
想法
【綿畫記】整了個收納抽屜給她裝各類紙張,教她如何收拾,在探索創(chuàng)意的同時做到盡量不浪費。
一直以來,除了畫整張畫,綿還喜歡把一大張紙剪碎了再畫再貼,留下了不少紙片,也不再用…圖2??-9??
現在有意識地引導后,會先用紙片來創(chuàng)作。圖1??
感覺小姑娘天生對這些細小瑣碎的事物感興趣,還能每個都畫得不一樣,心里有個豐富的世界~
11歲
想法
20200806 第四天
加強對15、45分鐘的認識,包括表盤上的位置、時鐘數字轉換以及了解“過一刻”、“差一刻”的說法。
逐漸清晰做不同事需要的大概時長。
體驗一分鐘內可以做哪些事,比如數多少個數字。
在生活中有意識引導認讀時鐘、猜做事需要的時長。

#認識時間
恨不得一口氣都做完,玩得上癮…
11歲
想法
美育老師筆記|來組低齡段的“火烈鳥”主題創(chuàng)作??
雖然方法是一樣的,但結果是沒有雷同的。

創(chuàng)作本就是一個體驗不一樣感受的過程。如果為了“要像、要美、要看得懂”,這不僅是對美術創(chuàng)作的錯誤理解,以及自身審美的局限,更是沒有真正接納孩子真實表達的行為。

每個孩子不僅能理解到長脖子長腿的特征,還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想法。
簡單地說,是由老師教的搓圓、涂色等方法這些共同的“點”,經過學生各自的思考與創(chuàng)作,形成了不同火烈鳥造型的“點”。

同時,不單純以作品來描述高低,而是結合孩子的行為...
11歲
想法
【綿畫記】隨著模仿能力的增強,畫的內容在看得懂和看不懂之間,只是我會在她看不懂的地方,看得更久些
完全的獨立創(chuàng)作,只有兒童的想到哪畫到哪,不存在任何刻意的形式感
1?? 設計了個游戲
2?? 游戲棋子
3?? 拿彩旗的人,頭發(fā)是花瓣做的
4?? 打開一看,還藏著一張畫,內容也連起來

畫畫這事,喜歡畫是攔不住的
平時就多自由地畫,不做評判即可~
11歲
想法
春分,帶上放大鏡?? 去識花??
春色浪漫,花開燦爛,帶著綿做自然教育,看看小區(qū)哪些花開了?分別是什么形狀、顏色,摸起來、聞起來是什么感覺,再查一查叫啥名?
順便還了解一下春分的特點,記住了這一天晝夜平分。

推薦app——形色、簡拼
推薦繪本——《我家門外的自然課——路邊的野花》
11歲
想法
【綿畫記】綿都計劃好了,等這次的疫情都過去了,一定要約上好朋友出去野餐

1??小馬寶莉里的白胡子星弦
2??水龍頭
3??各種好吃的
4??-6??各種可愛腦洞
7??-9??看得出真的很想出去吃東西了…
11歲
想法
【綿畫記】老老小小愛畫畫,近期的一些畫
外公雖高齡,但疫情期間畫作不斷
這幾天畫的是少年時生活過的故鄉(xiāng),還有第一次見的祠堂
現在都沒有了,外公借助之前的速寫和記憶畫了不少底稿,綿說這地方真好看,時代不同一樣可以欣賞

把綿的書桌搬到陽臺,光線好環(huán)境好靈感多
最近除了描繪生活和想象中的造型,線條也變得有裝飾性,一層層疊加,就像五一期間去看的銅官窯的古瓷器上的花紋

最后,圖9??是個好東西,用過的都說好??
11歲
想法
美育老師筆記——
會畫畫,不等于會教孩子
畫得像,不等于懂藝術
學的久,也不等于敢獨立畫

我在之前的美育微課分享中,主要是從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方法來給出幫助和建議。
但如何更好地提升家長的藝術力?
從藝術的角度發(fā)現孩子作品中很多藝術家都會去追求、探索的不同形式的美?

推薦業(yè)界大佬楊景芝老師的這本書,看看兒童藝術與原始藝術、現代藝術的關聯(lián)和形式特點,打開眼界,也打破世俗審美的刻板印象。
沒有那種“幾分鐘學會畫畫”的快銷推廣來的刺激,但如果平時真的有認真觀察孩子創(chuàng)作與表達的...
11歲
想法
【綿畫記】不能出門被逼得天天搞學習搞運動,就是讓我啥也搞不了,都有些兩看相厭了…
今天綿對我說:你快點去睡午覺吧,你睡了我就自由了!

最后只有畫畫手工才是她真愛
1??冰激凌
2??把以前做的各種吃的、小玩意裝飾都整合起來,又有新鮮感
3??彩鉛畫的超大的花
4??送我的畫,用水彩、彩鉛畫的在海南萬寧住的酒店,說還想去(造型想象的)
5??同一天送給綿爸的,我綿果然對我最好(腦殘粉很嗨)
6??在房間里一個人拼了個長長的對稱圖,特別喜歡中間藍色的那幾部分
7??8??和綿爸...
11歲
想法
【綿畫記|20200630、0702】從用線到涂色的動態(tài)變化
用線來勾外輪廓,再涂色的畫法,幾乎是每個孩子,甚至成人的習慣畫法。
但孩子畫到一定階段,很容易形成火柴人的感覺,不管是畫人或動物,都像沒有關節(jié)似的木頭人。
同時其他造型也難以擺脫簡筆畫的固定符號感。
這個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太多這樣的符號影響,讓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觀察和突破,所以才會選擇模仿并不斷重復,這也是為什么到了成年,很多人也只會畫火柴人。

綿也一樣,有時也不可避免總是將人畫成同一個動態(tài)。
最近我告訴她一個簡...
wins
win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