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需要時不時去看一遍,一次又一次的去警醒自己,檢視自己。
面臨小升初,明顯感覺自己的焦灼感。
第二遍看這本書,還需要第三遍,第四遍……
母親是給了我們發(fā)言的機會,但納入?yún)⒖嫉母怕屎艿?;她重視我們的情緒,但更要求我們重視她的情緒。
直至今日,她仍認為她是民主、開明的母親,她仍相信我的成就來自她的教育方式,但我們不談妹妹,妹妹是她至今解不開的一道難題。
我不禁想,我們服膺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坦白說,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再歸因于“父母的管教”,不僅忽略了其個人特質,也忘了把他所處的環(huán)境納入考量。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這些小孩的故事沒人關心,人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