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親子游# 周末天津休閑
坐城際高鐵只需要30分鐘就可以從北京南站到達天津,比從東城去海淀還快。
周五放學后直接去車站坐車,到天津的時候比平時到家的時間沒晚多少。
不過我們的天津之行似乎有點小波折,因為有刮風了,因為又下雨了。本來上個月想去的,就是趕上華北地區(qū)罕見的大風取消了行程。不過反正我們也沒啥必須完成的計劃,所以吃完晚飯,在房間看看窗外美景,晚上游個泳,挺自在的。
第二天,風真大,挺冷的,一下子從夏天又回到了春天,沒穿厚外套,索性就在酒店著。看會書,小朋友把作文寫了,去健身房玩了會兒桌球。午飯后看書睡覺游泳玩桌球。晚上風停了,氣溫也升高了,去津灣廣場轉(zhuǎn)了一圈。夜景不錯,很多馬路歌手,熱熱鬧鬧的,但是地方小了點兒。解放橋是一座可開合的橋比較有特色。橋上人比較多。
周日上午逛了北疆博物館,感覺不錯。天津北疆博物院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和科學價值的博物館,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位于天津市河西區(qū)馬場道117號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nèi)。在天津自然博物館公眾號約票即可進入。
以下是它的簡介:
? 歷史沿革: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博物學家桑志華(Paul émile Licent,1876-1952)于1914年來華創(chuàng)建,1928年向公眾開放。1938年,桑志華奉命回國,北疆博物院研究工作停滯。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被天津市政府接收。2014年,北疆博物院北樓和陳列室修繕工程全面展開,2016年1月22日重新對公眾開放。
? 建筑特色:建筑由北樓、陳列室和南樓三部分組成,南樓、北樓以連廊相接,整體呈“工”字型布局。磚混結(jié)構(gòu),北樓三層,南樓二層,陳列室窗戶設(shè)計獨特,采光好,窗玻璃直接嵌入墻中,防潮防震,且當時有全屋地暖。
? 藏品概況:藏品包括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巖石礦物標本以及歷史民俗文物20余萬件,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基礎(chǔ),其中不乏珍貴的標本,如披毛犀、野驢骨架及河套人牙等,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享譽世界。
? 學術(shù)地位:是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也是收藏中國古哺乳動物化石最為豐富的博物館,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研究的先河,揭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序幕。其出版著作、刊物已列入世界自然科學文獻寶庫,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然后又去五大道走了走,名人故居真多。很多老建筑,不過有一點不好,很多建筑的標牌上只寫了一級建筑,沒寫原來的用途。
最后又去意大利風情街走了走,沒有什么感覺,我們就當曬太陽了。
午飯后,時間還早不想玩兒了,改簽了個早點的車票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