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頁的文字,很快就讀完了。這部中篇小說,是作者最看重的作品。如果讓孩子閱讀,可能會沒什么感覺,畢竟故事性不強,很多內(nèi)容都會似懂非懂,文中引用的名人,作品真的很多。中學(xué)階段去讀,30歲去讀,感受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我很想嘗試給10歲的孩子朗讀,同他一起品讀。
我讀此書,是跳躍著看完的,又選擇重點的章節(jié)再讀,勾畫了其中富有哲理或妙趣橫生的一些句子。當再讀的時候,就基本上看懂了作者的通篇構(gòu)思,進一步認識了開篇中作者的那些話,理解了作者在廢紙打包時,在每個包中放入一本名著,將其視為一種“作品”。在講敘一些小人物的過程中,不斷的重復(fù)猶太教法典中的詞句:“我們有如橄欖,唯有被粉碎時,才釋放出我們的精華?!痹谥v述茨岡女孩被納粹屠殺,茨岡人艱辛的討生活,之后,他寫道:“火,它的光把一切痛苦深埋在下面,臉上卻擠出一個悲哀的微笑,反映了茨岡人的幸福觀……”在故事的結(jié)尾,他把自己象哲學(xué)書一樣,打包到自己三十五年來一直干的廢紙包中。
作者不斷的采用老子的觀點,表明“天道不仁慈”,他說:“也許有什么東西比這天道更為可貴,那就是同情和愛,對此我已經(jīng)忘記了,忘記了?!痹诓蝗蚀鹊氖澜缰?,他說:“我只不過是一個軟心腸的屠夫而已?!?/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