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核心不是孩子不愿意聽中文音頻。很多小孩子都會出現(xiàn)不愿意聽機器讀的情況。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我記得《朗讀手冊》里提到過一個例子,很小的孩子愿意聽故事,其實是因為她喜歡媽媽抱著她的感覺。我一直堅持給孩子讀書。媽媽讀書比這叔那阿姨的要好聽,盡管我們可能沒有那么精良的音效,但是我們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體會,而這些東西是和孩子最好的鏈接。媽媽的聲音也是孩子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聲音。咱們有時候雞娃也太厲害了,想要孩子多學知識可以理解,但是人生的長跑中,比的也不是誰的知識更多。對于四歲的孩子,還是應該陪伴閱讀為主。理解提問的媽媽需要工作時間不多。我自己從全職在家?guī)Ш⒆?,到現(xiàn)在全職上班,家里還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一歲。盡量保證回家的時候能夠陪孩子。上面的回答沒有直接給出建議,但是我覺得很重要的內容。因為這些會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只有做到媽媽用心的陪伴,才能夠讓孩子放開手去自己尋找知識。
下面給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媽媽可以晚上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錄音,把媽媽講的故事錄到喜馬拉雅,等媽媽上班了,可以放給孩子聽。這是孩子最熟悉的聲音,是聽過的內容。這有助于他養(yǎng)成用機器聽中文的習慣。其次,媽媽回家也可以有意識地講一些明天要聽的內容,做下鋪墊,留下懸念。找到孩子的興趣點。
媽媽不要著急,獲取知識不是最重要的。我經常覺得現(xiàn)在的閱讀有點讓人跑偏了,一股腦地拼誰讀得多,而不去重視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孩子的理解能力。閱讀過程中的提問,交流比起長知識還要重要得多。媽媽放寬心,孩子覺得閱讀有意思,聽書有意思,聽到的東西,等媽媽回來能夠交流,肯定喜歡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