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要讓孩子學(xué)會情緒管理,做高情商的孩子。特別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要跟他共情,理解他的感受,再引導(dǎo)他走出情緒隧道。
但實際上在這之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一步,就是家長的自我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所有的這些感受都是屬于我的,當我們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從我們的身體里面拿出來,把它放在地上,這才是真正愛自己的過程。
做好自我覺察的目的是為了課題分離,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覺察孩子,覺察孩子的情緒,幫他把他的情緒說出來。
讓孩子知道,每一種情緒,都是平等的,它們都有一個目的。比如害怕的感覺是在提醒我們自我保護,憤怒的感覺會驅(qū)使我們?nèi)崿F(xiàn)目標。
一旦這些情緒長期的被忽略,孩子學(xué)到的是什么?他學(xué)到的是我的感受、我的判斷不值得被信任。這是一種最基本的掌控感缺失。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小孩子,人小脾氣那么大,不好溝通的原因。
而我們幫助孩子識別并標注他們的情緒,告訴他們所有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都是真實的,是允許存在的。他們甚至還有專門的名字。
我們幫孩子準確的描繪感受,幫助孩子發(fā)送清晰的信息——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不用去憋著、忍著,這些情緒不需要我自己扛。而這些情緒的表達,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這就是真正的共情。也是聯(lián)結(jié)開始產(chǎn)生的地方。
當然,我們不能停在共情就結(jié)束了,我們需要去親推孩子,幫助孩子轉(zhuǎn)念,我們可以開始說孩子的成就,托舉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是同時堅持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