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學習型家庭打造# 最溫柔的教養(yǎng) 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 讓愛在…
●教導孩子時,請只說有用的話,以免消耗家長和孩子的精力。
●白費太多口舌,往往忘記當下的關鍵,忘記原本需要說的話,只剩下哭鬧的孩子、發(fā)火的家長。
●關鍵:教會孩子“就算你不愿意,也要洗澡”
●好吧,今天媽媽幫你把黃豆挑出來,你放心好好吃飯吧。
●其實吃習慣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黃豆也是很好吃的。
●其實很好吃的,但是你現(xiàn)在還不喜歡吧?爸爸理解你,但是,這也是我們?nèi)梭w所需要的食物哦,你以后可以嘗試一下。
●只有讓孩子感覺到今天的飯很好吃,之后她們才可能愿意嘗試以前不喜歡的食物。
●如果父母兇巴巴地逼著孩子吃,孩子可能會更加討厭這種食物。
●更重要的是解決當下的問題。其他問題,以后再擔心也來得及。
●在這種時候,“辛苦的農(nóng)民伯伯”、“飽受饑餓的非洲孩子”等故事,并不值得提倡。
●對孩子強調(diào)這些與倫理、道德有關的標準,可能讓孩子產(chǎn)生負罪感。
●出現(xiàn)問題時,應盡量簡潔地表述,教給孩子事情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而不是讓孩子感到委屈。
●“今天就吃一口”其實也是在逼孩子,這句話的本質(zhì)不是教育,而是想在和孩子的拉鋸中取勝,想“制服孩子”。
●哎喲,真是個愛哭鬼呢。盡情地哭吧,沒關系。等你哭完了再說。
●然后就靜靜地等待吧,這樣說孩子就能夠鎮(zhèn)靜許多了。
●有時,孩子會因為父母無法理解的原因大哭。
●孩子哭,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緒。孩子感受到了某種情緒,把它表達出來了。父母無需追問為什么感受到這種情緒。
●情緒是每個人自己固有的一方天地。即使這種情緒是負面的,也是屬于情緒發(fā)出者本人的。
●我們沒必要對他人釋放的情緒做過多反應。
●媽媽也想和你待在家里,媽媽也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最開心了!
●等周末我們再待在一起吧!
●因為媽媽也要努力工作啊,我們各自都有要努力去做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比起工作,媽媽更喜歡和你待在一起。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存在。
●不宜跟孩子表示自己并不想工作。
●打電話之前,提前請孩子配合。告訴孩子,什么時候要打電話、要打多長時間,建議他做什么。
●孩子年紀小,總是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并不是故意要搗亂的。
1.好的,知道了,我會幫你的。但是,我得先打完這個電話才能幫你,等我一會兒啊。
2.爸爸想要聽清楚你說的話,但是現(xiàn)在爸爸在打電話,你能等爸爸打完嗎?
3.謝謝你剛才等爸爸打完電話。
育兒小故事:不能忍受被拒絕的孩子
● 為了確定父母對自己的愛,孩子偏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的意見。
●原因:1.有的父母總是通過給孩子買東西來表達愛意。2.有的父母過度拒絕孩子的要求,或不聽取孩子的意見。
●過度敏感的孩子,會把“不行”當成一種攻擊。
●無論是什么樣的孩子,都需要學習他人相處的準則。
●拒絕比較敏感的孩子之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媽媽很愛你,但是這一點媽媽不能依著你。
●媽媽不是批評你,只是想把這個教給你。
●一定不要用過于嚴厲的表情,聲音也不要太大,但一定要給孩子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