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去朋友家做客,她女兒CC本科人大,績點第一保送清華碩博連讀。
取經(jīng)如下:
1.課本
立足課本、走出課本、超越課本。
立足課本:
對課本要極度熟悉,就像自己編課本一樣???,每一個知識點(概念、公式、定理、例題、課后題、黑體字、圖表、數(shù)據(jù)等等)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信手拈來,死死刻在腦子里,這是展開后續(xù)學習的根源和基礎。不熟悉課本、不熟悉課本上的知識點,等于無根之木、無肥之土,無法進行有效積累,無法總結模型,無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網(wǎng)。
CC對課本熟悉到什么程度呢?你隨便說一個知識點,她能馬上說出所在章節(jié)、知識點的位置,這個知識點的內(nèi)涵、外延及相關聯(lián)的知識,毫無差錯。
走出課本:
在對課本(知識點)極度熟悉之后,要進行課外拓展。自己搜集來的或同步教輔(教材全解、教材幫之等教材解析類教輔)上背景知識的介紹、講解等等。這個要有度,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一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二是拓寬知識面,從而更好的建立知識體系。
CC的各科都有積累本,密密麻麻記錄、剪貼著一些重要知識點的背景知識、相關聯(lián)的知識。
超越課本:
在掌握了大量的基礎知識上,就要開始總結、歸納知識模型、題型,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網(wǎng)。就K12學習階段,我們學會的各種理論(知識點),最終都要指導實踐(刷題、考試)。學習的本質(zhì)就是高效重復、總結模型(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離不開“模型”)。
學渣永遠只是學零散的知識點,不會打造知識體系,就像一堆灑落的零件胡亂放著;學霸可以把零散的知識點組裝成體系、成系統(tǒng),把零件組裝成汽車,從而實現(xiàn)最大效能和最突出的成績。二者之間的顯著差距就是:對零件的熟悉程度,對汽車系統(tǒng)的熟悉程度---總結歸納,提煉模型。
CC的積累本都是活頁本,除了了知識點的積累,還有題型的總結和歸納,答題套路公式的總結好理解,隨時往本子里夾頁,定期整理、回顧、復習。她說通過這些“必要動作”,自己的知識體系越來越完善,思維越來越縝密,到最后形成對考試的“降維打擊”。無論數(shù)學怎么考,她基本都是提前15分鐘做完,高考數(shù)學143分。
【總結】
任何學科學習的基本步驟:
牢固基礎(吃透課本)--刷題訓練(熟練應用)--總結歸納(提煉模型)--構建體系(形成知識網(wǎng))
有80%的人壓根做不好這4步,而且,每一步,都做得稀爛。
2.刷題
強調(diào)2點:一是計算,二是總結。
一是計算能力。
先解決算得準,再解決算得慢。計算能力差是理科學習的大忌,要從小就打好基礎。計時練習、長期練習,直到計算“又快又準”。
二是刷題總結。
在刷題這件事上,質(zhì)量比數(shù)量重要無數(shù)倍。刷題和總結的時間起碼1:1,甚至后者的時間應該更多。只刷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總結改錯才能真正提分。寧可少做幾套卷子,也要把錯題徹底搞明白。一定要把每一道錯題,每一次考試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做一道是一道,考一次是一次,每次做題、考試都有收獲。
平時刷題中,遇到一道題不要去死磕,最多給它分值的雙倍時間(比如一道5分的題,如果10分鐘還絲毫沒有思路,果斷放棄,去分析答案)。中高考越臨近考試,越要追求極致的效率,而不是進行“學術性鉆研”。要關注效率,而不是關注時間,杜絕毫無效率、自我感動式的“假努力”。
提升成績,就要以點破面,把注意力聚焦在單個學科的單個模塊上,把這個模塊刷爛,再去弄其他模塊。這是最快得到正反饋的方法,且這種正反饋會讓你對提分上癮,最后輻射到全部學科。
3.心理
高手之間的競爭,到最后就是比心理素質(zhì),誰穩(wěn)誰就贏。無論是父母還是自己,都不要拿自己去和任何人作比較,只關注自己的成長和進步。行百里者半九十,黎明前往往最黑暗,除了天才,誰的學習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許分數(shù)的打擊,同學的競爭,各方面的壓力會一次次擊穿你的信念,踐踏你的理想,但是,請永遠不要放棄。
羅翔老師說:"請你務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萬次,毫不猶豫地救自己于人間水火。"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