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個舊貼,感覺很符合這個話題:
首先,我得說我壓根不信什么“越早啟蒙,越學成母語”的鬼話。 一個人的母語水平,將決定他的外語水平。如果二者選其一,必須先學好母語!如果二者選其一,必須先學好母語!如果二者選其一,必須先學好母語!經(jīng)??吹接袐寢寙?,天哪,要是不0歲啟蒙,母語強勢了怎么辦?母語強勢難道不應(yīng)該?!為什么要放棄自己最大的優(yōu)勢,讓位給外語??。ê谌藛柼柲槪?
語言得用,沒有環(huán)境,缺乏應(yīng)用,娘胎里就學,也擋不住后天忘記(生疏)。舉個實例吧,有朋友帶七歲女兒移民。第二年,小丫頭中文就不怎么利索了。嗯……難道中文不是她的母語?離了語言環(huán)境,生疏是必然。
任何一門語言,如果系統(tǒng)學(每天保證兩小時有效輸入吧),從初級到中級學習者, 半年足矣(我們這代人都是初中才開始學英語,所以這話不是我說的,是老師說的,這理論也不是我發(fā)明的,學語言的都知道吧?)有人說那為啥初中開始,到高中畢業(yè),六年都沒學好英語,高考一樣不及格呢?半年?逗我玩嗎?我想說,這六年有多少時間在學英語,且是主動接收、而非被動學習?逆反心理一上來,給一輩子也學不好!
所以,這半年,是有效學習的半年,請認真體會有效二字。從初級到中級學習者, 掌握基本拼讀規(guī)則,搞清基本語法,積累一定詞匯量(兩三千基礎(chǔ)詞得有吧) ,從此能借助資料和字典踏上慢慢積累、提高之路,就算達到中級。這過程很神秘嗎?很難嗎?我想,估計英語啟蒙大IP的蓋兆泉也不覺得神秘,所以她的第二本書給出了各個年齡段啟蒙的方法。
小花生不乏“零基礎(chǔ)一年到中章”這種例子,很多朋友說看得很焦慮。需要焦慮嗎?不需要!掌握了方法,孩子也不抵觸,且如果年齡大一些,認知理解水平都更好的情況下開始,過程說不定比雞小娃更輕松。為什么要急于一時呢?如果啥語言都得出生就學,那些大學才開始小語種的同學,都不要從事專業(yè)了。
現(xiàn)在英語資源多,小孩子感興趣,可以學。且語言學習見效最快(所以大家才喜歡雞,不是嗎?),家長喜聞樂見,所以都想讓孩子學。如果娃喜歡,能應(yīng)用(保持閱讀算有效方法之一),有信心,有耐心,后期又能持續(xù)輸入(小學后投入時間減少,英語能力下降的情況并不鮮見),也可以學。
但我想說,如果不感興趣,為了一句“不輸在起跑線”,為了家長非要跟同齡人攀比的心理就強迫學,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