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火紛飛中阿富汗女孩Parvana一家的故事。手頭這個版本是三卷冊,包括The Breadwinner, Parvana's Journey,Mud City三本。
孩子老師推薦的六年級小說精讀書目,臺灣中譯本為《戰(zhàn)火下的小花》,由朱莉擔任制片人的同名好萊塢動畫片于2017年元旦在北美地區(qū)上映,很意外沒有看到大陸中譯本。
因只想了解一下阿富汗亂局,所以原打算只看前言簡介,沒成想一口氣讀了下來,小說語言非常簡潔流暢,除了一些阿富汗的專有名詞外,幾乎沒有生字難詞,每冊大約一百多頁,剛讀完第一冊就急著來推薦。
與《追風箏的人》一樣,同樣以阿富汗為背景,不同的是,那個故事背景設定在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1979),此書的背景設定在蘇聯(lián)撤出阿富汗之后(1989),塔利班逐步開始掌控阿富汗期間;相比而言,故事情節(jié)沒有《追風箏的人》那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本書的內容情節(jié)不太像小說,類似于紀實文學,更適宜兒童、青少年讀者,書中小主人公的父親曾經(jīng)是歷史老師,作者借故事人物之口講述一些阿富汗的歷史,與故事完美結合在一起,沒有絲毫的突兀感。放眼阿富汗的歷史,實在令人唏噓,只看近代,英國人、蘇聯(lián)人、美國人,阿富汗一而再再而三遭受戰(zhàn)爭之苦,看到作者在寫蘇聯(lián)人離開阿富汗內戰(zhàn)爆發(fā)時的這段文字,不知該笑還是哭: After the Soviet left, the people who had been shooting at the Soviets decided they wanted to keep shooting something, so they shot at each other.
我們習慣把目光投向那些曾經(jīng)的受害者,習慣忽視這些正在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受害者。作者在2009年再版前言中寫道:初版至今十年已過,昔日的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新的戰(zhàn)火再次燃起。曾經(jīng)位于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難民營已不復存在,但在他處難民營依然人滿為患。十五年紀念版前言中的這段話對我觸動很大,記錄下來:In today's warfare, 95% of the casualties are civilians. This means that when we give our governments permission to go to war, we are giving them permission to kill people who are just like us - who complain about the weather, love their children and wonder what to have for dinner. People who have done us no h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