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底層邏輯,前提都是原版娃,語言學習都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來學習的,沒有一種語言例外,所以這就決定了聽力詞匯>輸出詞匯>閱讀詞匯>寫作詞匯,其中聽力詞匯和閱讀詞匯是輸入,口語詞匯和寫作詞匯是輸出詞匯,輸入輸出必須閉環(huán)學習,要從英語啟蒙轉(zhuǎn)變到英語學習,具體可以參考我們的語文學習。英語學習代表必須上教材,綜合類的教材,學習語法,閱讀策略,寫作技法,單詞精用等,可以學這些的前提是解決了聽說讀。你現(xiàn)在的聽力與閱讀平齊說明聽力落后了。
再次,英語聽力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理解性閱讀階段的聽力鍛煉,后期是裸聽階段,裸聽遵循I+1原則,i是會的,1是不會的那部分,只要可以聽懂故事,就不必扣每一個單詞的意思,因為如果每個單詞都聽的懂,這個材料就不符合裸聽階段的聽力材料需求,全聽懂了,還怎么向上拉。
再次,語言學習都是先整體理解,在去精細處理單詞的,還是說語文,哪個孩子幼兒園時期的繪本是一個次一個詞摳過來的?不都是理解故事或者書本內(nèi)容即可嗎?即便上了小學,也是二三年級才開始精準理解詞義,講解詞性的,所以不要扣單詞,摳單詞只會讓學習英語的速度變慢。
最后,有的家長說,我沒有讓孩子解釋詞義啊,我只是讓他說中文意思,翻譯一下?我想問,為什么要翻譯,一個故事里面聽到一種動物,在中文里面沒有接觸過,翻譯過來就是聽不懂嗎?當然不是,要把思路放開,英文先知道這種動物的特征和習性,然后中文某一天突然看到了,一下子就串起來了,不是一種知識互補的形式嗎?
綜上,只要不影響整個故事的理解,可以繼續(xù)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