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興趣是和三個東西掛鉤的,一個是閱讀內容,一個是閱讀能力,還有一個是閱讀方式。孩子有興趣閱讀,只有在,對內容感興趣,在能力范圍內,且家長不要在一邊煩要求這個要求那個,這樣的情況下才能成立。而內容是第一位的,如果內容非常感興趣,那么稍微難一點也能迎難而上,家長在一邊唧唧歪歪也就忍了。
你家現(xiàn)在看海尼曼幾呢? 是不是他的英語水平,已經夠不上他的興趣點了呢? 5歲半已經開始會要求故事性了。嚴格來講,我覺得海尼曼的分級更像是用來學英語的,開口說認單詞什么的,但對于"讀"的培養(yǎng)不是很有效。對“讀"我覺得還是牛津樹好點。但總得來說還是要試著找到小孩的興趣點。我們去年從0開始閱讀的時候,原版牛津樹1~6,他就不要從前面開始,就要選首頁圖畫看他感興趣的5,6里的故事,雖然難,克服一下也就過去了。你可以讓他自己選要看什么(或者選先看什么),有一定選擇權,小孩會更樂意看。家長注意大致搭配一下閱讀所需時間,以及難度搭配一下給他選就好。另外如果有些有比較好的音頻或者動畫也可以先勾引,再看書,哈利波特我們就是看完電影他立刻去看完了書,還問我只有一本么還有更多嗎。
如果閱讀能力比認知水平差太多,那么趕緊大火燒開先提升能力,搞完sightword,提升聽力詞匯和phonics。小孩學語言最大的好處是認知水平不高,努力提提很容易讓閱讀能力攀升到認知水平的。大人為什么難學語言就是認知水平太高了,閱讀能力的差距太大。
最后是閱讀方式。按照他喜歡的來,把閱讀,和學習語言"分開"。不用一定強求他朗讀都對,不用要求單詞都記住認得,更不用要求背出來,而如果要求翻譯那更加大錯特錯。其實小孩能且有興趣讀下去,一定程度上就是表示看懂了,小孩是不會自發(fā)給自己加壓的,看不懂不會要看的。作為家長不要把我們學習語言時候的"過時方式"強加給孩子,背單詞翻譯什么的。單詞在好的分級書里會不斷出現(xiàn),多看幾本后就能猜測并理解是什么意思了,絕對比我們以前背單詞的方法記得牢而且明白用法。
翻譯就更加了,從小進行英語的學習,是希望趁小培養(yǎng)英語思維,讓翻譯或者幫翻譯中文都是對英譯思維的破壞。其實作為大人英語不夠好,對閱讀的引導是很吃力的,我經常發(fā)現(xiàn)他看完一本書我用中文問他問題,兒子就回答不出,或者要求用中文表達,他也說不出,換了英語引導,就能說,因為他從書里接受到的是英文的表達,在他腦子里就是英語思維?,F(xiàn)在我們說話時,在家除了日常交流中文為主,但討論其他問題就是中英夾雜,因為他從英文學到的就只會用英文說,從中文學到的就只會中文說,不會互相翻譯。這種夾雜在低齡的時候是好事,說明兩種語言思維都在進行,每種語言都能比較地道,不會像我們自己因為中文強勢變成中式英語。等年齡大了,慢慢的才會進行轉化。
所以作為家長做好功課,備好英英字典(app 也有不少),盡量用英語來解釋生詞和句意,或者用動作,看完書用英語討論。趁著現(xiàn)在內容還簡單。等之后家長就更不行了。
總之想讓小孩有興趣看,一個是多給他選擇機會,多找他會有興趣的內容,然后從方式上就盡量不要給他壓力,以他喜歡的舒適的方式進行,不要強求讀完多少本書就有什么樣的變化就記住了多少單詞就開始輸出,靜待花開,閱讀不是一兩個月就能見效的,堅持,等時間過去,回頭看你會驚嘆效果。從你們娃討價還價要看中文書看來,他本身是喜歡閱讀的,所以還是家長的工作沒做到位。另外,中文多看看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