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槽值曾寫道:
“父母在等我們道歉,
而我們卻在等父母道歉。”
我們會抱怨孩子,
越長大越不愛跟自己聊天,
多說兩句就嫌累,
卻忘了把天聊死的不是別人,
是自己。
過失的教育擺脫不了話語權(quán)的爭奪。
其實,
家里最不需要法官去審判對錯。
在知乎上有一個關(guān)于“原生家庭”的提問,
其中一條獲2.2w贊的回答讓人心疼:
我很懂事,小時候父親掙得不多,
我五歲的時候看中了一個很貴的玩具,
他當時買不起,
當著眾人對我怒吼。
我心疼曾經(jīng)那個不要玩具的自己,
如果有再來的機會,
我會告訴爸爸我很喜歡那個玩具,
但我更喜歡你。
其實,
我根本不記得玩具長什么樣子,
我只記得我不會拒絕,
也從來不會向任何人提要求。
孩子善解人意的背后,
藏著父母不好好說話的過往。
這些孩子,
唯獨對他人一顰一笑過分敏感。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
中寫道:
“我們習慣于對家人大喊大叫,
指責而不去理解,
命令而不去溝通,
學不會道歉,
也不懂得道歉,
我們都覺得是自己為家庭付出太多了,
卻忽視了更關(guān)鍵的一點,
有效溝通?!?/p>
言語的打擊給孩子制造精神上的陌生感,
而這種陌生感,
最傷感情。
沒有溝通,
沒有情理可言,
談何理解與體恤。
言語的責傷,
雖沒有可見的疤,
但卻貫穿孩子整個童年。
而擁有一個會聊天的父母,
是孩子一生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