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美國發(fā)生了一件引起全國熱議的新聞。在一家叫作 Macy's Diner 的餐廳里,一個21個月大的小寶寶發(fā)了一陣子脾氣,餐廳老板便當(dāng)著眾人的面訓(xùn)斥了這個孩子。孩子的父母非常生氣,于是就在Facebook上發(fā)文投訴。餐廳的老板馬上作出回復(fù),很快,雙方之間的爭論變得火藥味十足。
他認(rèn)為,根本就不應(yīng)該帶孩子進餐廳。不得已要帶孩子外出吃飯,那就要教會小孩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用餐。沒想到,這家餐廳的老板居然獲得了大量網(wǎng)友的支持。
2年前,一家臺灣餐廳大概也是因為飽受熊孩子的騷擾之苦,竟然貼出一張告示:“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此告示一出,不少新手媽媽氣結(jié),但也有不少網(wǎng)友表示支持,力挺店家。
可能這位作者也被公共場合的熊孩子們?nèi)菒懒?,寫了這篇文章,談教養(yǎng)問題。作者談的主要是有些中國孩子在海外旅行或求學(xué)期間給她留下的一些 “缺乏教養(yǎng)” 的印象(不是說其它國家孩子沒有這個問題,而是說中國孩子這個問題比較突出)。言辭雖然尖銳,檁子覺得,作為一種提醒,也是不錯的。
不過,檁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親身感受倒是和作者稍有不同:
1、檁子生活在咱們魔都上海,觀察下來,大多數(shù)90后,00后孩子真的非常 Nice;說實話,比咱80后,70后,60后 ... 都更溫和、有禮貌,說話聲音普遍也都比較低柔。上了地鐵后,給人讓座的也是這批孩子。檁子有點難以想象這批孩子出國后都變成了大聲尖叫的新新人類?
2、我的一位朋友和我聊過這個問題。他家禮儀是學(xué)了不少的,基本禮貌也數(shù)次教給了家里的兩個小孩子。但是在公共場合,兩小孩分貝還是比較高。后來他想明白了:國內(nèi)的公共環(huán)境普遍比較吵,尤其是熱門餐館,說話聲音低對方就聽不見??!所以,水漲船高,說話聲音自然就越來越高 ... 也許去了國外后,習(xí)慣一下子也改不過來。以后慢慢注意就行了。
不知道你看到的現(xiàn)象,是不是也差不多?
談?wù)勚袊⒆拥慕甜B(yǎng)危機
文|盧璐
“中國人的教養(yǎng)??”,在國內(nèi)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每次扯出來的結(jié)果,就是吵成一坨。不過,我還是要說一說 ...
我們?nèi)饴眯?,遇到的中國旅客,也都是安安靜靜彬彬有禮的模式,英文流利,相處愉快,除非……
除非他們帶著孩子!
巨大的餐廳里面坐滿了各種顏色的客人。不遠的一桌子是兩家中國客人,兩對父母和三個八到十歲的孩子。
在整個進餐過程中,三個孩子幾乎沒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趕,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轉(zhuǎn)著滿地跑,跑一會兒來吃口,轉(zhuǎn)頭再跑。
父母們本來講話聲音并不大,但是為了讓孩子聽見,不得不扯著嗓子喊。這里成了一個球狀的噪聲源。整個餐廳的客人都在往這里翻白眼。
兩個父親對著臉邊吃邊聊天還哈哈大笑,這一切都和自己沒有關(guān)系。母親們高分貝的招呼孩子們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沒有聽到一句說,你們要坐好,你們不要吵。
更遠一點有一對中國父母帶著一個和思迪差不多大,五六歲的孩子。孩子整個人癱軟地歪在父親對面的椅子里,媽媽把水果切成小塊,喂到孩子的嘴里面。那個孩子絕對不是殘疾,吃完飯往外走的時候,一蹦三跳,快得很。
那位媽媽在切水果的時候,有點驚訝地看著,思迪和子覓(注:作者孩子名字)安安靜靜地各自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思迪自己已經(jīng)可以用刀叉,切她盤子里面的火腿和雞蛋。桌子對于子覓來說真的有點高,子覓要跪在椅子上,自己拿著叉子吃我們幫她切好的東西。
說這話,我沒有特別夸我家孩子的意思。
隔壁桌子是家有三個孩子的俄國人。大的兩個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一歲多那個坐在嬰兒椅上,用手抓著媽媽切好的食物,自己吃。
再過去的一桌是英國孩子,也是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自己的盤子。
對面是一對胖胖的捷克父母帶著一個長頭發(fā)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盤子收到一邊,媽媽撐開IPAD,孩子端坐著看動畫片。
每個人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在桌子上硬挺著坐那么久。
思迪子覓坐煩了的時候,會問詢,??“我吃飽了,是否可以離開桌子???” 我們按照我們吃飯的速告訴她們,你們需要在桌子上等待一會兒,還是你們可以去某個區(qū)域玩。
在亞洲,餐廳里面總有無所事事的服務(wù)生可以陪著她們玩一會兒,等我們吃完,開心的笑著說再見。
為什么只有中國孩子們,在吃飯的時候時候,不能夠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要四處跑著,尖叫著追著趕著喂著吃?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個七八歲的中國胖小子,平日估計上過英文課。見到盧中瀚,一步?jīng)_過來攔住我們的路,超高音貝喊,??“where are you from???”后面的父母滿臉的欣慰,英文班錢付的真值得,兒子大膽敢開口和外國人說英語。
中午自助餐,他跑過來插隊,用沒有變音的男聲尖聲的喊,??“Bananas,Bananas??”。服務(wù)員給他拿了香蕉,端著就走了,原來英文他不會說??“thank you??”。
國慶節(jié)期間,坐著飛機來星級海濱度假酒店消磨的父母們,在國內(nèi)肯定不是沒有受過教育,掙扎在貧困線上的貧民。
也是同類的父母,肯付著每小時一百塊甚者兩百塊的高價,逼孩子們?nèi)W(xué)習(xí)英語,國學(xué),奧數(shù),鋼琴,芭蕾舞。
可是為什么沒有父母可以言同身教的讓孩子學(xué)習(xí)一下教養(yǎng)?
教給孩子,和別人講話之前,先說??“hello??”;
告訴孩子,自己獨立安靜的坐著吃飯;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東西;不要在公眾場合尖叫著奔跑;不要插隊;
要求孩子,用每個周末花了大價錢學(xué)的英語,對著你微笑服務(wù)的員工說:謝謝和再見。
這比奧數(shù)還難嗎?這比五線譜還復(fù)雜嗎?這比英文語法還繁瑣嗎?
現(xiàn)今中國,沒有教養(yǎng)的熊孩子,比比皆是。每次說到這個話題,都會有人跳出去來攤著手聳著肩說,??“這就是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我痛心至極,卻無可奈何。??”
是的,現(xiàn)今社會有一個畸形的現(xiàn)象。孩子是父母在生,是祖父母在養(yǎng)。
老人養(yǎng)孩子這個選擇,有的人是生活所迫,有的人是樂的輕松,有的人被老人逼迫,有的人是天倫之樂??傊饔懈鞯睦碛?,各圖各的好處。
??“子不教,父之過。??”
沒有人說過,養(yǎng)不教,爺爺奶奶的錯。
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養(yǎng)孩子都是一個耗費體力,消耗精力,大筆花錢辛苦的工作。有老人可以幫忙,已經(jīng)是分擔(dān)工作,但是不能因為有老人幫助,就放棄了自己做父母的責(zé)任和義務(wù)。
生而不養(yǎng),請不要生。實在沒有辦法承擔(dān)責(zé)任,二十一世紀(jì)的今天,種種有效的措施,可以享有沒有負(fù)擔(dān)的快活。
我們?nèi)ス韫鹊挠嬎銠C博物館。閉館的時間已經(jīng)到了,大家都被清場到紀(jì)念品商店里面。
涌進一組五六個中國的學(xué)生,女生都背著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著認(rèn)得出牌子的體恤。 從他們進來后的五分鐘之內(nèi),我明白了,每個人在這里都買了什么,到了美國大概花了多少錢,哪個家里最有錢,哪個家里最有權(quán),哪個女生喜歡哪個男生 ...
知道別人隱私是件沉重的事情,尤其還是不想知道,硬被別人在耳朵邊上喊著告知。
比起講中文的張揚,講英文的時候,語調(diào)一下子就低了有八個音調(diào),含含糊糊的像是含著個雞蛋。
在這種死貴的紀(jì)念品小店里,他們之間,照常舉行著炫富比賽,每個人都買了非常非常多的東西。
他們走后,小店一下子清凈了下來。收銀太太一直繃著的臉也松緩了下來,長舒一口氣,對我和我后面的一兩個顧客說,??“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
一時間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氣,同樣的表情,超越了語言和文化。
戰(zhàn)爭,疾病,貧窮,吃不飽,穿不暖,對于今天的九零后,零零后或者如子覓這種一零后,基本上算是天方夜譚。
中國用了三十年趕上歐洲一百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可是中國的孩子,還是高聲尖叫,推搡粗魯,完全沒有意識到除了自己,原來還有別人活在旁邊。
除了有自閉癥的孩子可以永遠冷靜乖巧。所有正常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高聲尖叫釋放能量的時段。
早餐過后,游客們都聚在游泳池邊。捷克的孩子帶了水球,英國孩子,澳洲孩子,俄國孩子,馬來孩子,還有我們不會講英語的思迪子覓,笑笑鬧鬧的玩成一團。
兒童的友情,不需要語言溝通,不需要熟人介紹,喜歡就好。
可是身價百倍,精通奧數(shù),鋼琴十級,跆拳道黑帶,英文猶如母語的中國孩子們卻被冷落到一邊。
這個世上,優(yōu)秀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修養(yǎng)。
所謂的修養(yǎng),就是讓你看起來和藹可親,讓人心生喜歡,同你親近,想和你一起玩。在無利可圖,沒有利益和好處的兒童世界里面,選擇非常明顯。
也許你會說我苛刻,他們只是孩子,何必計較?
就是因為他們是孩子,他們聰明,他們優(yōu)秀,他們可以有未來。
作為成年人,如果選擇了有一個孩子,請你承擔(dān)自己的選擇。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被關(guān)注,被抱在膝頭,溫暖的呵護。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學(xué)習(xí),需要發(fā)展,需要盡可能的接受高等教育,成為聰明優(yōu)秀的人。
每一個孩子在長成成人之前,也需要有人讓他明白人類社會的典承習(xí)慣,讓他遵守規(guī)定,讓他友好待人,讓他彬彬有禮,使他讓人心生親近。
有教養(yǎng)可以離幸福更近。
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樹,達到靜待花開的美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有人已經(jīng)剪過枝,施過肥,澆過水。一切就緒,方能靜待花開。
否則就變成了守株待兔。
作者:盧璐說 (公眾號:lulu_blog)
檁子補充一下:有網(wǎng)友總結(jié)了為什么孩子在公共場合、尤其是外出就餐時比較吵鬧,并分享了一些有用的應(yīng)對措施,大家看看:
為什么“不乖”?
1、孩子的經(jīng)驗少,餐館的環(huán)境對孩子來說是極強的新奇刺激。
2、無論在哪里,孩子的行動目的都相對簡單:如果餓了,他就要填飽肚子;如果不餓,他就要玩。成人冗長的就餐過程,的確對孩子來說難以安靜渡過。
3、健康的3歲孩子多半好動,能安靜10分鐘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除了吃快餐,有誰能在10分鐘內(nèi)解決在餐館就餐的問題呢?
4、在家里,孩子往往是備受關(guān)注的中心;在餐館,出于社交的需要,父母可能會忽略孩子,孩子也自然會找到他能夠吸引父母關(guān)注的辦法。
5、出于社交需要去餐館就餐,通常不會考慮孩子是否真的餓了,點的餐也較少考慮孩子的口味,一桌成人認(rèn)為豐盛的菜肴,可能孩子并不感興趣。
怎么辦?
1、避開就餐高峰,選擇非高檔餐廳最明智(那里的氣氛要求比較高?。?/p>
2、隨身攜帶孩子喜歡的物品,如童話書、畫筆、玩偶、iPad等,讓他有事可做,避免長時間、枯燥乏味的等待。
3、 該放棄時就放。孩子吵鬧起來,假如直覺告訴你孩子無法保持安靜,也許離開是最好的辦法了。
4、重視平常用餐禮儀的教育,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成為孩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兒童的十項最基本餐桌禮儀
1. Never complain about the food you are served.
不抱怨人家給你準(zhǔn)備的飯菜。
2. Never talk with food in your mouth.
咀嚼飯菜的時候不開口說話。
3. Never interrupt others while they are talking.
別人談話不隨便插嘴。
4. Always put your napkin in your lap.
把你的餐巾放在膝蓋上。
5. Always wait until everyone is seated and the prayer is said before beginning the meal.
要等到每個人都上桌并完成飯前祈禱后才能開始就餐(祈禱,不適用于非宗教家庭,但最好也是要等到大家坐定后家長宣布開始吃飯才能動手)
6. Always say please and thank you.
隨時說 “請” 和 “謝謝”
7. Always pass the salt and pepper together.
遞給別人調(diào)味品的時候,鹽和胡椒要同時遞給對方(這一條不適合中餐)
8. Always ask to be excused if you need to leave the table during the meal.
如果就餐中間你要離開桌子,必須打招呼。
9. Always stay seated until excused at the end of the meal.
好好坐著,直到就餐結(jié)束,或家長同意你離開飯桌。
10. Always say thank you to the cook or host.
向給你做飯的廚師或招待你的主人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