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前段時間以來,娃對晚上刷牙產生了抵觸情緒。因為我們洗漱完在臥室讀故事,看ipad課并喝牛奶。結果睡覺前讓她去刷牙,就會不愿意趴在床上說要睡覺。
好話歹話說盡也沒有用,朋友跟我說娃總有一段時間是“驢耳朵”。我也感覺很多事情她說了不聽,從而產生了管不住娃的無力感。
【理論】
這段時間正好在看《如何高效陪娃寫作業(yè)》的講座,里面提到用20秒的時間快速啟動,讓娃用很少的能量就能夠寫作業(yè)。
這是肖恩??茽柕?0秒理論。
【解決】
娃也是如此,她不是不愿意刷牙,而是要從床上爬下來再從臥室走到洗漱間,需要挺大的能量,她也想偷懶。于是用她臉盆把牙刷牙杯拿到臥室,娃就完全沒有抵觸刷牙了。
【總結】
育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跟娃對著來非要按部就班的按照家長說的做,反而會引起沖突。
打罵吼會引起娃的應激反應,想著逃跑撤退,一旦情緒上來,就更聽不進去了。嘮叨一百遍沒有效果,那再說也沒用,而是要找到原因思考變通的方法。有的時候目的達到了,手段路徑可以稍微寬松下。
【延伸】
早上起床、寫作業(yè)也是如此,分割啟動任務,用小任務開頭,讓娃能夠用很小的能量開始動筆,這樣依靠慣性就比較容易進行了。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接著在任務進行中獲得了成就感,就更有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