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我先后在復旦、同濟、上外等高校、復旦附中、平和中學等上海知名中學教授個人發(fā)展和職業(yè)規(guī)劃課程,同時我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教育“發(fā)燒友”,很高興在這里和大家探討家長如何引導和培養(yǎng)孩子真正興趣這個話題。
英國通信行業(yè)監(jiān)管部門Ofcom兩年前發(fā)布了一份報告,稱在數(shù)字時代,一個人一生獲取知識以及情商發(fā)展的潛能是一條拋物線,6歲與45歲的能力相當,14到15歲則達到頂峰,也就是說,6歲到15歲是孩子找到自己真正興趣的黃金時期,家長們不可錯過。具體怎么做?我認為有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允許孩子“廢寢忘食”
在探討“如何引導和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之前,我們首先應該談“如何保護孩子的興趣?!?/p>
我曾在我任教的大學、中學里做過一個簡單的調(diào)查——“你的興趣是什么”,每次都有將近80%的人說“我不知道”,其實,這種茫然從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是受到家庭或?qū)W校的扼殺。
孩子4-5歲時都是“好奇體質(zhì)”,嘴里永遠是“10萬個為什么”,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想探個究竟,但不少父母這時候會覺得“你好煩”。當孩子問你“你可以把月亮給我摘下來嗎”、“月亮上為什么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等等一時你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時,你可能隨便就打發(fā)了,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一直保持提問的熱情?
家庭中非常常見的一個事情是——“天大的事情先吃飯”,比如說孩子在畫畫,在組裝一個玩具,但馬上要吃飯了,或者要洗澡了、睡覺了,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先停下來吧,明天再做吧,但將心比心,我們也有做某件事情做得非常入神的時候,什么吃飯、洗澡、睡覺,不管它,等我做完再說,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專注。有人來叫你,你可能還特別生氣,說我這會兒正忙著呢,干嘛找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把我拉出來?
但當我們對待孩子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想不到這一點,你可能覺得,小屁孩,能有什么事那么重要?該吃飯就得吃飯,難道要全家人等你嗎?……很多家長問過我,怎么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對一個東西感興趣,而不是三分鐘熱度?專注的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好不容易孩子做一個事情做到都廢寢忘食了,我們反而去阻止,這是自相矛盾的。當然,我不是說大家就讓孩子不要準點吃飯了,只是給孩子留一點空間。
當然,家庭中的一些問題也不全然在父母身上,有些家庭是老人幫忙帶孩子,他們對衛(wèi)生、安全,特別是吃飯問題,非常看重。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一些情況就是比如小孩子在玩泥巴、玩水,老人家會很介意,覺得太臟了,不衛(wèi)生。前兩天,我家打碎了個碗,我四歲半的女兒就在那邊說“寶石!寶石!”,要去撿一些碎玻璃,我媽肯定說不行,覺得這個太容易割破手……
我們是覺得沒什么,女兒對這個感興趣就去玩唄,出不了太大事情,但也不好和老人直接碰撞。怎么權(quán)衡這個事情呢?我覺得也沒有捷徑,還是得多和老人溝通,找他們可以接受的邏輯去描述這個事情。后來我女兒自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說,“那我戴一個手套,我去撿玻璃可以嗎?”我老婆就幫她去和我媽講,我媽也就接受了。有一些家庭的老人對這方面介意一點,沒那么好溝通,就只能是父母盡量多地投入一些時間了。
▋第二層境界:做算術不如玩撲克,學經(jīng)濟不如開戶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學校。有些老師會過度強調(diào)一些比較枯燥的東西,結(jié)果非但孩子成績上不去,連對某個學科、某些事情的學習興趣也消磨掉了,就好比我們自己在企業(yè)里,企業(yè)三不五時給我們搞個培訓,教你一些東西和你的業(yè)務完全不搭邊的東西,你也不想學。
學生們最喜歡問我的問題也是——我學這個干嘛?學數(shù)學干嘛?學物理干嘛?……有些老師就敷衍說“不學就等著不及格”,那多掃興???你應該把這些東西到底有什么用、它的意義和有趣的點,展示給孩子,而不是機械地塞一些習題給孩子。
針對這一點,家長可以做的,就是去彌補這個“學習意義”、這個“趣味性”?,F(xiàn)在有很多APP,都是最新的學習工具,有不錯的互動化、游戲化和場景化的嘗試。這里就不再做推薦。
除了學習工具,家長日常的引導也事半功倍。舉個例子,比如學數(shù)學,從我女兒4歲開始,我就開始帶她玩“21點”的改良版——我把規(guī)則改成10點,其實是做10以內(nèi)的加減法。這就是一種寓教于樂的行為,很簡單,但與其讓孩子很枯燥地在那里算算加減法,你不如把這個東西變成一個游戲,和TA一起來玩。
再舉個例子,我的學生現(xiàn)在都要學經(jīng)濟、政治,這種學科很大,他們就經(jīng)常覺得課程比較枯燥、比較無趣,也比較假大空,我就發(fā)動他們各開一個投資賬戶,一千美金就能開一個全球賬戶,你愛做什么交易都可以,你可以買股,你也可以做黃金,等等。
那這個時候,學科練習就變成真金白銀的生意了,學生們對學政治、學經(jīng)濟一下子興趣高漲,開始關注ISIS又干嘛了,恐怖組織又怎么了,土耳其又政變了……孩子對現(xiàn)實的關注就主動起來了。
▋第三層境界:做個“騙贊黨”,強化“儀式感”
有了興趣后如何長期維持???這就進入到了第三個境界。有些家長一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一些興趣就很激動,很歡呼雀躍,可是沒過多久,孩子就不喜歡了、放棄了,然后心情又一落千丈,對吧?大家的共鳴啊,我們當然不主張過于勉強孩子——有時候放棄也是正常的,但怎么樣才能讓孩子保有這種熱情,也是有一些方法的。
孩子對什么東西最容易上癮?游戲?對吧。很多家長很頭痛,孩子愛玩游戲,花了很多時間,但有沒有想過,把游戲里的機制借鑒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把“興趣培養(yǎng)”設計得像游戲一樣,把孩子黏住,讓孩子自發(fā)地進入一個正向的循環(huán),越學越帶勁。
第一步,是給孩子基于事實的表揚。
游戲里最重要的設計是“反饋機制”,比如說你打了一個怪物,立刻就從天上掉一個金幣、掉一個裝備或者一點經(jīng)驗下來,還有“叮咚”這樣的聲音刺激你,讓你的五官受到全方位的刺激,然后你就覺得,你做這個事情很帶勁。
現(xiàn)在很多人吃頓飯、出趟門都要發(fā)朋友圈,我們說是“騙贊黨”,其實是為了尋求社會認同。放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也知道要不吝表揚,但怎么表揚很關鍵。
紐約大學精神病學博士朱迪絲·布魯克(Judith Brook)曾提醒家長,只有七歲以下的幼兒對表揚信以為真,稍大點的孩子與成人一樣,會對表揚心存疑慮。所以,表揚必須基于事實——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擁有的天賦。
比如孩子快速讀完了一個系列的書,表揚他“注意力集中”比簡單說“哇,一定收獲很多吧”有效,比如孩子踢球賽,表揚他“過人傳球不錯”比簡單說“你踢得真棒”有效。
第二步,是強化儀式感。
游戲里經(jīng)常會有一些勛章的設計,比如說美國中小學里很火的童子軍,就有一級一級頭銜,需要你慢慢收集往上升,孩子就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這其實是一種儀式感,把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變得值得褒獎和紀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
家庭生活中,即使不設計勛章,或者用積分表,可以用別的方式強化這種儀式感。我身邊有不少家長,孩子寫了一本書,雖然可能是一個很粗淺、很單薄的小冊子,一本小小說,但爸媽就非常精心地把它打印出來,還用各種銅板紙裝訂起來,再在他們的親友圈子里,甚至在學校里傳閱,這時孩子就會覺得,我做的這個東西有了反饋,我得到了很多評價,雖然多少會有一些差評,但絕大部分的都是正面評價。
這些方法,都是一種外在的反饋激勵,本質(zhì)上,就是強化孩子發(fā)展自己興趣時的成就感。孩子玩樂高、做一個模型,也會收獲一種滿足感,但這肯定不比你把自己的知識投入到真實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解決一個真實的社會問題來得強烈。
總之,孩子15歲之前,與其一起探尋、挖掘真正的興趣愛好,是一門技術活,也是對家長家教理念的一次次梳理和自我審視。希望每一個都能愛自己所愛,充分發(fā)揮自己主動支配而不是被動接受人生的潛能。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盧梭
來源:少年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