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大多數人都還未聽說過移動互聯(lián)網;3年前,人工智能的浪潮剛剛興起。那么20年后呢?無人可以預料。
對于未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將會面臨全新的問題,不過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發(fā)展就是解決一連串麻煩和問題的過程,那我們今天教授孩子的東西能否幫助他們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或者換位思考一下,我們當年在學校接受的教育能幫助我們解決今天的問題嗎?
拿數學這個科目舉例,我學到的東西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重要性從低到高分別是知識、能力和思維。
知識就是加減乘除、面積體積的算法這類;能力包括提出問題、將問題抽象成數學語言、建立模型并解決等等;思維則是如何看待、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包括邏輯推理、歸納演繹等。
不僅僅是數學,其他科目的啟蒙也一樣,要做的就應該是這種立體式的學習,從知識到能力再到思維的培養(yǎng)。
知識很容易掌握,只要給予一定的訓練,從幼兒數學上來講,沒有掌握不了的知識,無非是時間快慢問題,哪怕是用強行記憶的方式。我們參考了國內外的優(yōu)秀教材和國家標準,在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學習的科學性上做一些設計,整理出了這么一張表格,覆蓋了3-6歲幼兒應該掌握的數學知識,包括概念和技能。
如果僅僅停留在知識學習的層面,大多數人本科畢業(yè)所學的數學知識也無非是幾百年前的東西,搞不好很多人的幾何水平還停留在兩千年前歐幾里得的那個時代呢,所以必須得學會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所謂能力就是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未知情境中,就像很多人掌握了三角函數,但未必知道怎么計算冬至日中午的陽光照射角度。所以對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離不開應用,只有會用了,能將所學概念和技能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來解決從未遇到的問題,才能表明具備了相關能力。之前看《一站到底》,上面有個搜狗機器人,基本上沒有它不知道的知識,但是它卻很可能無法將這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數學啟蒙中要培養(yǎng)的能力主要有:從一堆信息中提取有用數據的能力、將具體的事物抽象成數學符號的能力、運用數學符號進行運算的能力、根據已知信息推理出結果的能力、在腦海中想象空間結構的能力;
能力培養(yǎng)是建立在數、計算、幾何這些知識內容的基礎之上,所以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
在我們的啟蒙課程中,每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都會有一個創(chuàng)造性任務設計,給出一個開放性問題,需要小朋友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輸出一個合理的結果,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就會用到上面五大能力的一種或者幾種,比如對于數字1-10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任務設計:
設計一套記數符號,用來表示數量從一到十,并把符號畫出來;
解釋設計邏輯;
能通過不斷的提出問題來迭代設計;
能力如果都能掌握的話,那還有沒有更底層的東西存在?畢竟這些能力大多是針對數學科目而言,幼兒需要學習的科目遠遠不止于數學,還有語言、藝術、運動等等,如果它們之間的學習有共性的話。在我閱讀了多部教育著作之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概念,瞬時點亮了我的思考,那就是成長型學習思維。再結合我多年的學習經歷和觀察驗證之后,發(fā)現(xiàn)這確實是根植于大腦的學習模式,決定了每個人在學習上的成就,關于成長型學習思維的論述,寫在另一篇文章里成長型學習思維——幼兒啟蒙的核心目標。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成長型學習思維?
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戲,游戲天生就具備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這種功能,游戲中的失敗會激勵我們更好的向前,促使下次做的更好,很少有人一次游戲玩不好,就懷疑自己,哪怕當前能力不夠,也相信可以通過練習下次能做的更好。
所以我們所有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都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展開的,沒有做題,沒有背誦,所有概念和技能的掌握都是通過游戲的方式,在玩耍中學習,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學習思維。
不過對于思維培養(yǎng),可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果父母不具備相應的思維,那他們就幾乎無法傳授給孩子??磫栴}非黑即白的人,是無法理解如何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人群中能夠思考并完善自己思維方式的人是少數的,我們大多數人都被困在固有的認知中而不自知。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育兒也是一個育己的過程,去彌補我們思維缺陷的過程,前提是在孩子面前具備平等的觀念、謙遜的態(tài)度、積極的行動。
也許大多數人在孩子的啟蒙教育中無法達到思維這一層,但至少也要朝著第二層能力前進,只停留在第一層知識的話,那跟上個世紀的教育方式沒啥本質區(qū)別,無非是提前了一點而已,而這無法保證孩子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