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與科學來一場親密接觸

2017-3-5 07:52 原創(chuàng)

科學與藝術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認知世界的兩翼。若要達到認知的廣度、深度,追求真善美的境界,需要兩個翅膀一樣強壯有力。

從小在孩子的教養(yǎng)上,一直提醒自己兩者不能偏廢。我和先生雖然都學的文科,但在閱讀上我們一直會有意識地補充一些理工科學類書籍,象一些科學家的傳記、類似科學松鼠會出版的科普作品等。有了孩子后讀的育兒書也會包括兒童生理、腦神經(jīng)科學等書籍,而不只是讀文藝社科類的。給孩子選書也是這樣,引導兩類書從小齊頭并進去讀。外出體驗,藝術類博物館和科技類館也是穿插著去,冬夏令營她參加過美術創(chuàng)意類的,也參加過科考類的。其實科學和人文藝術的交叉融合越來明顯,就如我們最近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的《對話科學與藝術?達芬奇展》,這個展覽的很多作品都體現(xiàn)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其實這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追求,達芬奇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先驅。

除了書籍、博物館,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更要從生活中體驗落實,讓她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值得探索、思考和研究的問題。身邊的動植物、人的生理的各種變化、天氣季侯的四時變幻、飲食營養(yǎng)、各種機械、還有天文地理等等,鼓勵小朋友在這些方面多提問題,保持可貴的好奇心,并學會用實際行動去探索。比如寫觀察日記,動手做做小實驗、對某個問題做較深入的研究。北京這幾年霧霾問題嚴重,小朋友和每個居住在這個城市里的人都是感同深受,她自己的小腦瓜里也會有很多關于霧霾的疑問,怎么產(chǎn)生的,口罩有用嗎,怎樣減少、多種樹有沒有用、霧霾會影響人的健康那動植物的健康會怎樣受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我和她一起平時留意從各種渠道收集相關的科學信息,這個過程中也學會了信息的甄別,增強了判斷力。我們在一段時間里,還一起逐日記錄pm2.5指數(shù),并將數(shù)據(jù)制成圖表,讓孩子懂得科學的分析方法,又培養(yǎng)了堅持的好習慣。因為了解了關于霧霾的科學知識,小朋友就不會因不習慣、嫌不舒服而拒絕在霾天戴口罩,而是非常自覺主動地做好維護,也讓她更懂得珍惜藍天,感受藍天的美好與暢快。

生活中處處有藝術也處處是科學,而且藝術中有科學,科學中有藝術,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兩者都有親密的接觸,得到真善美的充足的滋養(yǎng),成為一個能認知自我認知世界,理性又不失創(chuàng)造力的人。


回應 舉報
收藏1

推薦閱讀

禾美
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