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小花生,每天來報報道很開心。覺得小花生的氣氛真不錯,話題也多,每周的活動內容開拓了很多??粗粗l(fā)現一個重大的話題好像提的人不多哎,就是我的最愛,party!
Party可以說是我家的傳統(tǒng)之一,特別是搬入新居以來,各主題大大小小的派對大概也近10個了. 當然舉辦party的目的不僅僅是have fun, 它對孩子的能力也是一種培養(yǎng)。當一個派對辦得有聲有色,孩子們在享受與其他小朋友開心一起玩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了解社交禮儀和交友之道。隨著孩子漸漸成長,他們自然而然會懂得如何組織活動,時間的安排,邀請人員的名單,如何介紹新朋友相識,如何調節(jié)氣氛,如何展開話題,如何讓每個人都have fun等, 這些都是寶貴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教是教不會的,而是在父母引導下“玩”出來的。孩子的最初社交能力培養(yǎng)的起點,自家開party.
追溯起我開party的源頭,可能是剛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20歲。那時剛進入大學,有了一些朋友,但和高中同學來往更密切,總想找個由頭一起玩玩。恰巧我生日是10月,有人就起哄說干脆借你生日名義大家聚聚吧。我也就一口答應下來了。
10幾年前流行的大概就是一起吃個飯,最多再唱唱卡拉OK就算很圓滿的一個party了。當時年輕氣盛的我偏偏想搞得不同一些,于是在我家隔壁一個2房的空套間里開始認真地策劃了。記得當時一間房間是用一塊門板支起的臨時餐桌,上面準備了一些自助餐的食物,另一間房間就布置成了party 主會場了。沒錢就用報紙揉得皺巴巴的貼在墻上然后用鮮紅的顏料寫上:生日快樂,邊上還貼了一塊板,是簽到叫寫祝福的。照片拍下來還真的挺有藝術效果的。party的主題就是玩游戲,男的女的進來抽個代碼(男的都是動物的名稱,女的是花的名稱),然后是想出各個鬼花招,抽一男一女來表演。當時高中,大學同學總共請了16個,8男8女,每個都沒有逃脫?,F在回憶起來只記得兩個,一個是當時挺流行的海飛絲廣告,臺詞好像是:下雨了,他會來接我嗎?糟糕,我的頭皮屑。。。還好我用了海飛絲。動作要求:男的要求脫下外套充當雨傘,女的從屋檐下假裝逃到他的傘下,作小鳥依人狀,然后還要一甩長頭發(fā),男的立刻要表現驚艷狀。反正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這個廣告是如此深入人心,導致抽到的男女表演時大家都樂開花了。還有一個節(jié)目被評為景點,就是穿上軍裝拍結婚照,身上還帶了大紅花。因為當時我們大一軍訓剛剛結束,我就想了這么個鬼招,等男女換好衣服一出來,氣氛就high 到極點了,先是兩人拍,然后大家一蹴而上,拍了集體照。我后來常常拿出這張照片,上面20歲的我們笑得是如此燦爛。原本計劃3小時的party根本完不了,我里面是搬了音響的,最后一個人充當DJ,把一個昏暗的燈泡一開一關的當做舞廳燈光,大家就在里面狂魔亂舞,音樂開的太大聲,以至于樓下人家大聲罵我們的聲音一點沒聽到,最后樓下人家用了絕招,就是用晾衣服的竹竿升上來敲我們的玻璃窗,還很有節(jié)奏感呢,好像配樂一樣,最后敲了10分鐘才被我們發(fā)現。把音響一關,樓下罵罵咧咧的聲音馬上傳了上來:做死啊,讓不讓人睡覺了。。。。。。
大學一年級周末基本就在慶祝別人20歲的生日中度過了,幫助一個又一個作策劃,做主持,作預算。后來來得美國,簡直老鼠掉進了米缸,打開眼界。老美的party種類繁多,準備充分,食物量大味不怎么樣,還有各種節(jié)目編排,時間控制,話題展開等各個方面讓我對party的理解又上了一個臺階。美國的party文化真是可圈可點,主要也是社交的一個手段。
回到中國,買我現在這個房子的主要動力就是不大的一個房子竟然有一個大的可以開party的客廳。裝修好了馬上第一個house warming party就開了。
要寫得東西太多了,實在寫不下了,后悔沒有早點開這個話題,未完待續(xù)吧。以后把每個開的party都寫下來,孩子大了看看也覺得很有意思。先從前天剛開的豆豆的生日party 開寫吧。就是不會編輯照片,有沒有人支一聲怎么把照片變小,在沒有任何軟件的前提下,先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