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教培老師離職后說出的6個“教育的真相”!

2016
2015
2023-4-17 09:22 原創(chuàng)

前段與一個已經離職的教培機構的老師聊了5小時,受益匪淺。其中對學習和教育的底層邏輯的思考,闡明了很多學習底層邏輯背后的“真相”,讓我豁然開朗。今日與大家分享:

1.

學的太多太雜,孩子串聯(lián)不起來

現在孩子從很小就上了很多興趣班,一個孩子五六個都是常態(tài),家長總覺得都讓孩子接觸一下,全方位發(fā)揮孩子的興趣。但很多課并沒有學成自己的,一旦停課,一切歸零,仿佛沒學過。

因為學的太多太雜了,孩子每次上課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全當上課,甚至疲于上課,自然無法把自己學到的技能都串聯(lián)起來,也就無法融會貫通。

2.

超前雞娃沒用,根本學不透

現代教育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快速學習能力,但大部分家長在培養(yǎng)的是“提前學”能力。3歲識字1500,4歲會說幾句英文,5歲背會100篇小古文的孩子被視為牛娃。更多家長被迫卷入這樣的競爭。

在不合適的時間里逼迫記住,用三年的時間學小學一年級的內容,表面上看很優(yōu)秀,長期壓抑在非本齡段認知能力外,被迫追逐著超越自己能力范疇的內容,每天一睜眼就得爬高山,日復一日,能不抑郁嗎?

但未來呢?孩子能一輩子超前學嗎?當沒有足夠時間提前學習的時候,如何才能贏得人生的大考?

快速學習能力,領導力,溝通能力,身體素質,運動能力,信息搜索整理能力都無法用超前學搞定,相反更應該在認知達到的對應年齡被高效的鍛煉出來。

3.

不重視課本

不少家長覺得,學校教的太簡單的,回家使勁給布置作業(yè)加碼;真的是學校學的簡單,滿足不了孩子和家長嗎?

并不是!??!

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基本上孩子也沒學透課本!一天10小時上課不好好學,回家家長讓孩子學難題拔高,最后的結果就是課內吃不透學不扎實,課外壓力大學的迷迷糊糊。

中高考都是基礎,即使有難題也就一兩道,就算不會做,也不影響高分。

但能會題不錯,很少孩子能做到,這才是分數不高的重要原因。

4.

預習和復習很重要

學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會自學,才能真正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是被迫上補習班,因為不上就成績下滑,就會被別人超過。其實這不是補習班和老師的問題,是孩子不會自己學。

灌進去的知識都只是表面的浮萍,過幾天就忘了。

自己不預習不復習不舉一反三探索,知識永遠也無法成為自己的。

那些會學的孩子上課之前都做好了大量的預習和準備,帶著問題來聽課,回家認真復習總結,知識才能變成自己的。而不是上課聽了幾個解題思路,下課后書本都不再打開。

有多少孩子上完補習班還會回去復習一遍寫好每一道題的作業(yè)?

這就是為什么上了一堆補習班,學習沒太大提升的底層原因。

自驅力,自學能力,自我探索與研究能力,這才是學習的根本核心競爭力。

5.

自己找資源找資料來自學

對知識的探索和搜索能力,不僅是孩子,也是成年人之前拉開距離的重要原因。一個真正好學的孩子,即使資源有限,也會主動搜索更多的內容來自學。

上課的時間永遠是有限的,離開被老師的督促,就不會自己學習了,更不會自己探索和研究,完全無法自己往前走。

縱觀我們成年人人里的那些優(yōu)秀人士,有一項重要的能力就是主動,自發(fā)的自我精進與探索,而不是領導說1,恨不得只做0.5。而這個能力不是18歲成年時候嘎嘣就有的,是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養(yǎng)成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現在的孩子,缺的從來不是資源,而是對知識的探索和獲取能力。

有啥學啥,沒有就不學了,才是最大的問題。

6.

大部分孩子的努力還輪不到拼天賦

太多的家長,每天孜孜不倦的尋找孩子的天賦,而并非努力的程度。

在很多家長的眼里,總覺的孩子天賦大于一切,學習不用那么辛苦,自由快樂最重要。一旦發(fā)現孩子在哪方面還不錯,就總覺得孩子在這個方向會成就非凡,言必稱自己孩子天賦在哪里,其他方面了了也無妨。

但是,再好的天賦,也要在實際中才能發(fā)現,也只能在不斷練習中才能精進真的成為天賦。但很多家長就在家等著天賦放光芒,而忽略了刻苦的訓練和專業(yè)的學習。

總覺得靠天賦就可以1分努力10分收獲,最終孩子慢慢泯于眾人間。

真的有天賦這件事嗎?當然有,但大部分孩子的努力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

只有長久的練習,并在訓練中看到自己的所長,并加以不斷的練習和堅持,才有可能成為天賦。

才華這東西,從來都是轉瞬即逝的。沒有10000小時的訓練,何談天賦論?


回應 舉報
贊2
收藏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