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改變,我們的孩子能趕上嗎?

2017-5-27 18:10 轉載 · 圖片1


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凱西·戴維森指出:“當今學校執(zhí)著于教導我們的小孩以古老的方式去應對他們長大后的經濟局勢……可預見的是2011年入學的美國小學生,他們中有65%從學校畢業(yè)后,將從事目前并不存在的職業(yè)。

現(xiàn)在學習的內容和30年前有什么差別呢?日復一日的背誦,刷題,僵化而教條的考試。社會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沿用一百年的教育體系,怎么能培養(yǎng)出未來30年后社會需要的人才?!

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其實很難預測。因為變遷的腳步越來越迅速,未來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既然如此,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他們應該學什么,又該具備怎么樣的能力呢?

全球知識型經濟和社會具有以下特點,每個屬性都應在教育體系中得到體現(xiàn):

◎科技為本:需要科技素養(yǎng);

◎全球相互依存:需要全球化的知識和技能作為核心競爭力;

◎創(chuàng)新驅動:高度重視創(chuàng)造力并懂得如何學習。

確保學生具有科技素養(yǎng)

在過去40年里,各國經濟體中就業(yè)崗位的成分比例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制造業(yè)雇用了美國50%的工人,而現(xiàn)在的比例僅占10%。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以及就業(yè)崗位的外流。一些服務型的工作崗位,如會計、醫(yī)療實驗室等工作,其就業(yè)人數(shù)也因同樣的原因正在下降。與此同時,全新的產業(yè)正在形成,這些新興產業(yè)通常會涉及多個學科,如計算機、工程、生命科學以及設計等專業(yè)。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會有機器人、智能設備、基因產品以及納米技術,而在幾年前,這些東西都是不可想象的。

在這個全新的世界里,不單單是那些科學怪才,所有學生都需要對科學和技術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可是,盡管DNA技術在司法審判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但大部分人依然不懂什么是DNA,而且很多人還錯誤地認為抗生素會殺死病毒。顯然,那些具有扎實的數(shù)學和科學技能的工作者有必要為社會的發(fā)展添加更多動力,提出更多新的想法,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所有人,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對“STEM 領域”,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shù)學(Mathematics)有深刻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將這些科學信息運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學校以及工作的常規(guī)事務中去。作為21世紀的公民,我們需要辨別科學與偽科學的能力,需要能夠在諸如高速鐵路、干細胞研究以及可替代能源等問題上作出明智的決定。

教育家和科學家們都意識到當前的局面迫切需要改變,從而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科學學習和應用概念性知識、培養(yǎng)科學技能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調查上,而不是單純地記憶一連串的術語和公式。教師們深知這種探索精神,也即科學家研究自然世界的主要方法,是激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以及對學習的熱情的最好方法。事實上,美國一些最好的班級課堂已很好地運用了探究法,并且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推崇。

培養(yǎng)全球化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今天所處的這個世界,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全世界的企業(yè)全天候地生產著商品,數(shù)秒之間,各種思想、各種事件便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來回傳播。美國的金融危機會影響到非洲的農民,中國的污染會影響到洛杉磯的空氣。因此,學校應該培養(yǎng)學生在全球范圍內競爭、聯(lián)系和合作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抓住成功的機遇。在未來,學生不管是作為工作者還是公民,都應能夠高效地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和聯(lián)系。

在中國,現(xiàn)在所有的孩子都在學習第二語言,主要為英語。在澳大利亞,學生們除了學習學校長期開設的歐洲語言外,還有近1/4的學生正在學習4種亞洲語言中的一種。在歐洲,學生除了要學習自己的母語外,還被建議學習另外兩門外語。學習外語不僅能讓學生深刻地洞察與該語言緊密相連的文化,還能提高學生的相關技能,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并更好地與來自那些文化的人進行廣泛的互動。因此也就毫不奇怪,為何一些全球化的公司更傾向于從那些國家招聘畢業(yè)生,因為它們的學生擁有令人滿意的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考慮到必須對當今日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作出回應,我們的學生需要一種新型的能力——全球競爭力。美國各州首席教育官理事會(Council of ChiefState School Officers)中的一個特別工作小組將“全球競爭力”定義為“有效地運用知識和技能理解并參與到日益復雜、多樣和關聯(lián)緊密的世界中去的能力”。這種全球競爭力有時也稱全球化素養(yǎng),其所需要培養(yǎng)的能力包括對世界各區(qū)域和文化的認識,構建和研究全球化議題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思想交流,還有與他人接洽時的態(tài)度和道德傾向,以及應將自己視作這個世界舞臺上有思想的演員。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學科,而是可以納入整個學校課程中去。

提高創(chuàng)造力與學習之道

創(chuàng)新型經濟要求學生具備哪些技能呢?我們應如何組織學校培養(yǎng)學生獲得這些技能呢?由一批核心技術公司率領的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Partnershipfor 21st Century Skills)認為,學生需要的是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信息技術能力以及自我導向能力。其他一些組織也做了相關的工作,如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將重點放在“深層次學習”上,還有一些組織強調“高級技能”的學習。盡管各組織所倡導的21世紀教育目標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其中都包含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各種軟技能如團隊協(xié)作能力與溝通能力。

一些關于21世紀技能革新運動的雄辯表明,隨著大量的新知識正在被創(chuàng)造出來,知識的內容已經變得不重要了,而獲取信息的方法要遠比懂得信息本身重要得多。學生們經常會問:“如果可以在谷歌上搜到這些內容,為什么還需要專門去學它呢?”事實上,他們需要的是更深層次的專業(yè)知識。

因此,學生仍然需要基本的當然也是深層次的學科知識。但是,他們也需要有能力做更多的事,而不僅是在一份有著標準答案的試卷上復制所學的知識。他們需要將學科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在接受高等教育時或在就業(yè)市場上。這種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有時也被稱作讀寫能力,這種能力是PISA 希望明確考察的。事實上,通過對有關學習的國際研究成果的全面回顧及各國教育部及雇主觀點的綜合,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經合組織成員國決定將教育的重點放在PISA所考察的知識運用能力上,而不是單純重復課程的信息上。

近來,關于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性這一問題出現(xiàn)了大量討論。但到底什么是創(chuàng)造力呢?什么是支撐其發(fā)展的來源呢?從亞當斯(Adams)2005年所做的一項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力要求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要在其他領域具有廣博的知識。創(chuàng)造力取決于一個人能否以新方式將不相關的基本要素結合在一起,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個人的整合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內在格局。傳統(tǒng)的教育側重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答案來回答設計嚴密的問題,而與此相反,支撐創(chuàng)造力的外在條件卻允許出現(xiàn)多次失敗。創(chuàng)造力不是一瞬間的洞察力,而是幾個關鍵因素的結合:

知識:深入認識一個領域并廣泛接觸多個領域;

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以新方式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創(chuàng)意并促使實用性、創(chuàng)造性想法產生的能力;

動力:好奇心、內在興趣、毅力、愿意承擔風險,并且能夠對意義的不確定性安之若素;

元認知:創(chuàng)造性地做決定;

環(huán)境:內在誘因推動,協(xié)作環(huán)境以及鼓勵冒險。

為了能夠在更大范圍內營造這種學習氛圍,各國需要對這些構想進行更為清晰的定義,并對有效的教學實踐進行更多的研究,也需要給予教師更廣泛的專業(yè)支持來幫助他們實現(xiàn)這些目標。

思考:

未來世界,將會是一個高度關聯(lián),無孔不入的智能世界;您認為孩子現(xiàn)在所受的教育,能符合未來對人才的需求嗎?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4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