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爆棚的界限感是從哪來的?去了一趟德國人家里我有了答案

2018-5-7 22:13 轉(zhuǎn)載 · 圖片2

“你怎么還不結(jié)婚???過了三十就成剩女了!”

“你怎么還不生孩子???早生早解脫!”

“你為什么不生二胎???我跟你說現(xiàn)在不生以后會后悔的!”

“你為什么不讓孩子吃糖啊?吃一點又不會死,來來來,寶寶,阿姨給你吃!吃一點沒事!你不讓孩子吃就是不給我面子!”

“這個玩具我寶寶喜歡,給我們玩一下吧!送給我們吧!我下次給你買個別的...”

“今天我請你吃飯?!薄斑?,我今天很累了,改天好嗎?”“請你吃飯你還累?快點下來,我已經(jīng)在你家樓下了...”

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jīng)常被上面所描述的畫面所困擾?被插手私生活、說出了拒絕對方卻不聽、被強(qiáng)迫做某事...其實這些行為都可以概括為:對他人個人空間的侵犯(violating the others' personal space),本質(zhì)是缺乏邊界意識,缺乏對個人空間的尊重。當(dāng)然,這里的空間,既指物理空間,也指抽象空間。

我曾經(jīng)寫過我的德國婆婆,很多評論說“非常喜歡這樣界限感爆棚的婆婆”,而很多媽媽抱怨的婆媳矛盾,其實多是由于婆婆缺乏界限感,越界干涉媳婦和兒子的生活造成的。

可以想象,如果大家的界限感強(qiáng)一點,個人空間得到更多尊重,很多不爽和矛盾都可以避免。

那么,德國人身上強(qiáng)烈的界限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從德國父母的教育方式上看到了答案。

有一次,我和悠悠去參加一個孩子的生日派對。家長們圍坐在桌邊吃蛋糕聊天,孩子們在屋里玩耍。一個三歲的男孩拿了茶幾上放著的一袋巧克力正要打開吃,他忙著聊天的媽媽馬上隔空喊過去:“Oliver,你有沒有問一問Melanie(房子的女主人)你能不能吃?請你先問一下,經(jīng)過允許再吃別人的東西?!?nbsp;

其實,放在茶幾上的巧克力誰都知道是給孩子們準(zhǔn)備的,但好習(xí)慣的養(yǎng)成需要我們?nèi)ゲ粩嗵嵝押⒆印?/p>

兩歲的Renee到我們家來做客,她想玩一玩她夠不著的東西,去找她媽媽幫忙拿,她的媽媽回答:“這是悠悠的家,你要問悠悠的媽媽你可不可以玩,她同意了你才能玩?!?/p>

在孩子觸碰別人的“空間”時,不管大事小事,德國人都會隨時督促孩子先詢問別人的意見,并且是讓孩子親自問,而不是家長代問(孩子會說話的情況下;若孩子還不會說話,那需要家長示范給孩子看)。

前段時間有位讀者留言問到如何設(shè)置規(guī)則的問題:

“兩歲寶寶去別人家做客時,喜歡翻抽屜玩。平時在家我是允許寶寶翻抽屜的,這是很正常的探索行為。但是到了別人家,我覺得翻抽屜的行為不太禮貌,可是主人又說可以翻。我到底該不該管呢?管的話怕阻礙了寶寶的正常探索,不管又怕他養(yǎng)成在別人家翻抽屜的壞習(xí)慣?!?/p>

這個問題我覺得與該不該允許孩子翻別人家的抽屜無關(guān),其根本在于教會孩子在動別人的東西之前先問一問東西的主人:“我可以嗎?”——即給孩子樹立邊界意識。

如果主人說可以,那孩子就可以翻。主人說不行,那也要接受別人的拒絕。而且,每一次翻之前都要問。

這個抽屜翻完了,想翻下一個,請教孩子先問一問“我可以嗎?”

下次到同一個人家里做客,依然需要先詢問,說不定抽屜里放的東西變了,主人改變主意了呢?

去另一個人家里做客,當(dāng)然也要先詢問,因為每個人的家規(guī)是不同的。

詢問是尊重別人空間的表現(xiàn),不過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則是要讓孩子從小明白,別人的空間別人有做主的權(quán)利,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尊重別人空間和權(quán)利內(nèi)的決定,不管答案是Yes還是No。

Lina到我們家來做客,一開始兩孩子在兒童房玩得很開心,玩著玩著她們跑到了主臥室,在我的大床上跳起來。德國人不喜歡別人進(jìn)入他們的主臥,所以Lina的媽媽馬上阻止:“Lina,不能在床上跳,快下來?!?nbsp;

我告訴Lina的媽媽孩子們可以跳,我不介意。

Lina媽媽表示,在他們家客人的孩子是不被允許進(jìn)入主臥的,不過既然我允許,她也就放心地不再阻止Lina。

熱情的Renee(女孩)每次一見到悠悠就又親又抱,而悠悠卻不喜歡與別人有身體接觸,我看到Renee抱著悠悠親的畫面心都被萌化了,不太好意思拒絕(哎)。

還好Renee的媽媽界限感強(qiáng),馬上阻止自己的孩子:“Renee,我知道你喜歡悠悠,可是悠悠不喜歡被人親,不是每個孩子都像你一樣喜歡又親又抱的,你看悠悠都在回避你了,快點放開悠悠?!?說著就把Renee抱開了。

是的,哪怕孩子的動機(jī)是好的,也要教TA不能隨意侵犯別人的空間。

孩子不是我們的私人物品,孩子有孩子的權(quán)利和屬于TA自己的空間,父母不能隨便越界替孩子做決定。

Fritz到我們家來玩,他媽媽給他換尿布,悠悠跑過去想看,F(xiàn)ritz的媽媽馬上對悠悠說:“那你問一問Fritz愿不愿意讓你看?!?nbsp;

大人不替孩子問,也不替孩子答,訓(xùn)練孩子做他們該做的事,該做的決定。

悠悠在Gulie家玩,臨走前想把之前玩過家家時戴在脖子上的項鏈借回家,德國媽媽見狀說:“那你問一下Gulie吧,這是Gulie的項鏈,看她愿不愿意?!?/p>

悠悠問了,Gulie說不行,她媽媽勸了一下孩子,若孩子不愿意分享,德國媽媽也不強(qiáng)迫,無奈地對悠悠說:“Gulie不愿意啊,要不你下次再來玩?”

孩子過生日該邀請哪些小伙伴,德國人說應(yīng)該由孩子做主。當(dāng)我為了“上次邀請過我們的人一定要回請嗎?”的問題而困擾時,德國人說:“不用啊,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如果不想請,那就不請...是孩子過生日,又不是你過生日。”

原來,界限感爆棚的德國大人,是用這種方式從小教育出來的啊。

他們在給別人孩子吃東西前,一定會先問孩子父母:“我可以給TA吃這個嗎?” (Darf ich ihm das geben? )

就連為別人提供幫助之前,都要先禮貌地問一句:“我可以幫助你嗎?(Darf ich ihnen helfen?)”

同事在我的桌上給我講解時,想要用筆畫個示意圖,不是隨手抓起手旁的筆,而是先我問一句:“我可以用你的筆嗎?” (Darf ich das benutzen?)搞得我都覺得他是在小題大做...

羅馬從來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一次次提醒,一次次引導(dǎo),這種尊重別人空間的習(xí)慣才會最終變成骨子里的邊界意識,從而反映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來源:德國育兒研究


回應(yīng)8 舉報
贊11
收藏16
7年前
真有道理,我們只能做到一點點
7年前
有道理,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
7年前
這還是需要一個共同的認(rèn)知啊,國人大部分都太沒有界限感了
7年前
寶爸寶媽一代都有不自覺的人,更何況爺爺奶奶輩。
7年前
有時候不太容易做到,大環(huán)境影響下。自己也學(xué)著努力去做吧
7年前
非常有用,我們小時候差不多是這樣的,可是長大了別人不這樣,慢慢的又倒回去了。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