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這本書最近很紅。
作者Ray Dalio,橋水公司創(chuàng)始人,華爾街的傳奇人物,書的內(nèi)容有他半生的經(jīng)歷,所以這本書幾乎成了金融圈近期必讀書目。
在我的印象中,這本書的流行,類似于“發(fā)財鐵律”爆款文,本來我是沒啥興趣讀的。
這本書是火山眉爸爸買的,每天放在床頭,睡前裝B地端起來,5分鐘之后,斷片的呼嚕聲就響起了~
忍無可忍,我干脆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整本書(是的,作為言情小說博導,我的確有一目十行的天賦)。
讀完我發(fā)現(xiàn),美國佬的人生智慧結(jié)晶,真的是有“料”的,因為我們是一個育兒公眾號,所以著重講和“教育”有關(guān)的讀后感。
這本書分為幾個部份,有Ray Dalio的人生歷程,有生活原則,有工作原則等幾部分。在Ray Dalio理論體系中,人生、生活、工作都可以抽離出基本的“原則”,然后按照“算法”去規(guī)劃進程、左右決策。
圖 | 典型的美式思維
美式思維、美式邏輯、美式文化確實簡單,可以不顧一切;然而,在中國,歷史文化悠久的中國,很多事情(包括人生、家庭、事業(yè),甚至包括教育),總是被捆綁了太多的“影響因素”,所以,在中國,任何事情都是“博弈”,很難做到Ray Dalio所說的“放在桌面上”。
但是這本書仍舊帶給我很多啟發(fā)。講一些引起我教育方面思索的摘錄吧~
以下片段摘自章節(jié)《我的歷程》,數(shù)字為頁碼。
3p 我們所有人天生就有不同的思維能力,但我們不是天生就有決策能力。我們只能在接觸現(xiàn)實的過程中去學習決策能力……改變決策方式的最佳途徑,就是總結(jié)經(jīng)驗。
6p 成功的關(guān)鍵在于,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東西,也知道如何“正確地失敗”——能夠在經(jīng)歷失敗的痛苦過程中吸取重要的教訓,從而避免被踢出局(錯誤的失?。?/p>
23p 盡管賺錢很好,但擁有有意義的工作和人際關(guān)系要比賺錢好得多。對我而言,有意義的工作是指一項我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義的人際關(guān)系是指我既深深地關(guān)心對方,對方也深深地關(guān)心我。
50p 請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始終愿意去理解那些看問題與你不一樣的人是怎么形成他們看問題的方式的。你將會發(fā)現(xiàn)很有趣,而且益處無窮,同時由此而獲得的更豐富的視角將幫助你決定你應當怎么做。
56p 與經(jīng)驗相比,我更看重個性、創(chuàng)造力和常識感。但低估經(jīng)驗的價值是嚴重的錯誤。
89p 習慣和情緒障礙依然比理性要強,想要將認識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還需要很多努力。
97p 創(chuàng)造性、系統(tǒng)性、現(xiàn)實性合二為一,既堅決又開明。始終愿意在真實世界中檢驗頭腦中的堅定規(guī)劃,并調(diào)整做法以使規(guī)劃效果變得更好。
102p 好習慣源于以一種遵守原則的方式不斷思考,就像學習說一種語言一樣。好思維源于探求原則背后的邏輯。
以下片段摘自章節(jié)《生活原則》及《工作原則》,數(shù)字為頁碼。
136p 頭腦越開放,就越不會自欺,其他人也就越會給你誠實的反饋。
145p 快速試錯以適應現(xiàn)實:完美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目標,激發(fā)永不停息是進化過程。
176p 任務是方案和目標之間的紐帶。
263p 為了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做到最好,你必須理解人與人大不相同。
469p 擔心出差錯會為你提供一種保護,而對差錯毫不擔心,則可能讓你暴露于風險。
513p 有些人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而另一些人卻在同樣時間里做了很多事。導致差別的,主要在于創(chuàng)造力、品性和智慧。
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公眾號“當文藝媽遇見逗逼娃”。
讀完上面的摘錄,感覺很雞湯有木有?
感覺句句在理,又覺得對于人生“沒多大鳥用”有木有?
瞧,這就是我在書中得知的,我們都有的一個“通病”——缺乏開放的心態(tài)。
中年危機什么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缺乏開放的心態(tài)”。
我讀完這段之后,驚嚇的拍了拍自己“嚴絲合縫”的小心臟:“啊呀,好險好險,這本書像一個小刀片兒,把我心門最后那點縫兒撬開了一點兒?!?/p>
欲知其詳,且聽我慢慢道來——
以下節(jié)選并整合自《原則》中“生活原則”部分。
影響合理決策的兩個最大的障礙是你的自我意識障礙和思維盲點。
“自我意識障礙”是指你潛意識里的防衛(wèi)機制,它使你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希望擁有能力,并希望其他人這么看我們。
要有效行事,你就絕不能允許“想要自己正確”的需求壓倒“找出真相” 的需求。
思維盲點障礙是我們通過自己的主觀角度看事物造成的。你的思維方式有時會阻礙你準確的看待事物。
如果你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那么你就不會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為你一心只想告訴對方你認為正確的方法。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保持一顆開放的、包容的、獨立的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大數(shù)據(jù)會推送“你可能會喜歡”的內(nèi)容,重復認可自我;自媒體總是從大眾喜歡的“痛點”、“爽點”出發(fā),目的是“寫爆文”,賺大錢,融資上市,成為“人生贏家”;你的生活和朋友圈,沉浸在房子、車子、票子、孩子的小圈圈中卻不自知——年紀越大,越容易變得“閉關(guān)鎖國”而不自知。
這難道不是一種“思維盲點障礙”?
教育也是一樣。很多人一直在到處尋找“教育的方法”,然而看到一些理論的時候,則很粗暴地打斷,說“這些雞湯對我沒用”。(我在家里咆哮的時候,也是把雞湯都先放一邊,畢竟粗暴來得效果快,哎,誰沒經(jīng)歷過理論和實踐的距離。)
這,算不算一種“自我意識障礙”呢?
我們自認為掌握了人生要領(lǐng),或者認為“雞湯”無用,其實心中已然有了判斷,變得油鹽不進了。
蹲下來,慢下來,尊重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
尤其在當下,家長們個個雞血的很,升學是一場硬仗,學業(yè)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即使學渣如逗逼娃,保持這種狀態(tài)和水平,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這種時刻,能做到“勿忘初衷”,真的很難了。
前幾天讀到一篇文章,是我從懷孕時候一直在追的《小小的人兒0.1》作者關(guān)漓寫的,0.1和逗逼娃同歲,舞蹈、圍棋、看書識字都很厲害,而且熱愛做奧數(shù)題。
作者描述,通過一場圍棋比賽,她觀察到0.1周圍的孩子們,個個都更“高能”。
待人接物十足成熟,在音樂、體育、繪畫等方面均有超過5種特長,注意,是特長不是愛好,平時學習起來也是動力十足。
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寫了一段話:“這些好看、聰慧的孩子們,到底會長成什么樣的大人?他們會遭遇什么樣的戰(zhàn)局?在將來,在那個連當一個普通人都需要付出百分之一百努力的時代,他們將怎樣生活?他們會把這個并不十分美好的世界改變成什么樣子?出于愛和憐憫,他們會給地球上無用的老人們,一個什么樣的結(jié)局呢?
他們那么辛苦地努力,所為的,不過是成為一名普通人而已。因為他們會的,其他孩子,也全部都會。脫穎而出成了最困難的事情?!?/p>
這些困惑,作為學渣逗逼娃的老母親,我也有。
現(xiàn)在的小孩都快成人精了,他們無論哪一方面,都甩當年的我們幾條街。
而升學率又橫亙在那里,未來的幾場大考,注定是一場高手對決,到底該怎么辦?
度過了“升學”大關(guān),也不是意味著就是坦途。
最近,碩士生、研究生自殺新聞層出不窮,而未成年人的自殺新聞,也經(jīng)常發(fā)生。除了社會方面的原因,是否也有教育的原因呢?
也許前18-20年,孩子眼前的“主業(yè)”只有狹義知識的學習。
事實上,他們是二維世界的小螞蟻,被圈在了平面里?;薨档娜松嫦?、不公平的就業(yè)遭遇、難解的生存問題......當這些撲面而來的時候,從書本中抬起頭的他們,對抗力、承受力幾乎為0。
一方面,我們要幫助他們應對學業(yè)各種困難;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引導他們“風物長宜放眼量”,認清這個3D\4D甚至更多元、更多維的世界,才是我們每個家庭教育的“原則”。
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的困惑。
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態(tài),對孩子,對自己,都是這樣。
20年后,邁入社會的他們,也許會被這個3D、4D甚至多維的世界所“驚艷”,或者“驚嚇”,這取決于前20年你給他\她的眼界。
So,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態(tài),不僅能讓他們適應社會,還能讓他們的人生更豐富。
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公眾號“當文藝媽遇見逗逼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