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第三部分,話不多說,直接開始干貨分享。
非常喜歡這個思維導(dǎo)圖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zhàn)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諧音“伯”,音轉(zhuǎn)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quán)威不再,已經(jīng)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zhàn)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后共有數(shù)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chǎn)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zhàn)爭,為之后的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統(tǒng)一戰(zhàn)爭做了先期準(zhǔn)備。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3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nèi)矛盾重重,爆發(fā)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復(fù)雜的形勢下,他采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辨奸的對策,表現(xiàn)出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后,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充實國力。
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后,鄭國開始聽命于楚國。為了爭當(dāng)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zhàn)爭,雙方互有勝負(fù),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zhàn)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xù)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xiàn)了自己稱霸的愿望。
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謚號莊,葬于紀(jì)山。后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guān)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后世有深遠(yuǎn)的影響。
斗越椒(未知—前605年),羋姓,斗(鬬)氏,名椒,字子越,一字伯棼,古時常將名與字連讀,故史書多稱其為斗越椒。 若敖氏之后。楚國司馬斗子良(名不詳,子文之弟,可能是指斗梧)之子。春秋時期楚國令尹、野心家。為人傲狠好殺,《左傳》說他“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發(fā)動了著名的“斗越椒之亂”,失敗后被滅族,其子斗賁皇(即苗賁皇)逃往晉國。是造成若敖氏衰敗的罪魁禍?zhǔn)字弧?/span>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wù),發(fā)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zhí)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nèi)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zhàn)爭,總攬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dāng)中的賢能來擔(dān)任,且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數(shù)外姓之人為令尹(吳起、黃歇、李園),實不多見。
申舟(?-前595年),羋姓,文氏 ,名無畏,字子舟,因被封于申,以邑為氏,別為申氏,又被稱為文之無畏、毋畏、文無畏。楚文王的后代 ,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出使齊國過宋國境時被宋國殺害,楚遂興兵伐宋,引發(fā)了楚圍宋商丘之戰(zhàn)。
吳王闔閭(?—前496年 ),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軍事統(tǒng)帥。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到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吳王僚二年(前525年),闔閭奉命率舟師溯江攻楚,與楚軍戰(zhàn)于長岸(今安徽當(dāng)涂西南),以夜襲之計敗楚軍,奪回所喪王舟“余皇”。吳王僚八年(前519年),佐吳王僚率軍攻楚戰(zhàn)略要地州來,當(dāng)楚以七國聯(lián)軍來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軍之時。又出謀示弱誘敵、奇襲制勝,大敗楚軍于雞父(今河南固始),奪取州來。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 吳王闔閭執(zhí)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確定先破強楚,再服越國的爭霸方略,采取分兵輪番擊楚之策,頻頻攻楚于江淮之間大別山以東地區(qū),使楚疲于奔命。吳王闔閭九年(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lǐng)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zhàn)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fù)國。秦軍擊敗吳軍,夫概又在吳地自立為王。闔閭引兵歸吳,擊敗夫概。
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zhàn)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后葬于蘇州虎丘山。
吳王壽夢(?―公元前561年),姬姓,名乘 。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吳侯泰伯十九世孫 ,吳侯去齊之子。
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年)繼位,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chǎn)和兵車力量,西攻楚國,會盟諸侯,朝見周天子,始稱吳王 ,奠定吳國的強盛基礎(chǔ)。周靈王十一年(公元前561年)去世,其子諸樊繼位。
吳王諸樊(?―公元前548年),姬姓,吳氏,名遏 (一作謁 ),又稱吳順王,吳王壽夢長子,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去世,吳王諸樊代掌國政。公元前560年,吳王諸樊正式繼位。同年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公子宜谷。
公元前548年,楚軍攻打舒鳩,吳王諸樊派兵援救舒鳩,吳軍兵敗,舒鳩滅亡。公元前548年,吳王諸樊在攻打楚國附庸國巢國時,中箭身亡,時年48歲。
季札,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吳國貴族,政治家、外交家、文藝評論家,吳太伯二十世孫 ,吳王壽夢第四子,吳王諸樊、余祭、夷昧之弟。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州來季子等。
季札淡泊權(quán)位,有遠(yuǎn)見卓識。吳王壽夢二十五年(前561年),壽夢臨終前想傳位于季札,季札力辭。諸樊去世前授命傳位于其弟余祭,欲兄弟相傳以至季札。吳王余祭四年(前544年),季札出使各國。出訪魯國,請觀周樂,對詩樂有精深的分析;訪問齊國,勸晏嬰交出封邑官職以免禍,晏嬰從之;出使鄭國,告誡子產(chǎn)以禮治國;到了衛(wèi)國,稱贊衛(wèi)國君子很多,國家沒有憂患;來到晉國,預(yù)言晉國政權(quán)將落入韓、趙、魏三家之手。余祭去世,余昧繼承王位。余昧去世,欲傳位于季札,季札不接受。吳人立余昧之子僚為吳王。吳王僚十三年(前514年),季札出使晉國,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自立為君。季札歸國,予以承認(rèn)。 吳王夫差十一年(前485年),季札成功勸說楚軍從陳國退兵。
季札富于才學(xué)、修養(yǎng), 其美學(xué)觀點對儒家美學(xué)思想有重要影響。 后世并以其名借指善于鑒賞音樂之人。
姬僚,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26-前515年在位。吳王僚(?-前515年),姬姓,名僚,又名州于,吳王馀眜的庶長子。春秋時期吳國第23任君主(前526年─前515年)在位。后被其堂弟公子光的刺客專諸刺殺。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蕓,又有地方稱作贠(yún) ),字子胥,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于申,也稱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今蘇州)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xié)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于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蔽樽玉闼篮缶拍辏瑓菄鵀樵絿鶞?。
專諸(~公元前515年),春秋時吳國棠邑(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西北)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nèi)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于魚腹之中進獻(魚腸劍),當(dāng)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wèi)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專諸是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一說五大刺客)之一,魚腸劍出于專諸刺王僚”。
四大刺客,指《史記》中記載的四位刺客,分別是專諸、聶政、豫讓、荊軻。
《史記·刺客列傳》里記載多名刺客俠士的事跡,其中有四位特別突出,常被人稱為“四大刺客”。他們的信條都是“士為知己者死”。他們以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俠義之名,使自己的英名萬古流芳。
聶政(?—公元前397年),戰(zhàn)國時期的俠客,韓國軹(今河南濟源東南)人,以任俠著稱,為春秋戰(zhàn)國四大刺客之一。
聶政年青俠義,因除害殺人偕母及姊荌避禍齊地(今山東境),以屠為業(yè)。韓大夫嚴(yán)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名傀)廷爭結(jié)仇,潛逃濮陽,聞?wù)b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與政結(jié)為好友,求其為己報仇。聶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憶及嚴(yán)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于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wèi)數(shù)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其姊在韓市尋認(rèn)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聶政尸前(一說因悲傷過度,暴死于聶政尸前)。其事跡見《史記·刺客列傳》。
郭沫若曾據(jù)此寫歷史劇《棠棣之花》,歌頌聶政的俠義精神。在河南禹州市市區(qū)西北有紀(jì)念他的聶政臺。
豫讓,姬姓,畢氏,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人,是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韓、魏聯(lián)手在晉陽之戰(zhàn)中攻打智氏,智伯瑤兵敗身亡,豫讓為了給智伯瑤報仇,多次刺殺趙襄子,甚至用漆涂滿全身使自己面目全非,吞炭使自己的聲音改變,最后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為其所捕。
豫讓臨死時,求得趙襄子的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fù)仇,爾后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典故。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慶”音近),字次非 ,戰(zhàn)國末期衛(wèi)國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后代,戰(zhàn)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
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游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帮L(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后為秦侍衛(wèi)所殺。
孫武(約前545年-約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qū)O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xué)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于公元前六世紀(jì)末至前五世紀(jì)初,由齊至吳,經(jīng)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在柏舉之戰(zhàn)率領(lǐng)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lǐng)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xué)圣典”,置于《武經(jīng)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xué)術(shù)史和哲學(xué)思想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哲學(xué)等領(lǐng)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xué)典范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