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上海人知道你是什么垃圾

2019-7-1 23:53 轉載 · 圖片29

文 / 樊阿姨 

明天就是7月1號了,距離史上最嚴垃圾條例在上海正式實施,還剩一天。

我發(fā)現我朋友圈里的上海人民,已經變成最愛學習的一波人了。

大家求知欲都特別旺盛,上到60歲,下到6歲,熱火朝天學習一門知識。

—— 垃、圾、分、類。

好勝心也特別強:不搞清楚這個垃圾是什么垃圾,就誓不罷休。
 

這是上海人民吃飯的時候:

實驗室聚餐,不忘積極認真討論干濕垃圾。

這是上海人玩游戲時候:

VR操作垃圾分類,寓教于樂。

這是上海人看完電影的第一個疑問:蜘蛛俠的蛛絲到底是什么垃圾?

上海阿姨廣場舞不跳了,孫子也不哄了。
 

都聚集在小區(qū)垃圾桶前面,“哎,你家這是什么垃圾???”

上海幼兒園的小朋友畢業(yè)也不演什么白雪公主了,改演垃圾:

我沒想到他們連表演節(jié)目都與時俱進地更換了:

原來是打鼓,現在改成打垃圾桶了。

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垃圾桶依次排開,敲得那是一個激情澎湃。

一個上海朋友和我說:

“要是拿出我學垃圾分類這種勁頭,高考哪至于考這么多分啊?”

如果說垃圾分類是即將全國舉行的大型考試,那么上海人民就是提前接受測驗的那個。

還沒試過的人會把它想得很容易:簡單!考慮豬的感受就可以了。

豬可以吃的是濕垃圾;
 

豬都不要吃的是干垃圾;

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

賣了可以買豬的是可回收垃圾。

但是一個已經接受過現實考驗的上海人,會啪地給你甩出一張表來。

告訴你:背吧!不光表上這些,后面還有呢!

容易腐爛的算濕垃圾,能賣錢的算可回收物,會對環(huán)境污染的是有害垃圾。

剩下不好分類的,全部要算干垃圾。

什么感覺呢,就像臨考試的的時候老師說要給大家劃劃重點,結果整本書都是重點。
 

——每一個垃圾分類后面都跟著一個,“雖然……但是……”
 

雖然都是骨頭,但豬骨頭是干垃圾,雞骨頭就是濕垃圾。

雖然都是海鮮殼,但蛤蜊和蟶子殼是干垃圾,蟹殼和小龍蝦殼就是濕垃圾。

雖然都是蟹殼,但是帝王蟹殼就是干垃圾,梭子蟹殼就是濕垃圾。

標準左右搖擺,比女朋友的心還讓人琢磨不透。
 

打開垃圾分類指南,就是打開了迷惑行為大賞。

——你覺得它一點水分沒有,但它偏偏就是濕垃圾。

我沒想到,就連前男友前女友都有條目了:

(圖片來自支付寶小程序)

還有友情提示:“可能有害,請您謹慎處理?!?/strong>
 

上學的時候,記住課本上的內容就可以了。

但上海人民幾乎要記住全世界,因為說不準哪個會考。

有相愛多年的老兩口,因為“粽葉到底算什么垃圾”吵到居委會去了。

像不像那個當年和同桌辯論數學題,爭得面紅耳赤的你?

在上海扔垃圾,要先上三節(jié)課。

第一節(jié)生物課,熟練背誦每個物體的垃圾成分:

“一個普普通通的立頓茶包分為三部分,固定茶包的鐵釘是可回收物,線和茶包皮都是干垃圾,茶葉是濕垃圾?!?/p>

第二節(jié)解剖課,對每個垃圾進行拆分。

過期方便面要拆開扔,因為面餅和調料是濕垃圾。

但是調料包和泡面碗,都要算干垃圾。

蟑螂盒粘上蟑螂了——
 

對不起,蟑螂盒紙盒是可回收垃圾,蟑螂是濕垃圾。

扔之前,你得先把蟑螂從盒子上拿下來,放到濕垃圾桶里。

吃玉米——

玉米粒是濕垃圾,玉米棒子是干垃圾。

就算是吃不完,也得把玉米粒剝下來,分類放入垃圾桶。

我還看過這么一條豆瓣。

有個阿姨家里有兩斤壞了的小核桃,拿去扔。

結果垃圾管理員說:你這個小核桃殼是干垃圾,小核桃肉是濕垃圾…
 

于是阿姨把兩斤小核桃拿回家,敲啊敲了兩個小時,最后終于成功地扔上了垃圾。

第三節(jié)語文課,口齒流利地向清潔阿姨概括你這袋垃圾的中心大意。

如果說垃圾分類是上海人的必修課,那么監(jiān)考老師就是垃圾桶旁邊的清潔阿姨。

負責對你進行親切的課外輔導:

以及隨時隨地對你進行知識點的抽查和靈魂的質問:

——你是什么垃圾?

在這場小考里,上海人民的精神絕對可嘉。

畢竟為了順利地垃圾分類,他們連垃圾桶都買斷了。

小時候錯過了步步高自動點讀機的朋友,在今天終于又借助了一把科技的力量。

彌補上了童年的缺憾。

而且本著垃圾分類要從娃娃做起的原則,連帶著兒童用的垃圾桶玩具也脫銷了。

部分頗有心機的學霸,還早就打好了小抄:
 

隨身攜帶四個迷你垃圾桶,無時不刻都在進行復習。

已經走火入魔的,甚至開始給桌面回收站進行垃圾分類了。

上海人認真起來有多可怕?
 

上周有個上海的朋友來北京,自己喝多了想吐,但最后還是活生生的憋住了。
 

因為他突然想到,“我吐出來的該算什么垃圾?”

也有一部分上海人,在無涯的學海里放棄了掙扎:
 

我不吃外賣了——

外賣湯汁是濕垃圾,盒子要扔成干垃圾,我還是自己做飯吧。

我要離開上海了——

這題實在太難做了,對不起保潔老師,我不念了。

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同學,選擇了老路子:讓別人代寫作業(yè)。

于是有些足夠勤奮的同學開始彎道超車,熟練的人已經靠這個月入過萬了。


 

在這場小考里,上海有種認真的學霸氣質。

知道這個作業(yè)做起來麻煩,也吐槽,但還是底下頭來老老實實把它完成了。

有人說: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還有人說:堅持下去,就利在千秋了。

他們已經開始把垃圾當做社交新話題了——“別管在哪里,只要一聊起垃圾分類大家肯定不冷場。”
 

到樓下垃圾桶前,甭管遇見誰,認識不認識。

都能點頭致意,微笑地打個招呼

“儂家垃圾倒伐啦?”

親切程度堪比北京人問,“您吃了嗎?”

學霸有學霸的痛苦:老要做超綱的題目。

但學霸也有快樂,那就是,馬上有外地的小學生要加入了——

北京要給垃圾分類立法了:

成都已經分成四類了:

一共46個城市,都要進行垃圾分類試點。

不要嘲笑那個現在為垃圾分類補課的上海人。

因為馬上就要輪到你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世相


回應6 舉報
贊2
收藏7
6年前
在垃圾分類問題上,誰也沒贏在起跑線??
6年前
每個城市的分類還不一樣嗎?我去!
6年前
要不要先報一個垃圾分類銜接班?這樣不至于太突然!??
6年前
全國應該統(tǒng)一標準
6年前
我昨天拿著幾根頭發(fā)絲想了半天,是干垃圾還是可回收垃圾??
6年前
玉米棒子和玉米粒都是濕垃圾呀,玉米衣是干垃圾~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